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長萬物,意指住留此位,一切所修功德皆得成長,是大乘各經共認的聖位。依《華嚴經》、《仁王般若經》和《金光明經》等的說法,聖位菩薩有十地、等覺和妙覺等。而十地中又各有入、住、出叁心:入而未安時爲入心,安止其位爲住心,近終欲入上位時爲出心。
第一歡喜地。在賢位初了實相,證“人無我”後又通達“法無我”相而入此地。永超凡夫地,生如來家,所以心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此地菩薩永伏性障,可用智慧斷一念無明而證慧解脫,得羅漢果。但悲憫故,有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斷,以便入生死海濟世度衆。初地菩薩主修布施波羅蜜,能毫不猶豫地施舍一切內外財,並以法施攝取衆生。初地菩薩通達百法明門,能如實地現前觀察和領受蘊、處、界法皆自心所顯,虛妄不實,從而完成初地無生法忍的修證。《華嚴經》說,初地菩薩福德具足,多作閻浮提王(大國王),並常護持佛教正法。若出家修行,能得百種叁昧(禅定),震動百世界,至百世界面見百佛,覺照百世界,教化百世界衆生,示現百化身,一一身各有百菩薩以爲眷屬。
第二離垢地。此地菩薩十波羅蜜同行,但主修戒波羅蜜和千法明門,智慧增上,戒德清淨,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所行所思自然合乎戒律。能夠以清淨戒德除滅衆生悭貪破戒之垢。《華嚴經》說,二地菩薩,多作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力用自在,並爲佛教大法主,廣行善法,教化人民。若出家修行,勤行精進,可得千種叁昧,見千佛,震動千世界,示現千化身,一一身各有千菩薩以爲眷屬。
第叁發光地。主修忍波羅蜜及萬法明門、四禅八定、四無量心等。叁地出心時得谛察法忍,堪受諸苦,圓滿忍波羅蜜,成就諸禅定,得總持咒(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獲五種神通,發無量勝智光明,故名發光地。叁地菩薩由于智慧和禅定功夫皆已具備,有能力取證無余涅槃,成俱解脫阿羅漢,但悲憫衆生故,欲成無上正覺故而不取證。叁地菩薩多作忉利天主。若勤行精進,能于一念間得百千叁昧,見百千佛,震動百千世界,示現百千化身,一一身各有百千菩薩以爲眷屬。
第四焰慧地。此地菩薩智慧光明熾盛,能燒諸煩惱薪,故名焰慧地。主修精進波羅蜜和億法明門。主要站在真如立場,從大乘無生法忍來禅觀聲聞四谛、叁十七道品法,所以同樣的觀修內容,所得智慧卻遠勝聲聞人。四地菩薩成就精進度,遠離懈怠放逸,永斷微細身見和邊見(《仁王般若經》卷下)。四地菩薩多作夜摩天王,能以善巧智慧滅衆生身見。若勤行精進,能于一念頃入億數叁昧,見億數佛,震動億數世界,示現億數化身,于一一身各有億數菩薩以爲眷屬。
第五難勝地。主修禅波羅蜜和唯識一切種智,以般若爲導禅觀十二因緣,禅定超勝,神通自在,能降服諸魔,故名難勝地。得菩薩“四無所畏”,即,能持無所畏:憶念教法不忘,于大衆中說法時對所說道理自信而無所怖畏;知根無所畏:知衆生根性,能非常自信地因材施教;答報無所畏:對一切問難能自信而如法地巧妙應答;決疑無所畏:抉擇衆生疑難時,能自信地如法答疑。五地菩薩多作兜率天王,能摧伏衆生的邪知邪見。若勤行精進,能于一念頃得千億叁昧,見千億佛,震動千億世界,示現千億化身,于一一各示現千億菩薩以爲眷屬。
第六現前地,主修般若波羅蜜,依道種智進一步禅觀緣生法。能隨順真如作無相行,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能安住叁解脫門,所謂空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生,故于諸法得自在;無相門,通達諸法無相,離差別相而得自在;無願門,于叁界無願求,不造生死之業,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因此,能自然取證滅盡定,成俱解脫大乘無學聖人。但大悲增勝,不入涅槃。六地菩薩多作化樂天王,所作自在,能令衆生滅除我慢,能于一念頃能得百千億叁昧,見百千億佛,以致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爲眷屬。
第七遠行地,主修方便波羅蜜和一切種智,具足百萬菩薩叁昧,身口意叁業清淨,念念入滅盡定,又念念從滅盡定起,由願力故而不取證。成就方便波羅蜜,能善巧地弘傳佛法,濟度衆生,智慧境界遠超聲聞辟支佛。但七地菩薩成就寂靜觀,念念入滅盡定的緣故,容易沈空而取無余涅槃,此時十方諸佛便會設法勸勉菩薩繼續精進前行,以進至第八地。七地菩薩多作他化自在天王,善于爲衆生解說大乘證智之法,令其證入。能于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億)叁昧,以致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爲眷屬。
