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不妄语戒”就是倡导在人际关系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互相信赖。“不妄语”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也是社会和谐的有力助缘。
以上四戒被称为“性戒”,意思是无论受戒与否,如果造作,都会依照因果定律遭受相应的恶报。
5、不饮酒:此为“遮戒”,非“性戒”。饮酒本质上不是恶行,但是饮酒会荒废事业,戕害身体,更能迷乱心性而造杀、盗、淫、妄种种恶行。不饮酒则能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内心的静定,可以遮止犯前四戒。佛经中载有一则因饮酒乱性的故事:
一人平时颇为拘谨端正,一日饮酒至醉,不觉迷失本性,见邻居家窜来一鸡,于是抓来烹而佐酒,因而犯偷盗戒和杀戒。邻家妇人前来寻鸡,此人昧心谎言未见,又犯妄语戒。看见邻妇姿色可人,淫心顿起,强暴邻家妇人,再犯邪淫戒。
只因为饮酒一事,遂五戒犯尽。
酒的特性是麻醉心识,诱人犯事。现代社会麻醉品有鸦片、海洛因、大麻等,其危害与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吸食毒品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由吸食毒品而引发的犯罪已严重危害到社会安宁。因此,禁食毒品当然应该列于“不饮酒戒”中。
佛经中,人乘道除了五戒的内容外,尚有许多过好世俗生活的规劝。如《善生经》、《玉耶女经》、《佛说孛经》等,载有佛陀为在家弟子说的立身处世的法则,如从事正当职业、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和敬夫妇、和睦家庭、和谐邻里、善交朋友、布施行善、如法治国等。非常切合现实社会生活。
佛法认为,只要能严持五戒,遵循人道应有的生活准则,就能获得“现法安乐”(现世的幸福),生活吉利安详,命终后不堕三恶道,直接再生于人中,获“后世安乐”。
二、十善业道升天界
对于想提升生命层次,上升天道者,五戒的消极戒恶显然不够,尚需努力实践“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五戒的延展,融消极自保和积极利他于一体:不杀生而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节用、不邪淫而贞己正人、不妄语而说如实语、不两舌而作和合语、不恶口而软言慰喻、不绮语而说质直语、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瞋恚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正信因果。
从行为方式上可以将“十善”概括为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不杀生而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节用、不邪淫而贞己正人。此为身善,就是以身体的行为实践善行。如不杀生而仁慈护生,强调要断除暴戾习气,不但自己不杀,也劝人免杀,救死扶伤,爱护动物,以一颗平等的爱心行善积德,利乐人群,利乐众生。
口四:不妄语而说如实语、不两舌而作和合语、不恶口而软言慰喻、不绮语而作有益语。这是口善业,是五戒“不妄语戒”的细化,强调不仅要诚实守信,还要做到不搬弄是非而说劝解团结的话,不粗言恶语而多说温柔体贴的话,不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而说庄重有礼的话。
意三:不悭贪而慈心舍施、不瞋恚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深信因果等,是意善业。三业中意业是身口二业的先导,所以三业中意业为重。贪、瞋、痴三者,佛法上称为三毒,是一切恶业的根本,一切烦恼的根本。三业中意业是先导,如果意业中无贪、无瞋、无痴,语言上不至于恶口妄语,行为上也不会有杀盗淫等恶行。《阿含经》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善业之中正心净意是最重要的,而强调意业之善是天乘道的特色,是往生天道的必备条件。
不贪而布施尤为天乘道所强调,因天道众生不从事生产劳动,一切享用皆从往世人道布施而来。邪见乃最严重的痴,是一切烦恼中最具破坏性的因素。邪见就是否定因果和错乱因果,要提升生命层次,必须具有正确的因果观,邪知邪见不能使人上升天道,却能引人下堕。
依天乘十善业道修持,现世就能成就圆满人格、高尚情操,精神上超出凡愚。
而且,因为护生而身无病苦,寿命长久,常得社会敬重;因为布施而累积资财,天灾盗贼不侵,善名流布;因为贞良而仪容端正,受人敬重,家庭美满;因为实语而言词无失,智慧增长,常获信任;因为离瞋而心境平和,仪容调顺,为人爱念;因离邪见而深信佛法,常念正道,勤修善行。命终后按其修证品味的高低,可生于欲界诸天。如果希望往生色界、无色界,就要“执身不行淫欲”,断一切淫行,尚需加修禅定,依禅定的深浅而生于相应的天界。
五戒十善属于世间法,共外道法,不是佛教专有。世界上其他正统宗教,以及非宗教的世俗教育,如中国的儒家、道教,国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也有相似的教育内容,人们只要真诚奉行,也能保人身,升天道。所以,五戒十善不是佛教的特色,是针对痴迷五欲之乐的恋世众生说的,是权巧的方便法门,非出世法,非究竟道。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道,即使恋世众生,若能皈依佛门,修行五戒十善,虽然暂时不思出离三界,终为未来的圣道修习埋下远因,于心田里落下成佛的种子。
