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升平,游园嬉戏。而且神通自在,可以随意变化所需之物。
所有这些都为世人所艳羡,但是天人也并非事事如意,永享安乐。当世界性灾难来临时,色界三禅天以下世界都化为乌有,天人亦难逃其祸。天界中还有一个天然反对派阿修罗,他们嫉妒天人的福德权利,常常与之征战。天人由于福德好故常打胜战,但总不免死伤之痛。更为甚者,欲界天人一旦天福享尽,命将终时,会有“五衰相”现:1、衣垢:天衣不染尘垢,但福尽时就有染污;2、花萎:
天人喜戴花冠,福尽时自然枯萎;3、身臭:天人身有香气,福尽时香消臭出;4、腋汗:天人体净无汗,命尽时两腋汗出;5、厌座:天人神清气定,福尽时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天人有神通,见五衰相现,知寿命将尽,堕落下界,因此愁忧恐怖,痛苦不堪。
所以,《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规劝众生无论“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快乐或痛苦,都应该视三界为着火的房屋,赶快出离。
二、博闻强志人
1、人道之苦乐。梵语摩奴沙(manusya),意译人间、人道、人趣。摩奴(manu)即思考之意,指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六道中,以思考者作为人的名字,表明人的理性思维发达特胜于其他五道。据佛经讲,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小世界都有人居住。我们所在的小世界“四大部洲”都住有人。我们所住之处就是南赡部洲——地球。四洲比较,从苦乐程度来看,地球人的“五欲”之乐是最差的。
佛经中描绘人的“三苦”、“八苦”就是以地球人为典型。
地球人寿命短促,一般不过百岁,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北俱卢洲人寿千年,天道众生寿过千万。天道看人犹如人看蜉蝣,瞬生瞬死。人道之中,“不劳者不得食”,人类必须辛勤劳作才能生活。地球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夏有酷暑,冬有寒冷,风侵雨鞭,险路深泽,又有毒蛇猛兽之危害,战争之恐怖,旱洪之担忧。而且人道中邪见充斥,恶业盈满。细细想来,百苦充盈。
人的一生,病死之苦时时威胁,所以佛经告诫:其身危脆,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属后世”。
但人道比之地狱、饿鬼、畜生道众生的生存环境又强过无数倍,地狱众生时时受苦,无片刻欢乐;鬼道众生身心苦迫交加,虽无劳作,但成年累月饥肠辘辘,咽火炎炎;畜道众生相互追逐,交相吞啖,愚痴而又恐怖地度过一生。人道之中虽有种种苦难,也有种种乐趣,苦中有乐,苦乐参半。
2、人道之殊胜。人道与其他五道比较,最重要的是在智力、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方面。《大毗婆沙论》说人具有聪明、果报殊胜、意识深细、正觉、智慧增上、能分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八大优点。又说人“于工巧业处得善巧”,即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工艺技术上特别聪明,是其他部洲和诸天都无法比拟的。还认为,人有“止息”、“安忍”的优点。止息就是指具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摄心专一,止息心中烦恼;安忍是指人赋有强大的毅力、韧性和包容性、承受能力。对于世间顺逆境界堪能忍受。
《长阿含经·世记经》中,佛陀赞叹阎浮提(南瞻部洲)人:“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以此三大优点胜过其余三洲之人和欲界六天。
意指地球人意志坚强,记忆超群,思维缜密深细,于苦乐境界堪能承受而不动心,于事业追求能持之以恒而不动摇;能以冷峻的理性智慧,思考生命实相,持续不断地升进生命,由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产生于人间,并于人间示现成佛。
“佛家如此高推人类,主要是从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着眼。按佛教之说,人所具有的这些长处,及苦乐间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现实,使人类最容易信受佛法、修学佛道。”(陈兵著《生与死——佛教轮回说》)从修学佛法,提升生命层次角度,佛教是以人为本的,认为人道的生存环境、人本身的思维品质和坚韧意志与其他五道比较,最适合修学佛法。《增一阿含经》卷26 说:
“人间于天则是善处。生于正见家庭,与善知识交往侍奉,于佛法中深生信心,就能迅速获得善法的利益。”
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所以在人间能够见佛闻法,由人而最终成佛。对于希望解脱生死,证悟生命实相者来说,人间是最好的环境,舍此无他。
天人寿命长久,五欲欢娱,禅定快乐,无苦可受,易于放逸,没有生命进化的紧迫感和坚韧的意志力。且看佛经记载的一则故事:
