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对大乘经的解释(唐纳德·罗佩兹)▪P5

  ..续本文上一页经中利用推理的系统阐述者似乎为宗喀巴赢得了权威,至少部分来自于这一事实:经中佛陀自己曾经预告了它们。

  因此,解释是偏见、前理解的投射,是“一个讽喻行为,它由用一种特别的主人符码重写一个特定文本所构成”。60 注释成了对意义的无尽的追求,这种意义可以一劳永逸地辨别出来,不像瑜伽行派和中观派的派别偏见。什么文本能比字母a 能更好地接受这些投射,或者也许“如来于昼夜中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于昼夜中入大涅槃,然其中间,如来未尝宣说一字,亦无诠表”能更好地接受这些投射。在这里解释者成了意义的裁决者,当作者默坐时解释者成了作者。因此,思想的一致性被强加到不同的文本之上,由于注释者“重组另一种论说,重现沉默的呢喃、从人们听到的由声音鼓动的不绝的言辞,重建游走于二者之间,有时甚至与它们冲突的微小、不可见的文本。”61 佛陀的沉默或字母a 代表最初的、未被增补的性质,如果没有不断追求以构成神话般的没有增补的本体的注释和增补,它就不会存在。

  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注释者一定要记住博尔赫斯的劝诫的“宫殿的寓言”,其中黄色的帝王以他的宫殿向诗人显示:

  就在倒数第二塔的塔脚诗人(他似乎远离对所有人看说都是一个奇迹的东西)朗诵了一个简短的作品,今天我们毫无疑问地把这部作品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就像大多数文雅的历史学家所重复的,以永恒与死亡献给他。文本佚失了;一些人相信它由一行诗构成,另一些人相信是由一个词构成。肯定而又难以置信的是巨大宫殿的所有部分,连它最细微的方面,都存在于诗里,每一光彩夺目的瓷器和每一瓷器上的每一种设计以及每一晨昏的阴影与光明,众生辉煌王朝的每一个不幸和幸福的瞬间,自不可知的过去已居住在这里诸神、龙。每人都是沉默的,而帝王喊叫:你夺走了我的宫殿!行刑人的铁剑把诗人砍倒。62

  1 乔戈·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虛构》(Ficciones),纽约:丛林出版社,1962 年,第28 页。

  2 由于对印度的大乘经缺少确定的目录以及在藏语与汉语文献中关于哪些经被认为是真实的缺少共识,因此,人们不能说只有一套大乘经。

  3 《藏文大藏经》北京版第21 帙,257.4.3-8。

  4 比较赖马多夫的孟德尔拉比(Rabbi Mendel of Rymadov)的观点:西奈山上的律法的启示只由希伯来字母表中辅音的第一个字母构成,当一个词以元音开始时它代表喉的位置。参看格舍姆·肖勒姆(Gershom G.Scholem)《论犹太教神秘哲学及其象征》(On the Kabbalah and Its Symbolism),纽约:索肯丛书,1969 年,第30 页。

  5 梵文参看瓦勒里·普辛编辑的《龙树的〈根本中论颂〉和月称的〈中论疏〉》(Målamadhyamakakàrikàs deNàgàrjuna avec la Commentaire Prasannapadà de Candrakirti),(奥斯纳布吕克:图书出版社,1970),第364页。

  6 关于巴利文藏经中的这一陈述,参看拉莫特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L”Enseignement de Vimalakãrti(Vimalakãrtinirde÷a),鲁汶大学东方研究所,1962 年],109 页第52 个脚注。

  7 参看普辛《根本中观论颂》,366;《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这一段落的藏译文,参看北京版760.3,第50 卷62.5.4-5,本段前半部分存在,第二部分没有。还参看拉莫特:《维摩诘所说经》,110 页第52 个脚注。

  8 参看普辛《根本中观论颂》,366-367;还参看《藏文大藏经》北京版760.3,第50 卷63.5.6-64.1.2 和66.2.2-3。

  9参看普辛《根本中观论颂》,367。

  10 同上,第366-368 页。

  11 在《妙法莲华经》和其他大乘经中对方便理论的有益的分析,参看米歇尔·皮耶(Michael Pye):《方便善巧》(Skillfull Means,伦敦:达克沃斯,1978)。派认为,如果主要按照东亚的文献,佛陀的一切教诲都是方便。而这似乎不是月称的观点,他提出只有解释性含义的教诲(neyàrtha,不了义)才是方便,即佛陀引导诸有情至最后真谛的方法。