众多佛典一再强调,五戒为众戒的根本,十善为众善的根本,总摄一切善法,所以是修身证道的根本。《大智度论》卷46 说:“佛总相说六波罗蜜,十善为总相戒。”认为十善业不仅是世间善行的总结,也是出世间善的基础;不仅是小乘戒的总相,也是大乘“尸波罗蜜”的总相。大小乘戒的精神都可以汇归于十善业戒。《华严经》卷35 说:
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因此,受持十善业戒获功德差别,全在于是否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中道智慧,以及智慧的深浅。行十善而无出离三界心者,获人天世间善报;有出离心但无大悲心或悲心不足者,成出世间声闻、独觉道;有出离心、大悲心而追求佛智,以实相智慧清净具足修行十善者,终至成佛。
因此,一切善法无论深浅、简复,都是成圣成佛的基因,区别世出世间法的根本依据在于人心,在于智慧,而不是法的本身。所以,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五戒十善虽然是人天善法,但是只要以出世间的心行和智慧去实践,就是出世间的梵行,就能够做到“人成即佛成”。
声闻缘觉道
一、二乘修习法要
五乘佛法中,声闻乘和缘觉乘属出世间解脱道,合称二乘。“声闻”原指听闻佛的教诲而依教修行的佛弟子。后来转义为当佛在世时,亲闻佛之声教,悟四圣谛,断惑灭生,得解脱涅槃者。也有一类情况,虽在无佛之世,但是依《阿含经》所说四谛修行证果而成为阿罗汉的人;缘觉,梵语辟支迦佛陀,略译辟支佛,是指观因缘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缘)而觉悟者,有二种:一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自己经过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二是出生于无佛时代,自己思惟世间无常变坏的真理,生无漏道心,断烦恼而证涅槃者。因为不受他教,自悟自觉,故称“独觉”,又因为智慧高于声闻而称“辟支佛”(独觉佛)。大乘佛教称此二乘为“小乘”,意指他们愿力小,只求自悟自度。因为智慧不及大乘,所以证果也比大乘小。但是,二乘解脱道在时间上比大乘来的快,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就能成就解脱极果,获证涅槃。
声闻和缘觉解脱道的修证,其理路是证无我,破无明,断除自我对三界的贪爱。其要领是循序断除身见、我见和我执。这三者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身见是指执着色身为我;我见是指以觉知心为常住不坏的“我”,并认它为轮回的主体,死后能至来世。解脱道的修证,就是由断身见,次断我见,再断我执而打破无明,实证无我,由此而归于涅槃寂静的安乐境界。
二乘修行的理论基础是“业感缘起”,和基于“业感缘起”之上的四谛、十二因缘法。
四谛是声闻乘法的宗要,也是整体佛教的基础。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就是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一苦谛,人生皆苦,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真实不虚。二集谛(习谛),集是招聚的意思,也作习,有薰习之意。指生命中的苦果,都是由自心所起的贪瞋痴烦恼为因,由业力牵引而生。集谛是追寻痛苦根源的真理。三灭谛,灭是熄灭、寂灭义,是说熄灭烦恼,灭却痛苦,入不生不灭、寂静涅槃的安乐境界。四道谛,是说达到涅槃寂静生命境界的道路方法。道谛的内容概略为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共三十七项,称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被进一步浓缩为“三无漏学”:一是戒学,修学恪守佛教的各种出家、在家的戒律;二是定学,修习四禅八定;三是慧学,思察道谛的内容,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确定知见,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四谛包含了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迷界(三界)因果,为顺生死的流转门,是世间法;道为因,灭为果,是悟界因果,为逆生死的还灭门,是出世间法。佛陀先说人生之苦,后说苦的因缘,是希望人们认识诸苦逼迫,追溯苦的由来,使人知苦断集;先说涅槃寂灭,后说证道方法,是希望人们欣求涅槃安乐,知乐由道生,使人修道证灭。
在《阿含经》中,佛说人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是“空相”。声闻人从日常行、住、坐、卧当中如实观察和体会身心的这些性质,如实了知色身的无常与空,所以非我;如实了知见闻觉知心的无常与空,再以无常空的智慧断除身见、…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