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19

  ..续本文上一页我见和我执,成为阿罗汉。

  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的主要内容,它阐明了生死流转的十二缘起世间法和十二因缘还灭的出世间法。世间法上的十二缘起,就是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有故彼有”,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我们生命绵绵不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缘觉人通过禅观十二缘起,实证到所谓的“我”(名色)及一切世间万物都是由诸缘和合而生,也必然会因诸缘的消散而灭。缘觉人实证到五蕴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于是断除我见。“此灭故彼灭”,从而进入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无明灭而心行灭,以至于老死忧悲苦恼等一切苦灭。无明灭时,我执也就断了,由此而成为缘觉佛。一旦舍寿后入无余涅槃,不再轮回生死,声闻、缘觉的道谛智慧,包括四谛、十二因缘等理论,可以用“三法印”来概括和印证。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以如实的智慧,禅观一切事物,包括生命本身皆无常变换,念念生灭,没有常住不灭的“我”存在,由此不再贪恋五欲六尘,渐离烦恼,斩断无明之根而证涅槃安乐。

  二、声闻、缘觉阶位

  声闻乘的修行阶梯一般概括为“七贤四圣”。贤者是指尚未见道的贤人,七贤是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令心调和的七种修行阶位。可以分为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和“四善根位”。

  五停心观位:五停心观,是止息贪、瞋、痴、我见、散乱心的五种禅观方法。

  一不净观,观想尸体和自身肉体的臭秽不净,皮囊盛脓血,涕唾交四流。这是为贪欲炽盛之人所设立的方法,以此止息男女情欲的躁动。

  二慈悲观,为瞋心重的众生所设立的方法。禅观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的苦楚,增长怜悯心、护助心。从拔苦与乐中而得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易怒的心理。

  三因缘观,禅观顺逆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邪见。

  四界分别观,又作无我观。禅观色身由地、水、火、风及十八界和合构成,以对治我执之障。

  五数息观,即默数自己的出入息,以对治散乱攀援心,令心渐入正定,止于一境,为散乱众生所修。

  五停心观并非人人都要一一学习,而是根据人的不同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习。

  经过五停心观的反复锻炼,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平息而能入定,由此而进入“四念住”的修习。“四念住”分为别相念、总相念二步。别相念,就是分别禅观身、受、心、法,体察其苦、空、无常、无我的性质;再总相禅观身、受、心、法一一皆是苦、空、无常、无我。

  以上三个阶位的修习都以佛的教诲为指导,随顺、学习而趋向解脱,所以又称为“顺解脱分”,又名资粮道——为圣道的成就积累资粮。

  此后为“顺抉择分”的修习。所谓抉择,就是以闻法和思维所得的智慧,观察并选择佛法,内容是修习四谛。依照禅观智慧的深浅分为四个阶位——“四善根位”,又称“四加行位”:

  一暖位,如钻木取火,虽未出火,但已温暖。比喻在此位修习四谛,生有漏的观慧(暖),未得无漏的智慧(火)。修至此位,终究必得圣道而入涅槃。

  二顶位,于动摇不定的善根中,生最上善根的绝顶位,是不进则退的境界。

  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三忍位,忍是安忍、认可的意思,指对于四谛已经能够完全信解认可,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修至此位,不会再堕落三恶道。

  四世第一位,为有漏世间法中最上善根之位。表示通过前期的精进修道,即将进入见道的圣位。

  以上七位级级升进,力行诸善,不作诸恶,累积资粮,集聚有漏的智慧,为见道预备了条件。但并未具备堪断烦恼的无漏智慧,所以称为“七贤位”,又称七方便位——为见道证圣果作准备的阶位。

  声闻“四圣”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四果又各有“向”,称为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接近的意思。四向四果称为“四双”,共有八个阶位,所以叫“四双八辈”。

  初果须陀洹:意译“入流”或“预流”,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于世第一位禅观中,深入观察四谛,以身证理,现前直觉体会四谛的真实不虚,而不是像此前主要依靠闻慧理解,理性推论而信受。所以称“见道”、“见谛”。

  须陀洹分向、果二位。“须陀洹向”,是说修道者以无漏智慧深观四谛法,经过十五刹那心的见道,于第十六心入须陀洹果位。在此过程中,必须断尽三界八十八种“见惑”,(使人轮转三界的见地上的烦恼和入圣道的障碍)才能入于圣流。

  初果圣人由于断尽“见惑”,绝对不会流落恶道,并且最多天上人间往来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意译“一来”、“一往来”。意指证入此位者,只需在人天中往返一次,必证阿罗汉果。证初果者断尽比较粗糙的“见惑”后必须继续前进,努力修断更为微细的三界“思惑”,又称“修惑”——证道后修所断惑。三界“思惑”各有九品(烦恼的程度),共八十一品。断尽欲界五品思惑时,名一来向;