第八不動地,主修願波羅蜜(求上上智和度衆生的誓願)及一切種智,成就如幻叁昧。《華嚴經》說,菩薩以本願力成就無功用智,一切所行,不假作意自然成功,就好像大海乘船,但隨風去,不假人力。八地菩薩能以無功用智,入佛境界,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心心寂滅猶如虛空。智慧、功德、願力無有退轉,堅固不動,故名不動地。能伏一切邪魔外道,分身無量國土修菩薩行,化無量衆生,所作遂願,任運自在。八地菩薩多作大梵天王,主持千世界。能于一念頃,得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示現同樣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第九善慧地,主修力波羅蜜(選擇教法、辨別衆生根性的抉擇力)及一切種智。智慧超勝,成就“四無礙智”,即,法無礙,能于一法中總持一切法,包括聲聞獨覺法、菩薩法、如來地法;義無礙,對一切佛法的意義能如實證解而無疑義;詞無礙,對一切法義能以種種語言表達而無障礙,並令聽衆理解;辯無礙,能不違正理隨順衆生所願而巧說無礙。神通廣大,知衆生諸差別相,能于一剎那間至無量世界,以四無礙智巧說一切法,使聞者歡喜,隨教奉行。九地菩薩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世界,教化人民。能于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同樣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第十法雲地,成就智波羅蜜,即一切種智。法身圓滿有如虛空,大智雲雨遍覆一切。十地菩薩智慧如海,具有前所未有的百萬叁昧,入佛境界,具足如來十力,堪受如來秘密之藏、諸佛大法雲雨。十方諸佛爲其灌頂,授職法王子之位,執教佛法,所以位列佛數。十地菩薩得不可思議諸解脫門,于無量世界遊戲神通,布大法雲,灑甘露雨,永無窮盡,普益一切衆生而無障礙。十地菩薩多作色究竟天王,爲叁千大千世界主,能于一念頃得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同樣微塵數的菩薩以爲眷屬。
第十一等覺位,意指功德和智慧與佛相等,但未圓滿,還有極微細的俱生煩惱障(習氣),所以還須以百劫時間與衆生廣結善緣,廣行內外施,以圓滿佛地的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需的福德,最後以金剛叁昧斷盡一切極微細“煩惱障”——貪、瞋、癡等的習氣障礙,和極微細“所知障”——對宇宙生命實相無知的障礙,破最後一分無明,刹那證入妙覺位(佛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從而完成生命進化的全部進程。
一般來說,成佛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十信位凡夫菩薩處在確立信心的預備階段,菩提心沒有真正發起,尚不計算在內。第一阿僧祇劫,從初住位到十回向位,菩薩的六度勢力微弱,未能降伏諸煩惱;第二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六度勢力漸增,伏諸煩惱令永不現前,漸近佛地;第叁阿僧祇劫,從八地到十地,六度勢力增盛,畢竟伏斷一切煩惱,永不現行,將成佛道。再用百劫時間修佛相好,圓成菩提。但是,這種時間規劃並非一成不變,修道時日的長短全隨學者根性的好壞而變化。叁大阿僧祇劫是對懈怠者說的,對精進而有智慧者言,他能轉大劫爲中劫,乃至轉小劫爲年月日時。超劫精進,就可以大大提前成佛的時日。
正所謂“叁祇曆十地,隨機有差異”。
以上就是大乘經論爲我們描繪的無比殊勝的生命進化的宏偉藍圖。
圓滿大解脫
叁祇曆十地,一朝證菩提。一個人從初發菩提心到最後達到生命的無上圓滿境界——佛,就走完了生命進化的全過程。據佛經講,佛的境界和智慧不是凡夫、小乘甚至等覺菩薩所能了解的,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真實了解、溝通無礙。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意思是“覺者”,指圓滿覺悟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並能引導衆生也達到圓滿正覺的聖人,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叁乘中,聲聞唯自覺,不能覺他;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不圓滿,雖能利他,但在行爲上還有欠缺,唯有佛叁覺具足。因而一切人天所不能勝、一切外道邪魔所不能動,一切聲聞、緣覺乃至菩薩無能超出。佛有十大名號,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具有大慈大悲、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力量與功德。因此,在一切世間的一切衆生中,最高的生命榮譽屬于圓滿的佛陀。
一、佛身圓滿
大乘佛法認爲,無上圓滿的佛陀具足叁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梵語dharma-kaya)又稱法性身、自性身、真身,就是常住、真實、普遍平等的真如法體。一切衆生皆有法身,其體性一如圓滿的佛陀,但衆生的法身又不同于佛陀,衆生法身被煩惱垢衣纏縛,妄想塵勞所汙,光耀不現,功德不彰,所以被稱爲如來藏。佛的法身以萬有實性爲本,無形無相有如虛空,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具足無量功德,顯現無量光明,能現一切形相,利益一切衆生。《金剛經》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與真如之理相契無二的法身才是佛的真身,見此真身才是真正見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名毗盧遮那(梵語Vairocana),即光明遍照之身,所以又稱大日如來。所謂“法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從法身出生莊嚴報身。報身就是受福報之身,是佛曆劫修行所積累的福慧所感召的果報身,所以又稱受用身。報身…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