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
目 錄
黃袍佛國
玉佛寺、佛塔
佛使比丘、叁個心願、僧王精勤、教誨
摩诃珠拉龍宮佛教大學、碩士班、外語班
不淨觀、白骨觀
知足、少欲、嚴戒、回向、過午不食、素食、禮節
擔憂、電視、塞車、流連
六次結集、佛旗、偉大
信佛、泰東、孩童、短期出家、難忘、禅、提問、迷信、胡說
不開許、心聲、人生、感應、死亡、海洋、海邊、藍天、彩虹
五世DL喇嘛曾說過:曼谷是天上的城市,……。作爲一個藏傳佛教的僧人,我自然因之而神仰。
多年來一直向往能無遊訪這座城市,能去這個號稱黃袍佛國的泰國,參學南傳佛教所弘傳的佛法。
然這個夢想待時輪轉至1999年9月9日,在這個千年一遇的吉祥日子裏,它總算得到圓成。
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時空概念。從北京乘泰航的客機,幾個小時後,我便漫步在曼谷的街頭。在一些而又熱情的居士幫助下,短短時間內,我的足迹遍及了泰國各佛教聖地,廣泛接觸了各佛教團體、社會各層人士。耳聞目睹了種種風情之際,自然有諸般的感觸,而多年的習慣驅使自己在坐車休息之閑時,簡要的筆錄這些。信手拈來之文字,不一定有很大意義。然思及藏傳佛教史上,似是至今無人有類似記錄,故稍加整理,輯出與諸道友共享。
黃袍佛國
泰國是著名的東南亞佛教古國,從皇室到民間,全名信奉佛教。佛教文化的氣息浸透整個泰國社會生活。
自我從北京上泰航的客機,服務小姐雙手合什的問訊始,就一直沈浸在這種古老而樸素的文化氣息中。
相信在2200年佛教便從印度傳入了泰國,經曆代高僧大德的弘傳,與曆代帝王的推崇,佛教深入了各階層人們的心靈,成爲惡劣人們精神文化的指導,佛教也成爲了泰國的國教,泰國的國旗由白、紅、藍叁色組成,其中白色代表佛教,泰國的憲法中規定了國王必須保護贊助佛教,泰國的紀念也是使用佛曆……。
泰國的佛教有完整的僧伽製度,設有僧王,並有僧伽法會,非中央、府、縣、區四級機構,管理著全國的界事務活動。寺廟有4萬余座,進行佛學教育的佛學院有近千所,佛教刊物也不少。
在泰國弘傳的主要是上座部佛教,分正法派與大衆派,均保持著傳統的結夏安居、托缽化緣、過午不食等生活。正法派又稱爲“法相應派”,該派由文化素質較高的信徒組成,對經典的聞思、修行很注重,持戒也極嚴,雖人數較少,但屬整個國家僧伽的領導層,並傳入了柬埔寨、老撾等國,産生過重要的影響。大衆派在民間有影響,在泰國北部、南部、中部的教區,有廣泛的弘傳,該派與正法派在教法上無別,然在戒律上要求教寬,比如允許僧人接觸金銀錢財、嚼槟榔、抽煙。我親眼見了一些僧人在寺廟中一邊抽煙,以便給居士摩頂加持。在泰國,約有70萬的旅泰華僑,因此漢傳大乘教法也有弘揚,稱爲“華宗”,建有叁十余座寺廟與泰國華人佛教會等十余個組織,我參觀了一些寺廟,所見情況基本與現在國內的漢傳佛教寺廟相同。南傳佛教中比丘尼僧團的法脈斷絕,故泰國沒有比丘尼,只有學戒女,只能以居士身份在寺庵挂單修行。
泰國是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旅遊業尤爲發達。在外來文化、經濟的影響下,佛教的弘傳、發揚,自然面臨著諸多問題。看見披著黃袈裟出入接頭托缽化緣的比丘,我不由想起了我們佛學院的漢僧,他們大多數人日後所處的環境與所修學教法。
玉佛寺、佛塔
玉佛寺
玉佛寺是泰國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寺內供奉著被泰人視爲國寶、護國神的翡翠玉佛。到達曼谷後,我便去寺內朝禮玉佛,寺廟建得金碧輝煌,朝拜進香者也絡繹不絕。步入大殿時,神情莊嚴的佛像使人油然而生起歡喜與信心。問及曼谷的居士,都說國王也經常來此像像前頂禮供養,並且每年都要爲佛像更換金衣,舉行盛大的供養佛事活動,國家盛典也每每在玉佛寺舉行……,一個國家有這樣的國寶,並且上層政府要員也能如此社會各層的民衆自然也就受到了影響,慈悲、智慧的佛教文化也就能深入,淨化民心。泰國社會的穩定,國民溫文爾雅品質,我想大抵也就因此而來吧。
佛塔
漫遊泰國的城鄉,處處可見到尖尖的佛塔。在泰國人的心目中,佛塔是吉祥、祝福的象征,在外國遊人的心目中,泰國的象征也就是佛塔。
從曼谷坐車向西五十多公裏,便見到了泰國最古老、最高的佛塔--佛統大塔。據載此塔是阿育王建造的八萬四千舍利塔之一。佛教傳入泰國的最初標志,便是有帕蘇郵和索達拉修建此塔。塔內供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頭發,雖曆經數次重建裝飾,佛發舍利仍完好的保存著。塔高120米,中心供養的銅鑄金色立佛像,也是泰國最大的佛像之一,這享有“叁最”的大塔,是該國的國寶之一,來自世界聖地的遊人也是每日不斷。
第二大舍利塔在泰劄情邁府的雙龍寺,這是泰國的叁大國寶之一。據史料記載:當年泰國人從印度迎請佛陀的舍利,馱著舍利的大象走到雙龍寺那塊地方時,怎麼也不肯在前進,于是人們便在此建寺。又經威才大師努力,用純金製造了舍利塔。人們爲了紀念這段曆史,在寺內供有大師的法像,並塑造了雙象雙龍像。