尊者目犍连的弟子耆婆是当时印度的名医,经常替比丘们义务看病,为此积累了巨大的福德,死后升到欲界天中。一次,僧团中一位比丘生病,众医莫治,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只好上天请耆婆,见到耆婆正领着一群仙女外出郊游。耆婆看见昔日师父只招呼一声就只顾而去。尊者非常诧异,就用神通将其定住,问他见师父时为何如此无礼,未曾想耆婆回答:没有时间,享乐要紧。我还算是好的,能看你一眼,其他天人睬都不睬你。
而畜生道众生太过愚痴,他们只凭本能生存。虽有不少技能超过人类,却不具备理性思维,而这才是解脱的关键;鬼道众生饥寒交迫,为生计终日逡巡觅食,无暇作理性思考;地狱众生苦刑逼迫,囚徒之身没有自由,又谈何实践生命的解脱。
唯有人类既具理性思维能力,意志坚毅,堪能忍受,生存环境有苦有乐,亦有闲暇思考并实践人生问题。
人道如此殊胜,而要获人身却极为难得。在漫漫的生命长河中,有机会获人身者,犹如瞎眼乌龟在茫茫大海中,极其偶然的遇上漂木,而漂木上正好有一孔洞可容藏身。《杂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用小指指甲从地上挑起一点土,然后问弟子: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们回答:大地上的土比世尊指甲上的土多。于是佛重心长地告诫弟子:从人中命终还生人中,从天中命终还生人中,从三恶道命终还生人天中者,有如我指甲上的土那么少,而堕落三恶道者,有如大地上的土那么多。
因此,佛教一再赞颂人道的殊胜,鼓励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时光,以极为难得的超胜智慧冷静思考,探索生命的奥秘,精勤实践,提升生命层次。
人天善道路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有五乘佛法一说。乘,指车乘,有运载之意。佛法可以运载众生自烦恼此岸安度到快乐的彼岸,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被譬喻为“乘”。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五乘佛法,是依据众生欲望和智慧的不同而设立的五种法门。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也是声闻、缘觉、菩萨乘等一切出世间法的共同基础。
众生无始以来因为无明而在心田中积聚了深厚的恶业习气,生命之流易堕难升。正如佛陀所说,堕落恶道的众生如大地土,而得人天之身者如“爪上尘”。
因此,保人身、升天道而享“五欲”之乐是一切众生最现实的欲求,而对于欣欣上进、欲求生命提升和解脱者,也是起码的条件。
深信因果,确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具有防非止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人生反省能力,知人身难得,生命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无害而有用的人。这些知见是人天乘最基本的要求。
一、三皈、五戒保人身
三皈、五戒是人乘道的主要内容,人们可以通过三皈、五戒之车乘以保人身不失。
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是皈向、依托、依止的意思。归投三宝,依凭三宝而获得救护。皈依须有一定的仪式。一个人如果对三宝有了敬信,希望三宝护持,可以在一位出家具戒比丘僧前求受三皈依,由此僧人证明归投佛门。
皈依时要口唱心念:“皈依佛,誓不皈依外道鬼神;皈依法,誓不皈依外道邪说;
皈依僧,誓不皈依外道徒众。”真诚受此仪式后便正式成为佛教徒。据佛典说,皈依佛可以不堕地狱;皈依法可以不堕畜生;皈依僧可以不堕饿鬼。只要真诚归投,依教奉行,就能获得三宝的威力加护,竖起一道防止堕落的坚强后盾。
受三皈依后一般要受五戒:
1、不杀生:指不无故伤害众生生命。一切众生包括畜生虫蚁之类皆是有情,都有喜怒哀乐,若无故遭杀,将郁结怨气,筹量报复,引人下堕。不但禁止直接的杀害行为,也禁止杀因和杀缘、助纣为虐。杀生是恶业中第一大因,所以被列为第一条。此戒的目的是防止人因为杀生而相互纠缠,冤冤相报,培养人的慈悲利他之心。
2、不偷盗:偷盗有世俗与戒律两种看法。世俗认为,有偷盗的行为与事实才是偷盗。所谓“捉贼捉脏”、“人脏并获”,是偷盗认定的标准。但是佛教戒律认为,“不与而取”就是偷盗,即,没有经过物主许可而拿走就是偷盗。以“不与取”的性质论,为官者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假公济私;为商者操纵市场,谋取暴利,或逃税漏税,以及勒索诈欺,抵赖债务等行为均构成偷盗罪。不偷盗就是要从行为和心理上戒绝此类现象,淡化人的物欲之贪。
3、不邪淫:在家佛徒有正式配偶,夫妻间正当的男女之欲乃人之常情,不在禁止之列,但超出此范围,与其他男女行欲者就是邪淫。另外,非男女间交合(非人),如同性恋,非性器行欲(非处),如口交、肛交,与动物交合(非类)等亦属邪淫。这些属于行为上的邪淫。佛教同时也戒意淫,譬如看色情淫秽的图书影音,沉浸于想象中的淫欲境界等。因为这些染污心性,增强色欲。《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所以佛教五根本戒中有“不邪淫戒”,以防人下堕,引人上进。
4、不妄语:妄语就是虚妄语、无义语、有害语,就是谎话、大话、虚伪之话。“不妄语”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