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7

  ..續本文上一頁升平,遊園嬉戲。而且神通自在,可以隨意變化所需之物。

  所有這些都爲世人所豔羨,但是天人也並非事事如意,永享安樂。當世界性災難來臨時,色界叁禅天以下世界都化爲烏有,天人亦難逃其禍。天界中還有一個天然反對派阿修羅,他們嫉妒天人的福德權利,常常與之征戰。天人由于福德好故常打勝戰,但總不免死傷之痛。更爲甚者,欲界天人一旦天福享盡,命將終時,會有“五衰相”現:1、衣垢:天衣不染塵垢,但福盡時就有染汙;2、花萎:

  天人喜戴花冠,福盡時自然枯萎;3、身臭:天人身有香氣,福盡時香消臭出;4、腋汗:天人體淨無汗,命盡時兩腋汗出;5、厭座:天人神清氣定,福盡時心神不甯,坐立不安。天人有神通,見五衰相現,知壽命將盡,墮落下界,因此愁憂恐怖,痛苦不堪。

  所以,《法華經·譬喻品》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規勸衆生無論“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快樂或痛苦,都應該視叁界爲著火的房屋,趕快出離。

  二、博聞強志人

  1、人道之苦樂。梵語摩奴沙(manusya),意譯人間、人道、人趣。摩奴(manu)即思考之意,指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六道中,以思考者作爲人的名字,表明人的理性思維發達特勝于其他五道。據佛經講,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中的小世界都有人居住。我們所在的小世界“四大部洲”都住有人。我們所住之處就是南贍部洲——地球。四洲比較,從苦樂程度來看,地球人的“五欲”之樂是最差的。

  佛經中描繪人的“叁苦”、“八苦”就是以地球人爲典型。

  地球人壽命短促,一般不過百歲,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北俱盧洲人壽千年,天道衆生壽過千萬。天道看人猶如人看蜉蝣,瞬生瞬死。人道之中,“不勞者不得食”,人類必須辛勤勞作才能生活。地球上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夏有酷暑,冬有寒冷,風侵雨鞭,險路深澤,又有毒蛇猛獸之危害,戰爭之恐怖,旱洪之擔憂。而且人道中邪見充斥,惡業盈滿。細細想來,百苦充盈。

  人的一生,病死之苦時時威脅,所以佛經告誡:其身危脆,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屬後世”。

  但人道比之地獄、餓鬼、畜生道衆生的生存環境又強過無數倍,地獄衆生時時受苦,無片刻歡樂;鬼道衆生身心苦迫交加,雖無勞作,但成年累月饑腸辘辘,咽火炎炎;畜道衆生相互追逐,交相吞啖,愚癡而又恐怖地度過一生。人道之中雖有種種苦難,也有種種樂趣,苦中有樂,苦樂參半。

  2、人道之殊勝。人道與其他五道比較,最重要的是在智力、意志品質和行爲能力方面。《大毗婆沙論》說人具有聰明、果報殊勝、意識深細、正覺、智慧增上、能分別虛實、聖道正器、聰慧業所生八大優點。又說人“于工巧業處得善巧”,即具有創造性思維,在工藝技術上特別聰明,是其他部洲和諸天都無法比擬的。還認爲,人有“止息”、“安忍”的優點。止息就是指具有很強的自製力,能夠攝心專一,止息心中煩惱;安忍是指人賦有強大的毅力、韌性和包容性、承受能力。對于世間順逆境界堪能忍受。

  《長阿含經·世記經》中,佛陀贊歎閻浮提(南瞻部洲)人:“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以此叁大優點勝過其余叁洲之人和欲界六天。

  意指地球人意志堅強,記憶超群,思維缜密深細,于苦樂境界堪能承受而不動心,于事業追求能持之以恒而不動搖;能以冷峻的理性智慧,思考生命實相,持續不斷地升進生命,由此,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産生于人間,並于人間示現成佛。

  “佛家如此高推人類,主要是從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著眼。按佛教之說,人所具有的這些長處,及苦樂間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現實,使人類最容易信受佛法、修學佛道。”(陳兵著《生與死——佛教輪回說》)從修學佛法,提升生命層次角度,佛教是以人爲本的,認爲人道的生存環境、人本身的思維品質和堅韌意志與其他五道比較,最適合修學佛法。《增一阿含經》卷26 說:

  “人間于天則是善處。生于正見家庭,與善知識交往侍奉,于佛法中深生信心,就能迅速獲得善法的利益。”

  因爲“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

  所以在人間能夠見佛聞法,由人而最終成佛。對于希望解脫生死,證悟生命實相者來說,人間是最好的環境,舍此無他。

  天人壽命長久,五欲歡娛,禅定快樂,無苦可受,易于放逸,沒有生命進化的緊迫感和堅韌的意志力。且看佛經記載的一則故事:

  尊者目犍連的弟子耆婆是當時印度的名醫,經常替比丘們義務看病,爲此積累了巨大的福德,死後升到欲界天中。一次,僧團中一位比丘生病,衆醫莫治,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只好上天請耆婆,見到耆婆正領著一群仙女外出郊遊。耆婆看見昔日師父只招呼一聲就只顧而去。尊者非常詫異,就用神通將其定住,問他見師父時爲何如此無禮,未曾想耆婆回答:沒有時間,享樂要緊。我還算是好的,能看你一眼,其他天人睬都不睬你。

