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

  人人升进

  ——佛教发展观

  目录

  缘起有生灭-发展的源泉

  一、因缘际会

  二、业力不思

  1、业的迷幻

  2、业力不思

  三、轮回不息

  1、滚滚不息的轮回

  2、轮回中的苦涩

  3、轮回中的曙光

  四、无常“迷人”

  1、迷人之一:众生颠倒想,无常认作常

  2、迷人之二:无常故无我,无我故解脱

  大行无尽行-发展的实践

  一、人皆可为佛

  1、人人皆有佛性

  2、清净中道佛性

  3、眼见佛性

  二、菩提心为因

  1、无上菩提心

  2、勇发菩提心

  三、“无门”见本心

  1、禅宗本心说

  2、“无门”见本心

  四、大悲入世间

  1、慈悲入世

  2、悲智双运

  3、悲世典范

  五、行六度万行

  1、六度兼行

  2、六度互摄

  层层而升进——生命进化之路

  一、博闻而强志

  1、芸芸众生相

  2、博闻强志人

  二、人天善道路

  1、三皈五戒保人身

  2、十善业道升天界

  三、声闻缘觉道

  1、二乘修习法要

  2、声闻缘觉阶位

  四、菩萨十进阶

  1、大乘修习法要

  2、菩萨三贤十地

  五、圆满大解脱

  1、佛身圆满

  2、智慧圆满

  3、解脱圆满

  大智善巧行——发展的智慧

  一、出世即入世——实践智慧

  1、恋世烦恼行

  2、出世解脱行

  3、入世菩萨行

  4、中道智慧行

  二、心净国土净——生态智慧

  1、依正不二的生态观

  2、生态优化的净土观

  3、心净土净的生态智慧

  三、心净众生净——道德智慧

  1、自他不二的道德观

  2、众生染净的善恶论

  3、心净生净的道德智慧

  

  引言 殊胜的佛教发展观

  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认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进程,这是一个不可更替的客观规律。

  发展的概念由西方首先提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发展的标志是人性的自由解放和由之带动的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进取。科技的大踏步发展带来了社会面貌的极大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享受着令人炫目的繁荣。但是进入现代,不加约束的向外索求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使人应接不暇。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灾害频仍,人类的生存环境前所未有地严重恶化。更让人错愕的是,人性自由在无所顾忌追求物质生活感观享受的社会氛围中走入歧途,衍生出弥漫整个社会的颓废享乐思潮,积极向上的生命欲求和崇高的精神生活湮没在人的欲望海洋之中。

  近年来西方社会开始反思:人类的发展到底怎么了?是发展进步抑或退化退步?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如果发展只在于科技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文化的发展未能同步,这种发展就不仅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而且也是极其危险的。因此有人建议,人类应该放慢科技的步伐,在理性和道德可接受与可监控的范围内合理发展,否则,随着科技的无限发展,人们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有可能毁灭自身。他们主张向东方文化看齐,从东方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的方向。

  东方广袤的土地孕育了迥异于西方社会的独特文化,其中,佛教由于其包容了东方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的共同价值理念,在整个东方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之一。佛教没有发展的概念,却显然有发展的思想实质,其发展内容亦极为丰富,符合人类社会应有的发展方向。可以认为,整个佛法系统就是在讲述人的进化发展,而一个个佛经故事就是在用现实生活的生动事例解说人的发展。

  佛教发展观有完整的体系,有坚实的哲学基础,有众多实践路径,有严谨的规划进程以及无与伦比的生命智慧。

  佛教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思想。在《杂阿含经》中,佛陀用生动而简洁的譬喻解说缘起思想:两木相磨互钻,火由之生,而两木离散,火就灭了。火不是从木中产生,但又不离于木。这种现象人人得而见之却没有思考,佛陀证悟了它并把它概括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各类因缘条件聚合变化的结果。事物与各条件之间彼此相待,互为依存。但是,佛教主要着眼于生命的缘起和发展,并通过对缘起规律的把握而追踪生命的本质,解脱生命的束缚,发展(发掘并展现)生命中本有的觉悟和智慧光明,提升生命层次,以达到生命的完美本真。尤其是大乘佛教,阐扬一切众生相互缘起,彼此相依,任何个体生命的进化和最终觉悟都离不开其他众生,劝导人们以拔苦与乐的慈悲心,率领和度化一切众生共趣解脱,共成佛道。

  在人类有记忆的历史中,宿命论极为盛行。人们在对自身生命现象的无知和外部世界的恐惧中,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神明。当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绝望时刻,一种生命不能自主的悲怆油然而生。而佛教对生命现象和宇宙的觉悟理论,给人类生命升进与最终解脱以完全的自信。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要有情生命真正把握缘起法真理,并依照恰当的方法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自我主宰,止息生命轮回的痛苦,获得永恒的安乐。

