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9

  ..續本文上一頁我見和我執,成爲阿羅漢。

  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法的主要內容,它闡明了生死流轉的十二緣起世間法和十二因緣還滅的出世間法。世間法上的十二緣起,就是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有故彼有”,十二因緣環環相扣,形成我們生命綿綿不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

  緣覺人通過禅觀十二緣起,實證到所謂的“我”(名色)及一切世間萬物都是由諸緣和合而生,也必然會因諸緣的消散而滅。緣覺人實證到五蘊中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于是斷除我見。“此滅故彼滅”,從而進入十二因緣的還滅門,無明滅而心行滅,以至于老死憂悲苦惱等一切苦滅。無明滅時,我執也就斷了,由此而成爲緣覺佛。一旦舍壽後入無余涅槃,不再輪回生死,聲聞、緣覺的道谛智慧,包括四谛、十二因緣等理論,可以用“叁法印”來概括和印證。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以如實的智慧,禅觀一切事物,包括生命本身皆無常變換,念念生滅,沒有常住不滅的“我”存在,由此不再貪戀五欲六塵,漸離煩惱,斬斷無明之根而證涅槃安樂。

  二、聲聞、緣覺階位

  聲聞乘的修行階梯一般概括爲“七賢四聖”。賢者是指尚未見道的賢人,七賢是指修善根以製伏煩惱,令心調和的七種修行階位。可以分爲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和“四善根位”。

  五停心觀位:五停心觀,是止息貪、瞋、癡、我見、散亂心的五種禅觀方法。

  一不淨觀,觀想屍體和自身肉體的臭穢不淨,皮囊盛膿血,涕唾交四流。這是爲貪欲熾盛之人所設立的方法,以此止息男女情欲的躁動。

  二慈悲觀,爲瞋心重的衆生所設立的方法。禅觀一切衆生輪回六道的苦楚,增長憐憫心、護助心。從拔苦與樂中而得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易怒的心理。

  叁因緣觀,禅觀順逆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邪見。

  四界分別觀,又作無我觀。禅觀色身由地、水、火、風及十八界和合構成,以對治我執之障。

  五數息觀,即默數自己的出入息,以對治散亂攀援心,令心漸入正定,止于一境,爲散亂衆生所修。

  五停心觀並非人人都要一一學習,而是根據人的不同的情況有選擇地學習。

  經過五停心觀的反複鍛煉,躁動不安的心漸漸平息而能入定,由此而進入“四念住”的修習。“四念住”分爲別相念、總相念二步。別相念,就是分別禅觀身、受、心、法,體察其苦、空、無常、無我的性質;再總相禅觀身、受、心、法一一皆是苦、空、無常、無我。

  以上叁個階位的修習都以佛的教誨爲指導,隨順、學習而趨向解脫,所以又稱爲“順解脫分”,又名資糧道——爲聖道的成就積累資糧。

  此後爲“順抉擇分”的修習。所謂抉擇,就是以聞法和思維所得的智慧,觀察並選擇佛法,內容是修習四谛。依照禅觀智慧的深淺分爲四個階位——“四善根位”,又稱“四加行位”:

  一暖位,如鑽木取火,雖未出火,但已溫暖。比喻在此位修習四谛,生有漏的觀慧(暖),未得無漏的智慧(火)。修至此位,終究必得聖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于動搖不定的善根中,生最上善根的絕頂位,是不進則退的境界。

  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也不至于斷善根。

  叁忍位,忍是安忍、認可的意思,指對于四谛已經能夠完全信解認可,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修至此位,不會再墮落叁惡道。

  四世第一位,爲有漏世間法中最上善根之位。表示通過前期的精進修道,即將進入見道的聖位。

  以上七位級級升進,力行諸善,不作諸惡,累積資糧,集聚有漏的智慧,爲見道預備了條件。但並未具備堪斷煩惱的無漏智慧,所以稱爲“七賢位”,又稱七方便位——爲見道證聖果作准備的階位。

  聲聞“四聖”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四果又各有“向”,稱爲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接近的意思。四向四果稱爲“四雙”,共有八個階位,所以叫“四雙八輩”。

  初果須陀洹:意譯“入流”或“預流”,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于世第一位禅觀中,深入觀察四谛,以身證理,現前直覺體會四谛的真實不虛,而不是像此前主要依靠聞慧理解,理性推論而信受。所以稱“見道”、“見谛”。

  須陀洹分向、果二位。“須陀洹向”,是說修道者以無漏智慧深觀四谛法,經過十五刹那心的見道,于第十六心入須陀洹果位。在此過程中,必須斷盡叁界八十八種“見惑”,(使人輪轉叁界的見地上的煩惱和入聖道的障礙)才能入于聖流。

  初果聖人由于斷盡“見惑”,絕對不會流落惡道,並且最多天上人間往來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

  二果斯陀含:意譯“一來”、“一往來”。意指證入此位者,只需在人天中往返一次,必證阿羅漢果。證初果者斷盡比較粗糙的“見惑”後必須繼續前進,努力修斷更爲微細的叁界“思惑”,又稱“修惑”——證道後修所斷惑。叁界“思惑”各有九品(煩惱的程度),共八十一品。斷盡欲界五品思惑時,名一來向;