  而畜生道衆生太過愚癡,他們只憑本能生存。雖有不少技能超過人類,卻不具備理性思維,而這才是解脫的關鍵;鬼道衆生饑寒交迫,爲生計終日逡巡覓食,無暇作理性思考;地獄衆生苦刑逼迫,囚徒之身沒有自由,又談何實踐生命的解脫。

  唯有人類既具理性思維能力,意志堅毅,堪能忍受,生存環境有苦有樂,亦有閑暇思考並實踐人生問題。

  人道如此殊勝,而要獲人身卻極爲難得。在漫漫的生命長河中,有機會獲人身者,猶如瞎眼烏龜在茫茫大海中,極其偶然的遇上漂木,而漂木上正好有一孔洞可容藏身。《雜阿含經》記載,有一次,佛陀用小指指甲從地上挑起一點土,然後問弟子:我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們回答:大地上的土比世尊指甲上的土多。于是佛重心長地告誡弟子:從人中命終還生人中,從天中命終還生人中,從叁惡道命終還生人天中者,有如我指甲上的土那麼少,而墮落叁惡道者,有如大地上的土那麼多。

  因此,佛教一再贊頌人道的殊勝,鼓勵人們珍惜短暫的生命時光,以極爲難得的超勝智慧冷靜思考,探索生命的奧秘,精勤實踐,提升生命層次。

  人天善道路

  在佛教的修行體系中有五乘佛法一說。乘,指車乘,有運載之意。佛法可以運載衆生自煩惱此岸安度到快樂的彼岸,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被譬喻爲“乘”。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五乘佛法,是依據衆生欲望和智慧的不同而設立的五種法門。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間法,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也是聲聞、緣覺、菩薩乘等一切出世間法的共同基礎。

  衆生無始以來因爲無明而在心田中積聚了深厚的惡業習氣,生命之流易墮難升。正如佛陀所說,墮落惡道的衆生如大地土,而得人天之身者如“爪上塵”。

  因此,保人身、升天道而享“五欲”之樂是一切衆生最現實的欲求,而對于欣欣上進、欲求生命提升和解脫者,也是起碼的條件。

  深信因果,確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具有防非止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人生反省能力,知人身難得,生命可貴,從而珍惜生命,做一個對他人和社會無害而有用的人。這些知見是人天乘最基本的要求。

  一、叁皈、五戒保人身

  叁皈、五戒是人乘道的主要內容,人們可以通過叁皈、五戒之車乘以保人身不失。

  叁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是皈向、依托、依止的意思。歸投叁寶,依憑叁寶而獲得救護。皈依須有一定的儀式。一個人如果對叁寶有了敬信,希望叁寶護持,可以在一位出家具戒比丘僧前求受叁皈依,由此僧人證明歸投佛門。

  皈依時要口唱心念:“皈依佛,誓不皈依外道鬼神;皈依法,誓不皈依外道邪說;

  皈依僧,誓不皈依外道徒衆。”真誠受此儀式後便正式成爲佛教徒。據佛典說,皈依佛可以不墮地獄;皈依法可以不墮畜生;皈依僧可以不墮餓鬼。只要真誠歸投,依教奉行,就能獲得叁寶的威力加護,豎起一道防止墮落的堅強後盾。

  受叁皈依後一般要受五戒:

  1、不殺生:指不無故傷害衆生生命。一切衆生包括畜生蟲蟻之類皆是有情,都有喜怒哀樂,若無故遭殺,將郁結怨氣,籌量報複,引人下墮。不但禁止直接的殺害行爲,也禁止殺因和殺緣、助纣爲虐。殺生是惡業中第一大因,所以被列爲第一條。此戒的目的是防止人因爲殺生而相互糾纏,冤冤相報,培養人的慈悲利他之心。

  2、不偷盜:偷盜有世俗與戒律兩種看法。世俗認爲,有偷盜的行爲與事實才是偷盜。所謂“捉賊捉髒”、“人髒並獲”,是偷盜認定的標准。但是佛教戒律認爲,“不與而取”就是偷盜,即,沒有經過物主許可而拿走就是偷盜。以“不與取”的性質論,爲官者利用職權貪贓枉法,假公濟私;爲商者操縱市場,謀取暴利,或逃稅漏稅,以及勒索詐欺,抵賴債務等行爲均構成偷盜罪。不偷盜就是要從行爲和心理上戒絕此類現象,淡化人的物欲之貪。

  3、不邪淫:在家佛徒有正式配偶,夫妻間正當的男女之欲乃人之常情,不在禁止之列,但超出此範圍,與其他男女行欲者就是邪淫。另外,非男女間交合(非人),如同性戀,非性器行欲(非處),如口交、肛交,與動物交合(非類)等亦屬邪淫。這些屬于行爲上的邪淫。佛教同時也戒意淫,譬如看色情淫穢的圖書影音,沈浸于想象中的淫欲境界等。因爲這些染汙心性,增強色欲。《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所以佛教五根本戒中有“不邪淫戒”,以防人下墮,引人上進。

  4、不妄語:妄語就是虛妄語、無義語、有害語,就是謊話、大話、虛僞之話。“不妄語”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