  断尽欲界六品思惑时,证得一来果。

  一来果人由于已经断尽欲界六品思惑,所以贪、瞋、痴等烦恼非常淡薄,但是还有欲界三品烦恼未断,所以必须再往返人天一次,才能升进。

  三果阿那含:《金刚经》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证得阿那含果的人已经断了欲界最后三品残余的思惑。佛经又说,阿那含“五下分结尽”。(结为绳结,比喻烦恼)所谓五下分结,是指贪、瞋、身见、戒禁取、疑。这五种烦恼,系缚一切众生,使之不能脱离欲界生死,故称五分结,又因为欲界居于无色界与色界之下,故称五下分结。由于阿那含人五下分结已尽,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永不再来人间和欲界天受生,所以称为不还。

  但是,阿那含人还有对色界、无色界的贪爱,寿尽后生于色界或者无色界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

  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虽然渐次断除了许多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故称“有学”。

  四果阿罗汉:这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简称罗汉。意译有三种:杀贼、无生、应供。意指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的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人。由于已修完声闻乘道的所有课程,断尽引生三界的一切烦恼,证得涅槃境界,在解脱道上已无学可修,所以又称“无学”。

  在阿那含断尽五下分结基础上继续进修,分断“五上分结”,即:1、色贪,对色界欲乐的贪爱;2、无色贪,对无色界定境的贪爱;3、掉举,在色无色界中,心念摇动退失禅定的烦恼;4、慢,色无色界中轻微的骄慢;5、无明,对生命实相的无知。待“五上分结”断尽,三界的见思二惑即完全断尽,消除了再生于三界的烦恼因,心与法界实相的空、无我体性相应而入涅槃,解脱自在。这样就完成了解脱道上的生命进化。《大般涅槃经》卷36 说:

  证阿罗汉果者,就是证得无学位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因为这五分法身而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所以证阿罗汉果名为到于彼岸。到于安乐彼岸的缘故,所以就自信地宣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

  阿罗汉的涅槃有二种: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虽然断尽三界烦恼,然而肉体尚存,仍要随缘度化众生,仍要受寒、热、饥、渴、痛、痒等色身之苦,名为“微苦所依”,但并非大苦,心不执着;无余涅槃是指灭尽肉体和五蕴十八界后进入的一种永恒安乐的状态,这是一种超越三界生死的出世间解脱境界,不是三界众生所能了解的境界。

  从阿罗汉的解脱能力而言,又可分二类:慧解脱和定慧俱解脱。慧解脱阿罗汉,主要是凭借智慧断烦恼,而未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禅定障碍,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神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只有漏尽通。

  定慧俱解脱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具有“三明六通”。“六通”:五神通加上漏尽通。“三明”:六神通中的宿命、天眼和漏尽通的直观能力和智慧的结合称三明。

  阿罗汉断尽烦恼,所以不再有贪瞋痴慢的行为,但没有断尽习气,因此会因个人宿习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个性。如,毕陵伽婆蹉因宿世骄慢成习,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慢习犹存。一次要通过恒河时对水神说:“小婢!我要过河,给我开路。”恒河水神到佛陀处告状,说毕陵尊者骂她小婢。佛于是叫毕陵尊者道歉。

  尊者合掌对河神说:“小婢!不要生气,我向你道歉。”但是罗汉们的余习不同于烦恼,是无心的习气,不会引起三界生死的有漏业。

  缘觉乘的修证过程,经教中讲述的比较少。其修证次第,《大乘同性经》卷下和《证契大乘经》卷下提出十地(十位阶)一说:

  一、昔行具足地,指于过去百劫中修苦行之位;二、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三、觉了四圣谛地,即觉悟四圣谛之位;四、甚深利智地,即发起甚深无漏智慧之位;五、八圣道地,即修习八正道之位;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即知觉了达法界、虚空界、众生界的情况和因缘之位;七、证寂灭地,即证得解脱涅槃之位;八、六通地,证得六神通之位;九、彻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通彻“缘起法”的甚深微密理之位;十、习气渐薄地,即断灭习气至微薄的阶位。

  缘觉乘的最终解脱果是辟支佛。因为缘觉的观修智慧比声闻乘的四谛法更为深细,而且习气也比阿罗汉更淡薄,所以,缘觉的无漏智慧胜过阿罗汉,境界也更为殊胜。

  声闻和缘觉乘的共同特点是以缘起法为修行的基本理论,证知身心都是变坏之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并且以这种智慧分证解脱,最后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从此于三界中消失,不再…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