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4

  ..續本文上一頁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佛陀住世時,摩揭陀國有一屠夫以殺羊爲業。一次他晉見國王,建議國王節日宴慶都要殺羊屠牲,並請國王將此差事交付于他。國王奇怪地問:殺牲之事人人都不願做,你爲何卻主動請求。屠夫回答:我過去非常貧窮,就以屠羊爲業,並因此往生四天王天,天壽享盡來此人間,繼續以屠羊爲業,命終之後生忉利天上,如此六生中都以屠羊爲業,六次往生天界受福無量。國王問:如果真是這樣,你是如何知道的?屠夫回答:我自識宿命。國王不信便去問佛。佛陀回答:屠夫所言並非妄語,此人往世曾值遇一辟支佛,見佛身美好,心生歡喜,並至心谛觀:

  仰視佛首,俯察佛足,即時善心生起。因爲谛觀辟支佛的功德,因緣成熟時得以六返生天人中,下生人間又能自識宿命。殺羊罪業未熟之前先受福報,但此生命盡之後將墮落地獄受屠羊之罪。此人宿命智慧淺陋,唯能見六生中事,超過七身便不能知,更不能自知後世果報,于是便說殺羊是生天之因。

  佛教講因果報應有一前提——生命的延續無始無終。盡管生命形態會衆生隨業力牽引而改變。因此,所造善惡業勢一旦形成,不論時間久暫必定牽果,但在時間上卻非刻板,果報的呈現在時間上不能一概而定,要視其因緣條件而論,就像土裏的植物種子,要等到一定的時候,具備適宜的溫度、濕度、土壤、光照等條件,才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衆生所造業的果報,也未必都能現前或今生現世便能見到,也許要經曆長時,或來生乃至極久遠的後世才能成熟。有了業因,未必立刻感果,因爲業力成果,要依賴內外因緣的引發,因緣成熟,即是業因與衆緣配合而形成果報;如果沒有衆緣,就不可能形成果報。因此,業力果報,需要從整個生死輪回的較長過程去觀察,不能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經講,從其因果成熟的時間看,報應有叁種:一、現報(現世報),今生造業今生便成熟受報。這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一般也容易爲人認可。如學習工作,現前便見成效,犯罪違法,現前便遭法律製裁;二、生報,今生造業,來生受報,而今生所受果報的因,就要追溯到前世了。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叁、後報,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業,由于條件沒有具備,要在多生後世乃至久遠的未來,才會果報成熟。但是不管受後報的時間多長,只要已種業因種子,便會生出果報,沒有不受報的道理。《大寶積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能因爲看到社會上有好人受罪、惡人享福的現象,便輕易說善惡無報。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做惡業的果報,壞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做善業的果報。

  業有善有惡,有不善不惡,而業力是指業造作後潛在的一種勢能,是無善無惡的,業力法則是一種中性的客觀規律。因此,生命的動力是業力,是生命沈淪之道,也是生命向上一路的動力源泉。真可謂“墮也業力,升也業力”。

  業力如此不可思議,非是我們意識思維所能企及。但可以譬喻而述說之。佛經常說:業力如種,業力如習。對業力解說最透徹的,莫過于大乘唯識宗。《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或種子識,是一切善惡種子、有漏無漏種子寄托的所在。一切衆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爲,都會成業種,儲藏在此識中,無論時間久暫,恒不丟失,恒不變壞。業力其實就是阿賴耶識種子感果的力量和勢能,只要業種未遇適宜之緣,就一直保持報應之勢。一旦遭遇合適的因緣,種子就會現行感果。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此往複,無有窮盡,故“一切種子如瀑流”。這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原理。

  拉動生命下墮的惡業即是叁界下墮的種子,更是生命升進的障礙;推動生命上升的善業就賴耶中的善因種子,善業之中有有漏善,它是叁界內生命層次提高的動力,但因爲有漏,故仍是六道輪回的因,而無漏善業才是走向生命解脫的動力。

  大乘對業力法則的思考與實踐,不僅重視對惡業種子的製伏和滅除,防範惡緣現前,嚴持戒律,不作惡業,免遭惡報;更強調要廣種善因,多多熏習善業種子;廣結善緣,營造美善的法界環境,積功累德,引發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以求明見生命實相,升進生命層次。

  輪回不息

  一、滾滾不息的輪回

  輪回,梵語Samsara,這是一比喻用詞,用車輪永無止息的滾滾向前,循環不已,流轉無窮,比喻衆生生命沒有停歇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也比喻世界的成、住、壞、空不停回環,沒有停息。

  環顧我們周圍的一切物質現象,其實無不處于輪回之中。地球圍著太陽轉,一年又一年,有了春夏秋冬周而複始的輪回;月亮圍著地球轉,一日複一日,有了日夜交替的輪回;種子落在土裏,有了合適的自然條件,發芽、生根、成長、開花、結果,有了新的種子,然後又有了新一輪的發芽、生根、成長、開花、結果,如此往複,以致無窮。

