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22

  ..續本文上一頁以大慧、大定、大悲爲體,由微細物質構成,具足無量美妙色相,畢備端嚴,身量廣大,有叁十二種大人相和八十種隨形好,一般二乘、凡夫由于福慧不具,或煩惱垢重而不能見,唯有初地以上菩薩才能見到;報身具有無盡功德,恒爲十方諸地菩薩宣說妙法,盡未來際而無窮盡。

  釋迦牟尼佛的圓滿報身稱盧舍那佛,常住清淨莊嚴的“實報土”——華藏世界,此世界有無量微塵數叁千大千世界,一一世界又相互影現,重重無盡,于一一世界中皆有釋迦牟尼佛現身說法,利樂有情。報身又分二種: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有無量清淨樂相,但非衆生能見,是佛自己的體用;佛出世間是爲了廣度衆生,所以要示現“他受用身”。佛的“他受用身”居于色究竟天上,常爲十地菩薩說法。所謂“報身色端嚴,念念現一切,叁世盡十方,佛事衆生事。”

  佛的應化身,又稱“變化身”,分兩類,一是“應身”,指應世間衆生得度因緣而示現于人間的人格身。如生于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有生老病死,及成道、傳法後入涅槃的種種生滅現象,是人天衆生和二乘人都能眼見的。二是化身,又稱隨類化身,沒有特定形象,隨衆生不同而化現相應的形象。“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既可現爲六道衆生相,如梵天、帝釋、畜生等形態現身說法,又可化爲菩薩、聲聞、緣覺相,甚至可以現爲山河大地、草木井泉等利益衆生。身無定相,法無定法,隨緣而現,緣散則滅。所謂“佛得不動身,悲願化叁有,示淨或示穢,鹹令入涅槃。”

  佛的叁身有如明月,法身是唯一常住不變的真佛,如月之體;報身智慧由法身所生,能照明一切,如月之光;應化身隨緣影現,生滅變化,如月映千江,只要衆生有求,就能隨類應現。叁身一體,一體叁身,非一非異,互不舍離。

  二、智慧圓滿

  佛又被稱爲叁藐叁佛陀,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覺即智慧,佛已經究極證悟法界實相,有能力令衆生也同樣證悟,並且覺悟的實踐圓滿成就,智慧清淨,無能勝出者。佛法論智慧,從不同方面有不同分類,有二智、叁智和四智等多種說法。

  二智是指契證法界實相、真如之理的如理智、根本智或無分別智,和了別世間因果規律、相狀、性質、關系和衆生因果差別的如量智、後得智或差別智。叁智是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指證知諸法體性空相的智慧,略同于“如理智”,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所共有的智慧;道種智,是了知諸法差別、佛教種種修道方法和度化衆生種種方法技巧的智慧。非聲聞、緣覺所有,是菩薩和佛的智慧;一切種智,又作一切智智,圓滿證知宇宙萬有體性、盡知一切現象及一切修道法門、濟度衆生種種方法技巧的智慧。這種智慧只有佛圓滿成就,所以又被稱爲“佛智”,菩薩修學一切種智但沒有圓滿。

  四智的分類是大乘法相宗根據衆生的四層心識說而建立的智慧,就是通常所說的“轉識成智”: 1、妙觀察智,轉變染汙的第六意識爲無漏智慧,能如實觀察諸法、分別是非邪正、善于說法度衆生的奇妙智慧;2、平等性智,轉變有漏的第七末那識爲無漏智慧。獲得這種智慧者,能遠離我執和法執,視染淨諸法和一切衆生體性平等,從而發起大慈大悲,並安住于無住涅槃;3、大圓鏡智,爲第八阿賴耶識所轉。“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即六處)、境(即六境)、識(即前六識)衆像影現。”(《佛地經》)心如大圓鏡,一切宇宙萬象、莊嚴淨土等于此智心中無不顯現,但又如鏡映像,清淨無垢而不執著;4、成所作智,轉變眼等前五識爲無漏智慧,能夠周遍十方世界,隨緣示現種種無量不可思議神通,隨依自己的願望自在濟世度人。八識的“轉識成智”有“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一說。證法界實相時,第六第七識轉識成智,成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但屬于下品轉識成智,需要經過不斷修行,地地增勝,直至成佛時才圓滿;成佛時,第八識惑業種子斷盡,證大圓鏡智,清淨的前五識也同時轉爲成所作智。至此才四智圓明,所有行爲都能隨願自在。

  叁、解脫圓滿

  佛的解脫也是究極圓滿的,非阿羅漢和辟支佛能比,非菩薩能比。二乘聖人雖然能以“無常空”和“緣起性空”的智慧斬斷我執和法執(他們斷執的深細程度遠不及佛和菩薩),能夠出離叁界,解脫分段生死,但智慧有限,不能了知涅槃本際,不能證悟法界實相,所以盡管煩惱不再現行,生死不再輪回,但是煩惱習氣種子沒有斷除。因此,這種解脫是不究竟、不圓滿的。阿羅漢和辟支佛入無余涅槃時,將色身和前七識也同時滅盡,從此不再出生未來色身,永遠從叁界中消失,不再與衆生發生關系,不再利益衆生,所以被稱爲是“灰身滅智”的“自了漢”。