  12 参看大卫·牛顿·德·摩琳纳(David Newton-De Molina)主编《论文学意图》(On Literary Intention,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76 年)。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的论文《动机、意图和文本解释》(Motives,Intention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特别有用,第210-221 页。

  13 赫尔施(E. D. Hirsch)《解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67 年),第57 页。

  14 施莱尔马赫关于解释学的各种论著都被海因兹·基姆勒(Heinz Kimmerle)收集在一起并被詹姆斯·杜克59(James Duke)和杰克·福斯特曼(Jack Forstman)翻译,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手稿》(Hermeneutics: TheHandwritten Manuscripts,密苏拉的蒙大拿:学者出版社,1977 年)。这里所引用的词句出现在第150 页。

  15 同上,第112 页。

  16 例如,龙树在《宝行王正论》(Ratnàvalã)第5 卷第67-100 颂中的论述和清辩在《思择焰论》(Tarkajvàla)第4 章中的长篇辩护。

  17 参看保罗·哈里森(Paul Harrison)《般舟三昧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论文,1979 年),第86-90 页。

  18 关于这些和其他预言,请参看奥伯米勒(E. Obermiller)翻译的《布顿佛教史》,第二卷(海德堡:海夫特,1932 年),第108-122 页。

  19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由麦克夸瑞(J. Macquarrie)和罗宾森(E. Robinson)由德语译为英语,纽约:哈伯与罗,1962 年,第194 页。

  20 参看普辛编辑的《月称的〈入中观论〉》(奥斯纳布吕克:图书出版社,1970),第135-137 页。

  21 月称引用的段落分别见上书,第181 页和第183 页。

  22 为章嘉若悲多杰(lCang-skya-rol-pa”i-rdo-rje)所引用:Grub pa”I mtha”I rnam par bzhag pa gsal bar bshad pathub bstan lhun po”I mdzes rgyan(萨尔纳特:雅言之乐出版社,1970 年)第340-341 页;普辛译《入中观论》,第182、185 页。

  23 参看《入中观论》第6 卷第84 章第87 颂,载普辛编《入中观论》第182,185 页。

  24 同上,第186-191 页。

  25 月称在对第6 卷第85 颂进行注释时引用;参看上书第183 页。

  26 《入中观论》第6 卷第86 颂;参看上书第183-185 页。

  27 在月称注释《入中观论》第6 卷第23 颂时引用;参看上书第194 页。

  28 这些观点是在《入中观论》第6 卷第94-95 颂及其自注中阐述的;参看上书第194-196 页。

  29 在对《入中观论》第6 卷第95 颂注释时引用;参看上书第196 页。

  30 《入中观论》第6 卷第96 颂的自注;参看上书第199 页。

  31 例如,智藏(J¤ànagarbha)的《二谛分别论》(Satyadvayavibhangavçtti, Toh. 3882, folio 13a3-4):世尊自己,行为及其效果的知晓者,其身体具有慈悲的性质,认识到转生者为一系列的错误想法所束缚,漂泊于生死海中,通过逐步阐明蕴、界(dhàtu)、十二入(àyatana)、唯识和现象的无自体,彻底毁灭了真实存在的概念。

  寂护在其《中观庄严论》(P 5284, vol. 101, 2.3.4.):应知外部物体的不存在依靠唯识依靠这种[中观],应知这[识]也是完全无我的。

  莲花戒在他的《中观论释》(Madhyamakàloka)中说:诸如《三昧解说》(Saüdhinirmocana)、《入楞伽经》和《密严经》中的一些章节[通过]否定外部物体并不否定意识的本质存在而建立了唯识(Cittamàtra)体系。这种教诲与那些人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未能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无自体[因此]必须逐步引导。

  这一段落也被宗喀巴在其《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Drang nges legs bshad snying po,萨尔纳特:雅言之乐出版社,1973 年)中引用,第129-130 页。

  32 这一套标准源于班钦˙索南扎巴(Pan-chen bSod-nam-grags-pa, 1487-155…

《对大乘经的解释(唐纳德·罗佩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