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P2

  ..續本文上一頁侶招收學員,但入學者必須要通過嚴格的考試,合格者方能入學。

  我以一種十分欣喜的心情參觀了這所學院,學院的教務長也頗爲自豪地向我作了介紹:“我們學院在國王和政府的支持下,辦學事業非常完善,本院規定:所有僧人,必須以戒爲師,以智爲本……。”看到身披黃袈裟師生在教室中認真講習佛法時,我不由合起掌來,講授修習正法,培養弘法人才,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真是難得啊!

  處身現代社會的人們,如果不想爲紛然而來的工業機械産品所迷惑、同化,唯有修習佛法,保持甯靜而超越系縛的心境,這種人才能得到快樂,才是真正進步、文明的人!

  嚴戒--記得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說過:尊者從未接受過女人手中的物品,時間雖然過了千年,這一條傳統卻仍然在南傳佛教的修行人中保留著。泰國的出家人不能與女人身體相碰,不能共食共坐。女衆供養僧人飲食時,也得通過其它在家男子轉遞,或是將供養品放在黃布帕上,由僧人自己取用。在各政府機關、飛機場、車站等任何公共機關中的女性工作人員也統一遵守這一條戒規,都不會直接從僧人手中接遞物品。

  在寺廟中,僧人與八戒女之間的戒律更爲嚴格。在參觀蒙毘貼牟尼法師開創的法身寺時,看到那裏的八戒女住在寺院中的一個隔離區內,八個人住一個房間,嚴禁單獨居住,女衆區平時不允許男衆進去,會客在外面的特定區,如果沒有上師開許,僧人嚴禁與八戒女交談,而且即使得到開許者,也必須各有同伴隨行才可進行交談,看到他們的這些規定,我想起我們學院有關男女衆之間的戒規,與此也基本相同。雖然在地區、傳承上,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相異甚多,但在這些基本戒律上,對所有希求解脫者是相同的。

  回向--泰國的出家人在受用在家人的飲食供養時,無論在施主的家中或飯館裏,最後都會爲施主念經回向。這種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規,僧人們也不會沾染虛耗信衆財産的罪垢,施主們也會心滿意足。我看漢藏兩地正規寺廟中的出家人基本能做到這點,但一些到處流浪的、沒有聞思過戒律的出家人,平時似乎看不到他們爲施主念經回向,念誦經文、爲施主回向,這種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如果做不到,我想這種人是不配稱爲修行人的。

  泰國僧人念的回向文有多種。大乘行人念的回向文一般爲《菩賢行願品》或“我願一切有情,永得安樂離痛苦,獲得安穩之妙道,成就無上勝妙果。”“願消叁界諸煩惱,園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等精簡深奧的回向偈。

  過午不食

  泰國僧人堅持過午不食的戒條,到了下午,無論在寺院院飯店,都看不到出家人吃飯。當然,有些僧人也吃一些水果或喝一些麥片之類的飲料,還有小和尚偷偷的吃點方便食品。不過,午後的僧人是不能出去化緣的,因爲這裏的在家人都知道這條規定。過午後,飯店也不給出家人提供食品;在乘飛機時,我也見到服務員不給出家人提供食物,只供給飲料。在食物方面,南傳佛教循小乘戒律,開許出家人食叁淨肉。在托缽乞食過程中,得到什麼就吃什麼。不過部分北傳佛教的寺廟中,出家人堅持著素食,南傳佛教的信徒對此也很贊歎,人爲堅持素食有極大功德。

  禮節--南傳佛教的佛弟子對禮節方面非常重視。在出家人之中,依受戒年數的長短而確定長幼,幼者見長者時,須恭敬作禮,行路上,長者先行,幼者隨後,坐時長者上座,幼者下座;……這些禮儀遵守得很完整。

  在家人家僧人時,必須先頂禮或合掌問訊,國王亦不例外,而僧人不能回禮,只說:“願吉祥”之類的法語加持禮者。進餐時,在家人不能與比丘同桌而食,只能恭立一旁坐于低座。在電視裏或一些畫片中,經常可以見到國王或一些政府要員恭敬供養出家人的畫面。在這些禮節的深層中,表現了人們對佛法的尊重,對人類精神或說心靈奧秘的尊重與探索,我想一個地區的人們能做到如此,他們的道德水准或精神文明會是相當不錯的。

  擔憂、電視、塞車、榴梿

  在外來經濟文化的沖擊下,泰國的佛教也面臨著嚴重的考驗。許多高瞻遠矚的大德,爲適應現代社會提出了不少觀點,革新與回複樸實的實踐佛法,是其中的主要兩派。

  社會環境的更遷,爲人們出家修行增加了更大的困難。有一次,我看到一位比丘,托著缽在大街上化緣,他似乎對那兒不太熟悉,也沒有人供養塔塔爾只有慢慢地在燈紅酒綠的街道上踱步……。看到這個情景時,我想起了《百業經》中比丘乞食而遇違緣的故事,現在的環境更爲惡劣,比丘乞食時,是否會更易遇到違緣呢?我突然爲這位乞食的比丘生起了猛烈的分別念……。

  電視--現代的科技産品也被引進泰國寺廟,如電視、收錄機、電腦、汽車等,由此也引發諸多問題。

  據說泰國的僧伽議會爲“僧人能享受這些現代物質文明嗎?”而作出專門的辯論,爲此作出了一些開許,但在執行時,這些開許往往可能被濫用。

  在泰國西部,與一位法師一起用餐時,我便提出了這個問題:“你們泰國寺院裏的出家人允許看電視嗎?”“可以,隨緣吧,”法師很坦直的回答。“但那樣,他們不就會受壞的影響嗎?”“是的,但我們的寺院大多數在城市裏,無法控製。”……