  世間一切的現象都離不開由業力主導的輪回循環的程序。茫茫宇宙中有恒河沙數的世界,而世界又都經曆成(形成)、住(保持)、壞(變壞)、空(毀滅)的周期,一個周期就是一個大劫。在這生滅變幻輪回世界中,有無量無邊奔放不息的生命,自然也無一能逃脫生死輪回的命運。

  佛教講輪回,著重于生命現象。佛教認爲,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種生命生存的空間環境和生命層次)內的一切生命無始以來于六道中輪回不已,六道即是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這是六種生命形式、六種生命存在的狀態。牽引衆生流轉六道的直接動因是衆生自造的業力。輪回作爲一種生命運動和狀態,業力是其動力。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4 說:

  衆生由于無明而暗蔽了本性光明,在生死苦海中輪回相續,從未有間斷的一刻。追究其原因,就是被貪愛的繩索所系縛。由于貪愛,而産生向外的追求與索取,又由于索求,衆生時時刻刻被驅使造作無量的善不善有漏之業,並因此結習共業而成叁界,由叁界存在之故,就有生命的誕生,生命既然誕生,就必有老死。

  由于有不可抗拒的死亡威脅的緣故,憂悲苦惱襲上心頭,纏縛其身。生死輪轉,相續流傳,有如汲水之輪,宛轉上下。

  六道中根據衆生受樂受苦的不同而有善道惡道之分,天、人、阿修羅是叁善道,畜生、惡鬼和地獄屬叁惡道,當然,行善者生善道,行惡者感惡道。具體說來,行十善者超升天界,所謂十善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即說離間語),不惡口(惡語、惡罵),不绮語(雜穢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修五戒者得生人道,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阿修羅雖屬善道,但因修羅衆生修善時夾雜強烈的瞋恨心、憍慢心等而在人道之下。若造輕微十惡業(十善業的反面)而又癡心特重的衆生則墮畜生道;

  若造中度十惡業而又貪心特重者,吝啬不肯布施者則墮餓鬼道中;如造嚴重十惡業或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壞僧衆團結)則墮地獄道中。

  由于衆生善惡夾雜,所以無始以來于六道中循業往複,交叉輪回,無有衆生不生善道,也無有衆生未處惡道。

  輪回的終極之因是無明癡愛,只要衆生不能堪破無明,證悟生命實相,就不可能掙脫輪回的因果鏈環,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的過程將沒有窮盡。

  二、輪回中的苦澀

  衆生業感而于叁界六道中輪回不止,痛苦無量。佛經從不同角度揭示生命的無奈與痛苦。這種生命之痛、輪回之苦可以從不同方面來看:

  一是“二苦”:內苦和外苦,起于自我身心之苦,稱爲內苦;受外界逼迫所産生的痛苦(如惡賊、天災等)稱爲外苦;

  二是“叁苦”:“苦苦”,即純粹的苦,如生老病死所産生的痛苦;“壞苦”,指快樂幸福不能長久保留,終將敗壞或逝去而必然産生痛苦;“行苦”,身心的一切活動無常變異,自我不能掌控而感痛苦;

  叁是“四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是一切生命過程中都將經曆的感受,無人能夠避免;

  四是“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愛別離苦(喜愛的人和物難免離別或失去)、怨憎會苦(不想見的人卻偏偏相會,不想遇上的事卻偏偏遇上)、求不得苦(苦苦追求的東西總也得不到時的煎熬和痛苦)、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意謂“五陰”會聚而有生老病死等衆苦聚集。

  還有所謂的“十八苦”,即老苦、死苦、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無明苦、行苦、識苦、名色苦、六入苦、觸苦、受苦、愛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爲十八苦。如此看來,衆生幾乎就是衆苦的合集,輪回中的衆生真是苦不堪言。

  從叁界六道衆生的世間苦樂看,地獄衆生時時受苦,純苦無樂;人道有苦有樂,苦樂參半;畜生道衆生不僅痛苦,而且愚癡無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且相互追逐殘殺;鬼道衆生終日饑寒交迫,爲覓食而踉跄曠野、相互打鬥;修羅衆生爲嫉妒瞋恨逼惱,征戰殺伐,沒完沒了;天界衆生雖壽命長久,受五欲快樂,但樂不常駐,甘盡苦來。故六道之中沒有真正的快樂,只有無盡的苦受。《法華經》偈言:“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只要不從這個可怕的大火宅中跳出去,輪回中的生老病死交迫燒身便不可避免。

  叁、輪回中的曙光

  佛教如此大談生命的苦痛,不免使一些人心中升起不滿,認爲佛教是消極的悲觀主義者,對人生有害無益。這實在是極大的誤解。其實,如實揭示生命的缺陷,正是人們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第一步。

  1、對生命缺陷的揭示是客…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