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20

  ..续本文上一页与众生发生关系,不再利益众生。他们走的是个体解脱之路,所谓“拔一已之苦,得—已之乐”。尽管在证道后也会随缘度化众生,但能力有限、所化有限,与大乘菩萨以度化众生的广大心愿比,有天壤之别,所以被称为小乘。

  二乘极果圣人知道有不生不灭的涅槃本际,知道涅槃境界清凉安乐永恒,不同于三界五欲乐的无常生灭,知道涅槃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断灭无,否则他们不敢入涅槃。但是,他们不知道涅槃的真实体性和深细内容,就如一般人会使用电脑,却不知道电脑的运行原理一样。

  声闻缘觉有定性与非定性的区别。所谓定性就是指声闻缘觉人在证得解脱极果阿罗汉或辟支佛果后,弃世间苦海中的众生于不顾,舍寿时必定入无余涅槃。

  所以佛曾经呵斥此类定性二乘人为“自了汉”和“焦芽败种”。非定性者是指在证得解脱后,见众生苦而心生慈悲,听佛陀劝而发菩提心,不取涅槃,回小向大修菩萨行,广济众生直至成佛。

  菩萨十进阶

  据《大智度论》卷12 记载,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于过去生中曾勇健地发菩提心,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修学大乘布施法门。一天,有一人向他乞讨一眼,说是为母治病。舍利弗当即勇猛忍苦,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左眼剜下捧与那人。但那人却说:“谁叫你剜左眼的?我母亲的病要右眼才可治好。”于是舍利弗又勇猛忍苦,把右眼挖出交与那人。那人接过右眼闻了闻,然后往地上一摔,狠狠用脚碾踏,并骂道:“你是什么修道沙门?发心布施,却把这么臭的眼睛给我。这怎么能做药引呢?”说吧扬长而去。舍利弗一听,暗想:众生难度,菩萨道难行,我还是修解脱道吧。于是又重新退回小乘。

  大乘菩萨智慧高超、境界难思,很多二乘人证解脱后又回心大乘。但菩萨行修道时远,艰苦卓绝。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要历三大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指数目极大,难以计数),期间要经历种种难以想象的磨难,要有超绝的意志,难行能行。所以要真正发起菩提心修学大乘并非易事。

  但是,大乘又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释迦佛在一转*轮传小乘解脱法后,又二转、三转*轮,阐大乘理,宣扬一切众生相互缘起,劝导大心者以拔苦与乐的慈悲心,率领和度化一切众生共趣大乘,共成佛道。

  一、大乘修习法要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是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众生义,菩萨的意译就是大觉有情、道心众生。菩萨又称摩诃萨埵(梵语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意译大心众生。指发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以示与二乘的区别。

  只要发大乘心欲求无上正觉、行慈悲欲度无量众生者,都可称为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就成为一切菩萨的入门券,一切道行成就都由发菩提心而来,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由此种子而最终成就圆满的觉悟之树。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佛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时期不同根性众生宣说修行理论,一转*轮说四谛法,度声闻种姓众生,二转三转*轮度心量广大的大乘根性人。

  其中,二转*轮主要说般若经典,以消除一转*轮时对二乘人说“缘起性空”所留下的不究竟处,以免有人误解而走向“断灭空”的境地。龙树菩萨作《中观六论》总结般若空时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中道又可用“八不”来概括:“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道实相不能用名言概念和逻辑推论获得,只能用否定形式描述。宇宙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空念亦空,涅槃等无为法亦空;虽然一切皆空,却不碍万法森罗,不碍涅槃证得;如果能够不着有、不着无、不着亦有亦无、不着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能与实相相应。

  三转*轮主说如来藏和唯识经典,对二转*轮理论进一步深化,并且主要以肯定的方式建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修行体系,代表经典有《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密严经》、《涅槃经》等。肯定众生皆有本觉真心和如来智慧德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果能识本心,见自性,即可解脱生死;

  分析众生的心识构成,认为心识有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识。前七识是阿赖耶识所生,为生灭的虚妄识。阿赖耶识是心王、仓库识、种子识,其中有前七识所熏习的染净种子,但其体性本来清净涅槃。真心就是剔除了染污种子的阿赖耶识,剥离了客尘烦恼的如来藏识。众生由于不能如实认识心识间的缘起关系,不能如实认识心识与万法的缘起关系,从而执着名相为实有,产生我法二执而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修行之要就是要发起唯识禅观,观万法唯识,心识亦空,真实体验缘起的名、相虚妄非真,我、法的非真实有,了知内外一切法皆心识所起、所现,从而断我、法二执。

