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20

  ..續本文上一頁與衆生發生關系,不再利益衆生。他們走的是個體解脫之路,所謂“拔一已之苦,得—已之樂”。盡管在證道後也會隨緣度化衆生,但能力有限、所化有限,與大乘菩薩以度化衆生的廣大心願比,有天壤之別,所以被稱爲小乘。

  二乘極果聖人知道有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知道涅槃境界清涼安樂永恒,不同于叁界五欲樂的無常生滅,知道涅槃不同于外道所說的斷滅無,否則他們不敢入涅槃。但是,他們不知道涅槃的真實體性和深細內容,就如一般人會使用電腦,卻不知道電腦的運行原理一樣。

  聲聞緣覺有定性與非定性的區別。所謂定性就是指聲聞緣覺人在證得解脫極果阿羅漢或辟支佛果後,棄世間苦海中的衆生于不顧,舍壽時必定入無余涅槃。

  所以佛曾經呵斥此類定性二乘人爲“自了漢”和“焦芽敗種”。非定性者是指在證得解脫後,見衆生苦而心生慈悲,聽佛陀勸而發菩提心,不取涅槃,回小向大修菩薩行,廣濟衆生直至成佛。

  菩薩十進階

  據《大智度論》卷12 記載,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于過去生中曾勇健地發菩提心,于六十劫中行菩薩道修學大乘布施法門。一天,有一人向他乞討一眼,說是爲母治病。舍利弗當即勇猛忍苦,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左眼剜下捧與那人。但那人卻說:“誰叫你剜左眼的?我母親的病要右眼才可治好。”于是舍利弗又勇猛忍苦,把右眼挖出交與那人。那人接過右眼聞了聞,然後往地上一摔,狠狠用腳碾踏,並罵道:“你是什麼修道沙門?發心布施,卻把這麼臭的眼睛給我。這怎麼能做藥引呢?”說吧揚長而去。舍利弗一聽,暗想:衆生難度,菩薩道難行,我還是修解脫道吧。于是又重新退回小乘。

  大乘菩薩智慧高超、境界難思,很多二乘人證解脫後又回心大乘。但菩薩行修道時遠,艱苦卓絕。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要曆叁大阿僧祇劫(梵語“阿僧祇”是無數的意思,指數目極大,難以計數),期間要經曆種種難以想象的磨難,要有超絕的意志,難行能行。所以要真正發起菩提心修學大乘並非易事。

  但是,大乘又是究竟解脫之道,所以釋迦佛在一轉*輪傳小乘解脫法後,又二轉、叁轉*輪,闡大乘理,宣揚一切衆生相互緣起,勸導大心者以拔苦與樂的慈悲心,率領和度化一切衆生共趣大乘,共成佛道。

  一、大乘修習法要

  菩薩是梵語(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是覺悟義,薩埵是有情、衆生義,菩薩的意譯就是大覺有情、道心衆生。菩薩又稱摩诃薩埵(梵語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薩,意譯大心衆生。指發大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者,以示與二乘的區別。

  只要發大乘心欲求無上正覺、行慈悲欲度無量衆生者,都可稱爲菩薩。因此,發菩提心就成爲一切菩薩的入門券,一切道行成就都由發菩提心而來,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由此種子而最終成就圓滿的覺悟之樹。

  大乘佛教認爲,釋迦佛因材施教,適應不同時期不同根性衆生宣說修行理論,一轉*輪說四谛法,度聲聞種姓衆生,二轉叁轉*輪度心量廣大的大乘根性人。

  其中,二轉*輪主要說般若經典,以消除一轉*輪時對二乘人說“緣起性空”所留下的不究竟處,以免有人誤解而走向“斷滅空”的境地。龍樹菩薩作《中觀六論》總結般若空時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這中道又可用“八不”來概括:“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道實相不能用名言概念和邏輯推論獲得,只能用否定形式描述。宇宙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空,空念亦空,涅槃等無爲法亦空;雖然一切皆空,卻不礙萬法森羅,不礙涅槃證得;如果能夠不著有、不著無、不著亦有亦無、不著非有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能與實相相應。

  叁轉*輪主說如來藏和唯識經典,對二轉*輪理論進一步深化,並且主要以肯定的方式建立“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修行體系,代表經典有《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密嚴經》、《涅槃經》等。肯定衆生皆有本覺真心和如來智慧德相,“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果能識本心,見自性,即可解脫生死;

  分析衆生的心識構成,認爲心識有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識。前七識是阿賴耶識所生,爲生滅的虛妄識。阿賴耶識是心王、倉庫識、種子識,其中有前七識所熏習的染淨種子,但其體性本來清淨涅槃。真心就是剔除了染汙種子的阿賴耶識,剝離了客塵煩惱的如來藏識。衆生由于不能如實認識心識間的緣起關系,不能如實認識心識與萬法的緣起關系,從而執著名相爲實有,産生我法二執而起惑造業,輪回生死。修行之要就是要發起唯識禅觀,觀萬法唯識,心識亦空,真實體驗緣起的名、相虛妄非真,我、法的非真實有,了知內外一切法皆心識所起、所現,從而斷我、法二執。