  影視節目對現代人的壞影響,世出世間的智者都對此提出嚴重的警告,泰國的《法身雙月刊》上引有一位老法師的話:“電視就是一種魔,魔把罪惡的根源灌注到每一個家庭裏……。”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也說過:“毀滅美國的不會是核武器,而是電視。”然而世人對這些警告充耳不聞,業力之流瀑沖擊下,人類似乎變得日益麻木和愚昧。

  在現代的末法環境中,我們佛教已不存在“世外桃源”,現代的衛星技術已將電視節目發射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我想起色達的雪域故鄉,在我們佛學院中,也可以收看電視節目的事實與法王如意寶禁止我們弟子看影視的規定。也記起了一些漢族弟子說過:漢地禅宗祖師爲培養人才而創的自給自足半封閉式叢林也基本上不複存在了,現代的交通與通訊技術使深山變成了鬧市。

  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事實?革新與複古,西方淨土與人間淨土……在曼谷街頭上的車中我爲此而陷入了沈思。

  曼谷的接頭似乎是世界上在擁擠的道路,各色各樣的汽車將道路塞得寸步維艱,我們鑽出“爬蟲”一般的汽車,悠閑地漫步,便將汽車遠遠地甩在了後頭。同行者說:“嗨,只要我們自主自立,其實很自在,路上根本沒有什麼阻攔!”

  榴梿

  東南亞地區的人們很喜歡吃榴梿,他們稱之爲“水果王”,到了泰國後,他們自然用它來招待我,然而對我來說,聞其味便頭痛,更何況去嘗呢?可當地人還很殷勤地勸請我品嘗,說了很多“水果王”如何如何味美的話,如果記錄下來,差不多可以彙集成一部“榴梿味美斷惑論”了!也有幾次捂住鼻子嘗了一點,看每次都以想嘔吐翻胃而告終,看樣子這不是短期能養成的習慣。

  特定的生活環境熏習起人們特殊的生活習慣,而這種習慣在他人看來,是多麼的荒謬怪異啊!而已斷盡五明習氣的聖者看輪回中的凡夫,也是如此吧!我們凡夫多劫來一直以“六欲臭榴梿”爲美味,如果沒有證悟超越這種業惑之境,怎有可能反省到這種愛執有惡臭味呢?

  六次結集、佛旗、偉大

  六次結集:在南傳佛教中,有六次結集法藏的曆史,這六次記集,是在佛教史中通常所說的叁次結集後,加上世親菩薩的一次與緬甸政府組織的兩次結集而成。

  第一次結集是在佛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召集阿難、優波離尊者等五百阿羅漢,由未生怨王作施主,而作的“五百正結集”。

  第二次結集是在佛滅後一百一十年的時候,在毗舍離城波利迦國,由阿育王做施主,七百阿羅漢作的結集叁藏。

  第叁次結集是在佛滅後叁百年,由五百阿羅漢等在迦濕彌羅國,由迦膩色迦王作施主,而審定結集的叁藏。

  第四次結集是在佛滅後四百年左右,世親菩薩爲首的五百比丘,造《大毗婆沙論》等共叁十萬頌解釋叁藏。

  第五次結集是在本世紀初,緬甸明頓王在曼德勒城邀請衆多比丘校勘了巴利文叁藏,並將叁藏全文與校勘的經過刻在石碑上,至今仍保留著。

  第六次結集:爲了紀念佛涅槃2500年,緬甸政府邀請了南傳佛教國家的兩千五百名比丘,在1954-1956年,根據各國所有的叁藏版本,進行了嚴密的校勘,結集了至今最完美的巴利文叁藏。

  佛旗:1950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斯裏蘭卡科倫坡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會議上規定了佛教的旗幟。代表們根據佛陀成道時曾發出的六種光芒的顔色,而一直同意了“佛旗由藍、黃、紅、白、橙及此五種的混合色組成,從此,這種佛教旗幟在全世界各佛教組織所在地流傳開來。可是在泰國,我發現了除此之外,佛旗主要是另一種式樣--金黃的底色中繪有十二條幅的*輪。

  我問一位法師,”你們國家的佛旗上,*輪爲什麼是有十二幅條,而通常所見的是八幅條?“那位法師笑著說:”他沒有觀察過這些,也不知道其來源,我想了想,大概是表示十二支緣起或十二部經典,但這種推測一直沒有找到機會證實。

  信佛、泰東、孩童、短期出家、難忘、禅、提問、迷信、胡說

  泰國普通學校的佛教教育

  信佛--在泰國的社會教育方面,小學、中學、大學,乃至軍校,都設有佛學對一些巴利文經偈也要求背誦。有的學校還安排學生參加坐禅的訓練。

  泰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達目努博士說:“一旦你信仰佛教,它就會引導你往正確方向前進,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不管你要做什麼,往哪兒去,佛法都將給你智慧,讓你以最好的方式來行動和思考。這樣一來不僅使你自己,你周遭的世界也會達成吉祥,獲得安樂。”

  以佛教慈悲、謙恭、孝敬、助人爲樂方面道德觀念來教育小孩,在泰國尤爲重視…

《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著菩薩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