  概言之,唯识修行就是将赖耶中的染污种子(习气)不断清除直至断尽,把所有本具的真如佛性完全显发,圆满菩提。

  这是极为精致和深细的修道理论。大乘佛教认为是属于高段菩萨学习的内容,并非初入佛门者所能真实了知,但可作为前期准备而熏习了解。

  大乘的修行理论广博宏伟,这些经典在传入中土后,依不同经典阐扬的重心不同,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教派,主要有天台、三论、华严、禅、唯识、净土等宗,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蔚然成佛教文化的一大景观。

  尽管大乘各宗修行套路有差异,但内容却是一样的,总体次第也一致。内容上包括小乘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等,当然主要是六度、四摄。前面已详细介绍,此不重述。

  二、菩萨三贤十地

  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道修行次第共五十二阶位,大体可以概括为一凡、三贤、十地,加等觉、妙觉(佛)。

  十信位:佛教对“信”极为重视,认为“信为道元功德母”,是一切善法的根源,涅槃道的起始(《华严经》)。大乘不仅要求对三宝虔诚信受,更要求“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大乘起信论》)依信心的浅深,分十种心:一信心,深信大乘法为究竟道;二念心,对所信佛法忆念不忘;三精进心,如忆念而行,勤修禅观;四慧心,思量观察人、法二种无我;五定心,能入正定;六不退心,信心不退转;七回向心,将所修善根指向无上菩提;八护法心,保任所修善法不使退失;九戒心,受菩萨戒,清净护持;十愿心,发愿修种种净业。

  十信是凡夫初学大乘阶段,以培养信心悲心,学发菩提心为目的,主修十善。

  十信位众生虽没有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学习发菩提心,精勤佛道,已表现出菩萨的品性,所以佛经称之为菩萨。信位菩萨心行根柢薄弱,中间可能退失或反复,所以有一劫修满也有万劫完成的。圆满十信者才能于佛法信不退转,始入初住位成贤位菩萨。

  十住位:住即安住,指安住于般若中而生诸功德。一发心住,真实发起菩提心,求一切智。主修布施,增长福德资粮;二治地住,以空慧调心,令心明净,主修戒法,坚持不犯;三修行住,主修忍辱,于“众生忍”而修集资粮;四生贵住,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佛习渐浓,将生于如来家;五方便住,主修禅定,具备了自度度人的方法技巧;六正心住,断我见而成就般若度,相貌心行与佛相似;七不退住,证无生毕竟空,成就大乘无我观,并安忍之,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八童真住,具有佛的十身灵相,如王子处佛法圣胎中,童真般可贵;

  九法王子住,佛法知见和功德已经具备,为佛法王子,将绍继法王(佛)之位;

  十灌顶住,佛以智水为其灌顶,表授予职权,绍隆佛法,犹如古印度王子受灌顶后正式继承王位。

  十行位:主修济世利人的实践,分十个阶位。一欢喜行,以善法随顺利益众生,令自他欢喜;二饶益行,以种种方法技巧利益众生;三无瞋恨行,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无怨亲之别,对忤逆众生不起瞋恨;四无尽行,随众生的根性、种类利益教化,行大精进,没有厌倦和松懈;五离痴乱行,住正念中心不散乱,对种种法门正行无误;六善现行,善于在同类众生中显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又现同相,同异圆融;七无著行,修六度而心不执着,有为、无为皆无碍圆融;八尊重行,于六度皆精勤不息,但对般若度特别尊重奉行;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十真实行,一切行为皆与本然实相相应,清净无漏。

  十回向位:回向就是回己所修善法功德,转向施与众生,与众生一道共同成佛。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行六度四摄法,救护一切众生,使其远离烦恼相,趋向涅槃正道;二不坏回向,对三宝得金刚不坏信心,回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三等一切佛回向,与诸佛一样不离菩提,入生死海救护众生;四至一切处回向,回向之力遍于法界一切处,无所不周;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善事,回向无上菩提,得无尽功德;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顺应平等法性的无为性而作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众生与我同一本性,不起高下之别而作回向;八真如相回向,顺应真如相而将所修善根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对一切法无分别、不执取,心得解脱而行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修无尽善根,回向无量法界,得无量无边差别功德。

  以上是“三贤”菩萨的果位修正。三贤位菩萨信心坚固,且福德广布,智慧增进,初步具备大乘般若。般若与小乘智慧有根本区别,小乘人只从现象上分析体证无我,断我见、我执后而证解脱,而大乘般若以真心——法界的实相心为依托和根据,证真心的无我性而起智慧。贤位菩萨初证无我后入圣菩萨位,开始唯识增上慧学(更深细的般若)——一切种智的修习,也就是百法、千法以致亿亿法明门的修证。

  十地位:地为万物所依,又能…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