  概言之,唯識修行就是將賴耶中的染汙種子(習氣)不斷清除直至斷盡,把所有本具的真如佛性完全顯發,圓滿菩提。

  這是極爲精致和深細的修道理論。大乘佛教認爲是屬于高段菩薩學習的內容,並非初入佛門者所能真實了知,但可作爲前期准備而熏習了解。

  大乘的修行理論廣博宏偉,這些經典在傳入中土後,依不同經典闡揚的重心不同,分別形成了不同的教派,主要有天臺、叁論、華嚴、禅、唯識、淨土等宗,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態勢,蔚然成佛教文化的一大景觀。

  盡管大乘各宗修行套路有差異,但內容卻是一樣的,總體次第也一致。內容上包括小乘戒定慧叁學、叁十七道品等,當然主要是六度、四攝。前面已詳細介紹,此不重述。

  二、菩薩叁賢十地

  依《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說,菩薩道修行次第共五十二階位,大體可以概括爲一凡、叁賢、十地,加等覺、妙覺(佛)。

  十信位:佛教對“信”極爲重視,認爲“信爲道元功德母”,是一切善法的根源,涅槃道的起始(《華嚴經》)。大乘不僅要求對叁寶虔誠信受,更要求“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淨,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畢竟無有。”(《大乘起信論》)依信心的淺深,分十種心:一信心,深信大乘法爲究竟道;二念心,對所信佛法憶念不忘;叁精進心,如憶念而行,勤修禅觀;四慧心,思量觀察人、法二種無我;五定心,能入正定;六不退心,信心不退轉;七回向心,將所修善根指向無上菩提;八護法心,保任所修善法不使退失;九戒心,受菩薩戒,清淨護持;十願心,發願修種種淨業。

  十信是凡夫初學大乘階段,以培養信心悲心,學發菩提心爲目的,主修十善。

  十信位衆生雖沒有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學習發菩提心,精勤佛道,已表現出菩薩的品性,所以佛經稱之爲菩薩。信位菩薩心行根柢薄弱,中間可能退失或反複,所以有一劫修滿也有萬劫完成的。圓滿十信者才能于佛法信不退轉,始入初住位成賢位菩薩。

  十住位:住即安住,指安住于般若中而生諸功德。一發心住,真實發起菩提心,求一切智。主修布施,增長福德資糧;二治地住,以空慧調心,令心明淨,主修戒法,堅持不犯;叁修行住,主修忍辱,于“衆生忍”而修集資糧;四生貴住,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進。佛習漸濃,將生于如來家;五方便住,主修禅定,具備了自度度人的方法技巧;六正心住,斷我見而成就般若度,相貌心行與佛相似;七不退住,證無生畢竟空,成就大乘無我觀,並安忍之,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八童真住,具有佛的十身靈相,如王子處佛法聖胎中,童真般可貴;

  九法王子住,佛法知見和功德已經具備,爲佛法王子,將紹繼法王(佛)之位;

  十灌頂住,佛以智水爲其灌頂,表授予職權,紹隆佛法,猶如古印度王子受灌頂後正式繼承王位。

  十行位:主修濟世利人的實踐,分十個階位。一歡喜行,以善法隨順利益衆生,令自他歡喜;二饒益行,以種種方法技巧利益衆生;叁無瞋恨行,平等利益一切衆生,無怨親之別,對忤逆衆生不起瞋恨;四無盡行,隨衆生的根性、種類利益教化,行大精進,沒有厭倦和松懈;五離癡亂行,住正念中心不散亂,對種種法門正行無誤;六善現行,善于在同類衆生中顯現異相,于一一異相又現同相,同異圓融;七無著行,修六度而心不執著,有爲、無爲皆無礙圓融;八尊重行,于六度皆精勤不息,但對般若度特別尊重奉行;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十真實行,一切行爲皆與本然實相相應,清淨無漏。

  十回向位:回向就是回己所修善法功德,轉向施與衆生,與衆生一道共同成佛。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行六度四攝法,救護一切衆生,使其遠離煩惱相,趨向涅槃正道;二不壞回向,對叁寶得金剛不壞信心,回此善根,令衆生獲得善利;叁等一切佛回向,與諸佛一樣不離菩提,入生死海救護衆生;四至一切處回向,回向之力遍于法界一切處,無所不周;五無盡功德藏回向,隨喜一切善事,回向無上菩提,得無盡功德;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順應平等法性的無爲性而作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衆生與我同一本性,不起高下之別而作回向;八真如相回向,順應真如相而將所修善根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對一切法無分別、不執取,心得解脫而行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修無盡善根,回向無量法界,得無量無邊差別功德。

  以上是“叁賢”菩薩的果位修正。叁賢位菩薩信心堅固,且福德廣布,智慧增進,初步具備大乘般若。般若與小乘智慧有根本區別,小乘人只從現象上分析體證無我,斷我見、我執後而證解脫,而大乘般若以真心——法界的實相心爲依托和根據,證真心的無我性而起智慧。賢位菩薩初證無我後入聖菩薩位,開始唯識增上慧學(更深細的般若)——一切種智的修習,也就是百法、千法以致億億法明門的修證。

  十地位:地爲萬物所依,又能…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