情邁府是泰國的古都城,至今保留著古老的城堡與佛塔,我很細心的觀禮古塔時,發現一些古塔的形狀與藏地的噶單佛塔非常相似,隨行的居士說在臨近的印度尼西亞,這種古塔也有很多,這不由使我聯想起:當年阿底峽尊者到印度去依止金洲大師時,也許對這些佛塔很熟悉,到了藏地後,尊者或許因此而仿造了噶單佛塔,紀念自的上師,也以此而加持雪域的修行人,生起大乘菩提心……。
這裏的佛塔有許多不同的形狀,我想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名稱與涵義。可問當地的僧俗時,他們都回答:不知道。自己去查一些資料時,沒有得出答案。
帶著一些遺憾返回住地時,開車的居士在中途停了一次車,說此地是鄧麗君死亡的地方,來情邁府的華人大都要來此參觀。本地居民對此也非常熟悉。
佛使比丘、叁個心願、僧王、精勤、教誨
佛使比丘的叁大心願:
對泰國佛教稍有了解者,大概沒有人會不知道佛使比丘。佛使比丘(1906--1993)法名佛陀達沙,是一位學識淵博、精通巴利文叁藏的大德。著述有二百余種,在許多領域中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僧王與泰國各大學因此而頒贈過六個榮譽博士學位給他,而他一生卻以住森林爲主。在泰國遊訪其間,經常在書店看見佛使比丘寫的書,而這些書都是圍繞他的叁大心願爲中心:一、希望人類破除自私;二、希望各宗教都能相互了解;叁、希望各宗教徒入其教義。對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這叁條殊勝教言如果能做到,我想他將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僧王
僧王是泰國佛教的最高領袖,是泰國人民的精神領袖,在民衆的心目中是泰國靈魂的象征。
現在的僧王智護尊者(頌得帕耶納桑文)是泰國叻達哥信皇朝的第十九任僧王,一九一叁年生于泰國劄碧府貧民家庭,十四歲出家,一九八九年被任命爲僧王。僧王寫有佛綱等不少著作,也被授予過哲學名譽博士和語言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副僧王是瓦洛格大師,原籍中國海南人,從小出家,今年七十二在泰國,人們稱他在佛法方面智慧第一。。由于僧王現在已經有八十多歲了,全國的宗教事務主要由副僧王負責。
僧王與副僧王也是國王的佛法導師。現任國王在一九五六年短期出家修行時,智護便是他的上師。在泰國期間,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國王、王妃、總理等國家要員頂禮供養僧王,並去請教有關佛法方面的問題。看到這些情景時,我自然想起藏傳佛教曆史上的蓮師與赤松德藏,當年的情形與此可能相同吧。
在居士們的安排下,我拜見了僧王與副僧王,做了一些交談。瓦洛格大師說:“藏摻佛教和南傳佛教是同一佛教家庭的成員,我們互相了解配合,才能以佛法引導人類社會走向美好的明天……。我個人非常隨喜藏傳佛教大德在全世界弘揚正法的功德……。”我內心深感大師特別慈悲,也向大師陳白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雖然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在語言、派別、教義上有差異,但在相互尊敬了解的基礎上,雙方相互交流學習,對弘揚正法是很重要的。
超越懈怠
阿姜查(1919-1992)是泰國東北部著名的大法師,也是南傳佛教本世紀中最偉大的比丘、禅師。大師精通佛法,一生堅持苦行,悟達了甚深的心性本面,在泰國看到他有教言說:“如果以樸實而艱苦的修行風格引導了許多弟子趨入正法,你懈怠不勤,什麼時候才會苦斤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有多少成就呢?建立起我們的修行,超越懈怠吧!”我很喜歡他的教言,如果一個修行者不能超越懈怠,又怎有可能超越無明的輪回呢!
教誨
楊達法師在泰國很出名,現在因各種因緣,他離開了國土,然而泰人對他的信心仍然不滅,看他對弟子的教言:每天准時念經坐禅,慎行莫言,與衆處時如獨處,念于當下,不思過去,不思未來,心如止水,比丘以化緣爲生,節製食量,食時不爲逐味而食;睡時宛如生命的最後一夜,醒時立刻起床,珍惜時間,隨時隨刻觀察自己的過失,修行人當具智慧,如英雄而勇敢,對衆生應具大悲心……。初入佛法者如能遵守這些教誨,大乘甚深的法義則能迅速趨入。
摩诃珠拉龍宮佛教大學、碩士班、外語班
摩诃珠拉龍宮大學
摩诃珠拉龍宮大學位處曼谷,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是一所支持下創辦起來的佛學院,泰國政府每年撥款一億泰铢(約叁千萬圓人民幣)作爲學院的教學經費,學院以巴利文、泰文開設內明(佛法教理)、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等課程,有一百多位法師任教,學僧二千多人,學院面向全國的僧…
《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