  斷盡欲界六品思惑時,證得一來果。

  一來果人由于已經斷盡欲界六品思惑,所以貪、瞋、癡等煩惱非常淡薄,但是還有欲界叁品煩惱未斷,所以必須再往返人天一次,才能升進。

  叁果阿那含:《金剛經》說:“阿那含名爲不來”。證得阿那含果的人已經斷了欲界最後叁品殘余的思惑。佛經又說,阿那含“五下分結盡”。(結爲繩結,比喻煩惱)所謂五下分結,是指貪、瞋、身見、戒禁取、疑。這五種煩惱,系縛一切衆生,使之不能脫離欲界生死,故稱五分結,又因爲欲界居于無色界與色界之下,故稱五下分結。由于阿那含人五下分結已盡,斷盡欲界九品思惑,永不再來人間和欲界天受生,所以稱爲不還。

  但是,阿那含人還有對色界、無色界的貪愛,壽盡後生于色界或者無色界天繼續修行,證阿羅漢果。

  證得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雖然漸次斷除了許多煩惱,但還必須繼續修學,故稱“有學”。

  四果阿羅漢:這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簡稱羅漢。意譯有叁種:殺賊、無生、應供。意指阿羅漢殺盡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的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人。由于已修完聲聞乘道的所有課程,斷盡引生叁界的一切煩惱,證得涅槃境界,在解脫道上已無學可修,所以又稱“無學”。

  在阿那含斷盡五下分結基礎上繼續進修,分斷“五上分結”,即:1、色貪,對色界欲樂的貪愛;2、無色貪,對無色界定境的貪愛;3、掉舉,在色無色界中,心念搖動退失禅定的煩惱;4、慢,色無色界中輕微的驕慢;5、無明,對生命實相的無知。待“五上分結”斷盡,叁界的見思二惑即完全斷盡,消除了再生于叁界的煩惱因,心與法界實相的空、無我體性相應而入涅槃,解脫自在。這樣就完成了解脫道上的生命進化。《大般涅槃經》卷36 說:

  證阿羅漢果者,就是證得無學位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因爲這五分法身而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所以證阿羅漢果名爲到于彼岸。到于安樂彼岸的緣故,所以就自信地宣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阿羅漢的涅槃有二種: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雖然斷盡叁界煩惱,然而肉體尚存,仍要隨緣度化衆生,仍要受寒、熱、饑、渴、痛、癢等色身之苦,名爲“微苦所依”,但並非大苦,心不執著;無余涅槃是指滅盡肉體和五蘊十八界後進入的一種永恒安樂的狀態,這是一種超越叁界生死的出世間解脫境界,不是叁界衆生所能了解的境界。

  從阿羅漢的解脫能力而言,又可分二類:慧解脫和定慧俱解脫。慧解脫阿羅漢,主要是憑借智慧斷煩惱,而未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脫禅定障礙,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神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只有漏盡通。

  定慧俱解脫的阿羅漢,于定、慧都究竟解脫,具有“叁明六通”。“六通”:五神通加上漏盡通。“叁明”:六神通中的宿命、天眼和漏盡通的直觀能力和智慧的結合稱叁明。

  阿羅漢斷盡煩惱,所以不再有貪瞋癡慢的行爲,但沒有斷盡習氣,因此會因個人宿習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個性。如,畢陵伽婆蹉因宿世驕慢成習,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但慢習猶存。一次要通過恒河時對水神說:“小婢!我要過河,給我開路。”恒河水神到佛陀處告狀,說畢陵尊者罵她小婢。佛于是叫畢陵尊者道歉。

  尊者合掌對河神說:“小婢!不要生氣,我向你道歉。”但是羅漢們的余習不同于煩惱,是無心的習氣,不會引起叁界生死的有漏業。

  緣覺乘的修證過程,經教中講述的比較少。其修證次第,《大乘同性經》卷下和《證契大乘經》卷下提出十地(十位階)一說:

  一、昔行具足地,指于過去百劫中修苦行之位;二、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不依師教而自覺十二因緣理之位;叁、覺了四聖谛地,即覺悟四聖谛之位;四、甚深利智地,即發起甚深無漏智慧之位;五、八聖道地,即修習八正道之位;六、覺了法界、虛空界、衆生界地,即知覺了達法界、虛空界、衆生界的情況和因緣之位;七、證寂滅地,即證得解脫涅槃之位;八、六通地,證得六神通之位;九、徹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通徹“緣起法”的甚深微密理之位;十、習氣漸薄地,即斷滅習氣至微薄的階位。

  緣覺乘的最終解脫果是辟支佛。因爲緣覺的觀修智慧比聲聞乘的四谛法更爲深細,而且習氣也比阿羅漢更淡薄,所以,緣覺的無漏智慧勝過阿羅漢,境界也更爲殊勝。

  聲聞和緣覺乘的共同特點是以緣起法爲修行的基本理論,證知身心都是變壞之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並且以這種智慧分證解脫,最後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從此于叁界中消失,不再…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