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大乘經的解釋(唐納德·羅佩茲)▪P6

  ..續本文上一頁4),他在對宗喀巴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Legs bshad snying po)作注的Drang nges utpala”I “phreng pa 中采用了它。更早的西藏學者像索南澤摩(bSod nam rtse mo)、薩迦班智達(Sa skya Pandita)和布頓只提到後叁個標准。參看塞弗特·魯格(D.Seyfort Ruegg)的出色研究:《意義、暗示和預設:作爲解釋學概念的梵語與藏語》(Purport, Implicature, andPresupposition: Sanskrit abhipraya and Tibetan dgons pa/dgons gzhi as Hermeneutical Concepts),《印度哲學雜志》第13 卷(1985),第311 頁。Pan-chen bSod-nam-grags-pa 也許是從宗喀巴對說者的意圖(gsung ba po”Idgongs pa)與文本的意圖(gsung rab kyi dgongs pa)的術語的使用中發明了第一個標准dgongs pa。關于密意(abhipràya),還可參看米歇爾·布洛伊多(Michael Broido):《密意與西藏語言中的意圖》(Abhipràya andIntention in Tibetan Linguistics),《印度哲學雜志》第12 卷(1984),第1-33 頁。

  33 參看拉·瓦勒裏·普辛《根本中觀論頌》,第368 頁。

  34 在月稱注釋《入中觀論》第6 卷第23 頌時引用;參看普辛編《入中觀論》第194 頁。

  35 關于此經藏文本的編輯,參看埃蒂安·拉莫特《解深密經:奧秘的解釋》(巴黎:阿德裏安·梅松納夫出版社,1935)。這裏翻譯的一段出現于第65-66 頁。

  36 同上,第67 頁。

  37 同上,第67-69 頁。

  38 同上,第85 頁。

  39 拉莫特在其《無著的〈攝大乘論〉》,第2 卷(魯汶: 東方研究所,1973 年)中引用,第134 頁腳注3。感謝約翰·基南(John Keenan)指出這一段落。

  40 德裏達在其《言語與現象》(Speech and Phenomena)中第七章對附加有所討論,由大衛·阿裏森(David B.Allison)譯,伊利諾斯:埃文斯頓,西北大學出版社,1973 年。它還出現于他的論文《弗洛伊德與寫作的場景》(Freud and the Scene of Writing),載于《寫作與差異》[Writing and Difference,由阿蘭·巴斯(Alan Bass)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8 年],第196-231 頁。最廣泛的討論是在《寫作學》(Of Grammatology)的後半部分,由伽亞特裏·查可拉福爾提·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rivk)譯,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6 年。

  41 《言語與現象》,第88 頁。

  42 《弗洛伊德與寫作的場景》,載《寫作與差異》,第211-212 頁。

  43 《關于寫作學》,第145 頁。

  44 同上,第157 頁。

  45 參看普辛譯《入中觀論》,第195-196 頁。

  46 參看拉莫特譯《解深密經》,第77 頁。

  47 月稱在其《中觀論淨信疏》(Prasanapadà)中引用;參看普辛《入中觀論》,第43 頁。至于其藏文本,參看宗喀巴《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Drang nges legs bshad snying po),第89-90 頁。

  48 拉達克裏希南(S. Radhakrishnan)由巴利文譯成英文《法句經》(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66 年),第112頁。《法集要頌經》(Udànavarga, 第23 章第10-22 頁)出現了一系列類似的陳述。關于此經的英語譯本,參看洛克希爾(W. W. Rockhill)《法集要頌經》(加爾各答:特魯布納東方叢書,1892 年)和加勒斯·斯帕海姆(Gareth sparham)《藏語法句經》(新德裏:大乘出版物,1983 年)。

  49 同上,第18 頁。

  50 參看瓦勒裏·普辛《入中觀論》,第133 頁。

  6151 這一段落被月稱在其《入中觀論》和《中觀論淨信疏》中引用,前者載于瓦勒裏·普辛《入中觀論》,第200 頁,後者載于瓦勒裏·普辛《根本中觀論頌》,第44 頁。

  52 這一例子是來自章嘉若悲多傑對《無盡意菩薩經》一個段落的注釋中,參看他的《宗義建立明釋》(Grubmtha”I rnam par bzhag pa)(薩爾納特:雅言之樂出版社,1970 年),第317 頁。關于其英語譯文,參看唐納德·羅佩茲《自起派研究》(A Study of Svàtantrika,艾特卡:雪獅出版社,1987),第285 頁。

  53 瓦勒裏·普辛譯《根本中觀論頌》,第494 頁。

  54 同上,第199 頁。

  55 同上,第42 頁。

  56 安斯考比《意圖》(艾塔卡: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57 年),第21 頁。

  57 漢斯—喬治·伽德默爾(Hanx-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倫敦:希德與瓦德,1975),第236 頁。

  58 同上,第273 頁。

  59 宗喀巴《善說藏論》(Legs bshad snying po),2-3。這部書已經被羅伯特·瑟曼(Robert A. F. Thurman)譯爲英語《宗喀巴<善說藏論>金玉嘉言》(Tsong Khapa”a Speech of Gold in the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84)。上面所引用的段落爲圖爾曼所譯,第189 頁。

  60 弗裏德裏克·傑姆遜(Frederic Jameson)《政治無意識》(艾特卡: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81),第10 頁。

  61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由謝裏丹·史密斯(A. M.Sheridan Smith)譯(紐約:萬神殿出版社,1972),第27 頁。

  62 喬戈·路易斯·博爾赫斯《自選集》(紐約:叢林出版社,1967),第88 頁。

  

《對大乘經的解釋(唐納德·羅佩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