  菩薩(包括等覺菩薩)尚有微細的“煩惱障”習氣和“所知障”塵沙惑未盡,解脫也不是究極圓滿,唯有佛的解脫才是徹底的和終極圓滿的,是真正無上的解脫。佛斷了煩惱的現行,也斷盡習氣種子,解脫了叁界內的分段生死,佛也斷盡了“所知障”猶如塵沙般無量惑業,永拔無明根,解脫了叁界外的變異生死(指心識中念念遷流,不斷變換的現象),成爲無任何障礙的清淨自由的覺者。其解脫境界遠超阿羅漢、辟支佛和菩薩。佛所證的大般涅槃,又稱無住涅槃,所謂無住,就是不滯礙、不執著于涅槃。佛雖常處涅槃境界,享受涅槃的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味”,卻不耽溺于涅槃樂,不像阿羅漢和辟支佛滅盡色身和前七識,而是以大慈大悲爲體,將有漏有爲的色身修成無漏有爲的解脫身,不斷從無住真心中起用圓明“四智”,度化和利益一切衆生。雖處生死大海救度衆生,卻不住生死,不入輪回,自在無礙,永處涅槃。既沒有衆生滯礙生死的現象,也沒有二乘聖人空守涅槃的行爲,而是將生死與涅槃打成一片,生死即涅槃。

  大乘佛經經常提到的佛果功德,還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有五眼、叁明和六通等。

  十力,是唯佛圓滿獨有的十種智慧力量:1、知處非處智力,處,指因果道理,如實了知善惡業等應得的果報;2、知業報智力,如實了知衆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業因果報關系;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對各種禅定能自在出入,遍知其深淺層次和功效;4、知衆生上下根智力,如實了知衆生根器的高下優劣;5、知衆生種種欲智力,遍知衆生的種種意欲傾向和智力層次;6、種種界智力,如實遍知衆生的世界和性類差異;7、遍趣行智力,如實了知六道有漏行和涅槃無漏行所得的果報;8、知宿命無漏智力,如實遍知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命運曆程;9、知天眼無礙智力,清淨天眼如實知見衆生的未來命運趨向;10、漏盡智力,于一切煩惱習氣永斷無余,並如實遍知衆生斷除煩惱與否。

  四無所畏,唯佛所有的對于智慧和解脫的四種能力和絕對自信:1、一切智無所畏,對世間、出世間諸法皆已覺知,有無所怖畏的自信,敢于自稱是“一切智”者;2、漏盡無所畏,斷盡一切煩惱,于一切境界無所怖畏;3、說障道無所畏,自信地宣說一切煩惱惑業都是解脫與成佛的障礙;4、說盡苦道無所畏,具足自信地宣說斷除煩惱、出離苦海的理論方法。

  十八不共法,指佛不通于聲聞、緣覺而獨有的十八種特殊功德能力: 1、身無失,身業清淨沒有過失;2、語無失,語業清淨沒有過失;3、念無失,意業清淨沒有過失;4、無異想,對一切衆生心無分別,平等普度;5、無不定心,行住坐臥常處甚深禅定;6、無不知已舍心,了知一法又能舍(不執著)一切法;7、欲無減,度衆之願不減退;8、精進無減,度衆精進,無有休息;9、念無減,憶持佛法,心不退失;10 慧無減,智慧圓滿,沒有缺減;11、解脫無減,解脫圓滿,具有爲、無爲二種解脫;12、解脫知見無減,知見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與理論,沒有障礙;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示現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以智慧演說一切法,調伏教化衆生;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以微妙清淨言詞隨智而轉,利益一切衆生;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清淨意業隨智慧轉,說種種法,滅除衆生的無明迷惑;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以智慧照知過去一切法,遍知而無障礙;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遍知而無障礙;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遍知而無障礙。

  佛還具有五眼、叁明和六通等智慧神通。五眼,就是五種了知諸法的能力。

  一肉眼,能見色,二天眼,能見遠近內外和微細事物,叁慧眼,能見諸法空理,四法眼,能見人法二無我及衆生根性,五佛眼,唯佛所有,含上述四眼功能,且超出之,爲全知一切的智慧眼。

  叁明和六通,阿羅漢、辟支佛和菩薩也有,但佛的叁明六通遠勝上述聖者。

  如佛經言,俱解脫阿羅漢的宿命明能見八萬四千劫衆生的因果往事,而佛則能見無數劫;阿羅漢的天眼能見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內的事,佛的天眼則能見無窮無盡的世界海。佛的智慧神通、自證境界,就是接近佛果的十地和等覺菩薩也無法測度。《大莊嚴論》記載:

  佛住世時,有一老人欲依佛出家。當時佛不在住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運用宿命智觀察,老人八萬長劫以來未種絲毫善根,條件不合,勸他回家。老人不肯,轉求他人,其他尊者皆搖頭。老人自悲障重,于是放聲大哭。正逢佛回來,佛問其原因,老人就將舍利弗的話告訴佛,佛要舍利弗度其出家。舍利弗說,佛以前吩咐我們,沒有善根的人不許出家,老人八萬劫來毫無善根,佛爲什麼又准許他出家呢?佛說,你們只知八萬劫內的事,八萬劫以前就不知道了。八萬劫以前,一位樵夫上山砍柴,遇到猛虎就爬上一樹,猛虎撼樹不止,情急之際大喊“南無佛”,因此免于虎口,並種下善根,與佛…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