  佛教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多种多样的,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又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人追求生命的自我解脱,其实践从对生命缺陷的如实揭示入手,体会轮回的切肤之痛,从而寻找痛苦之源,追求生命的永恒安乐。佛说“苦、集、灭、道”四谛,提出生命轮回的“十二因缘”法则,就是希望人们痛定思痛,循此早已被佛实证的真理,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智慧,禅观一切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因缘所生,无常变换,从来就没有常住不灭的“我”的存在,从而证无我,破无明,除灭对世间五欲和物质世界的贪爱,出离有生有灭的三界,归于永恒的涅槃安乐境界。

  大乘菩萨所走的实践路子与此却大不相同。在众生相互缘起的法界实相中,将自我生命理想追求融入社会大众的共同解脱中,在普渡众生的现实利世中达成生命的进化。慈悲是菩萨行的根本要求,而“大悲入世”是大乘的根本立世原则。

  如果菩萨见众生忧苦而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将无法成就菩提大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但因为无始以来为烦恼所缚,沉沦六道,无有尽期。菩萨对此感同身受,同体大悲,因大悲故勇发菩提心,以六度为实践内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并以智慧圆融兼行六度,成无尽万行,精进不辍,永无疲厌。

  不仅如此,佛教还为芸芸众生的生命进化作了精细规划。凡夫由实践五戒十善保人身、升天界,获世间安乐;小乘人由修习“四谛”,在解脱道上步步升进,由“七贤”位力行诸善,不作诸恶,累积资粮和智慧,由智慧增胜故,逐步证入“四圣”:由初果须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由三果阿那含到极果阿罗汉,解脱轮回,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境界;或自觉自悟生命的缘起规律——“十二因缘”,从自心中找到人生诸苦的无明根源并破除之,从而证入解脱,成独觉佛。大乘菩萨则不以进程之遥远,时间之恒久为累,勇猛精进,行六度万行,级级升进,由凡夫十信位进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贤位,断惑证真,明本心,见本性,由菩萨初地晋及十地,了却生死获大自在,在普渡众生的无尽誓愿与事业中分身无数,随类受身,以解众生危难,终至彻底觉悟,圆满觉知宇宙人生真实面目,获得宇宙万有的本然法则所能实现的最大自由,成就生命自我升进的终极形态和圆满人格。

  佛教发展观特别倚重智慧。无论小乘解脱道还是大乘佛菩提道,都强调在确立佛法正确知见之下,以智慧引导实践,认为以智慧为导的实践才是正精进,与智慧相应的解脱才是正解脱,因于智慧的觉悟才是正觉。

  在佛教所提倡的生命进化进程中,处处都贯穿着智慧。佛法可谓现实的人生智慧,它贴近生活,与现实一体不二。尤其大乘佛教,以“出世即入世”的智慧为引导,强调菩萨行者要在解脱众生的苦难中解脱自己,走“欲出还入”的实践理路,就尘脱尘,就世离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顺应人类的整体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尽其所能,为大众服务。以“依正不二”的佛法生态观为指导,以“心净国土净”的智慧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将生态重建与环境优化最终归于人心灵的净化实践;以“自他不二”的社会道德观为指导,以“心净众生净”的道德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净其心”、“自净其意”,实践社会生态和社会道德的净化。

  同时,运用“心净众生净”的智慧提升个体生命的层次。人生的觉悟和解脱不是从外部世界着手,而是反躬内求,在层层清除心田的染污种子,灭除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上下功夫。生命的进化在于净化,而生命的净化就是道德的升进,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是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并正在经历着发展的苦痛。发展的路标指向偏颇,整体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

  佛教发展观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显现出独到的参照价值。它视野广阔,将人的发展置于宇宙大环境中;它强调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主张从有情生命自身寻找向上一路的发展方向;它系统严谨,认为既要探索外部世界,又要恰如其分处置好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人类的永续未来;它强调和谐,认为生命的升进必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协调等等。愿有越来越的有识之士注目佛教文化,从历久弥新的佛教智慧中找到人类全面发展的理路。

  缘起有生灭-发展的源泉

  因缘际会

  当一棵种子落入尘土中后,它的命运将会怎样?是焦芽败种烂在土里,还是长成有用之材?是长成傲然于风雨的参天大树,还是经风就折的细草嫩枝?如果离开种子本身,离开一定的因缘条件来谈论事物的发展,就犹如关在门内涂鸦彩虹…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