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8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社會和諧的標志。“不妄語戒”就是倡導在人際關系中誠實守信,言行一致,互相信賴。“不妄語”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也是社會和諧的有力助緣。

  以上四戒被稱爲“性戒”,意思是無論受戒與否,如果造作,都會依照因果定律遭受相應的惡報。

  5、不飲酒:此爲“遮戒”,非“性戒”。飲酒本質上不是惡行,但是飲酒會荒廢事業,戕害身體,更能迷亂心性而造殺、盜、淫、妄種種惡行。不飲酒則能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內心的靜定,可以遮止犯前四戒。佛經中載有一則因飲酒亂性的故事:

  一人平時頗爲拘謹端正,一日飲酒至醉,不覺迷失本性,見鄰居家竄來一雞,于是抓來烹而佐酒,因而犯偷盜戒和殺戒。鄰家婦人前來尋雞,此人昧心謊言未見,又犯妄語戒。看見鄰婦姿色可人,淫心頓起,強暴鄰家婦人,再犯邪淫戒。

  只因爲飲酒一事,遂五戒犯盡。

  酒的特性是麻醉心識,誘人犯事。現代社會麻醉品有鴉片、海洛因、大麻等,其危害與酒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吸食毒品已成爲世界性問題,由吸食毒品而引發的犯罪已嚴重危害到社會安甯。因此,禁食毒品當然應該列于“不飲酒戒”中。

  佛經中,人乘道除了五戒的內容外,尚有許多過好世俗生活的規勸。如《善生經》、《玉耶女經》、《佛說孛經》等,載有佛陀爲在家弟子說的立身處世的法則,如從事正當職業、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和敬夫婦、和睦家庭、和諧鄰裏、善交朋友、布施行善、如法治國等。非常切合現實社會生活。

  佛法認爲,只要能嚴持五戒,遵循人道應有的生活准則,就能獲得“現法安樂”(現世的幸福),生活吉利安詳,命終後不墮叁惡道,直接再生于人中,獲“後世安樂”。

  二、十善業道升天界

  對于想提升生命層次,上升天道者,五戒的消極戒惡顯然不夠,尚需努力實踐“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是五戒的延展,融消極自保和積極利他于一體:不殺生而仁慈護生、不偷盜而清廉節用、不邪淫而貞己正人、不妄語而說如實語、不兩舌而作和合語、不惡口而軟言慰喻、不绮語而說質直語、不悭貪而慈心舍施、不瞋恚而慈悲祥和、不邪見而正信因果。

  從行爲方式上可以將“十善”概括爲身叁、口四、意叁。身叁:不殺生而仁慈護生、不偷盜而清廉節用、不邪淫而貞己正人。此爲身善,就是以身體的行爲實踐善行。如不殺生而仁慈護生,強調要斷除暴戾習氣,不但自己不殺,也勸人免殺,救死扶傷,愛護動物,以一顆平等的愛心行善積德,利樂人群,利樂衆生。

  口四:不妄語而說如實語、不兩舌而作和合語、不惡口而軟言慰喻、不绮語而作有益語。這是口善業,是五戒“不妄語戒”的細化,強調不僅要誠實守信,還要做到不搬弄是非而說勸解團結的話,不粗言惡語而多說溫柔體貼的話,不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而說莊重有禮的話。

  意叁:不悭貪而慈心舍施、不瞋恚而慈悲祥和、不邪見而深信因果等,是意善業。叁業中意業是身口二業的先導,所以叁業中意業爲重。貪、瞋、癡叁者,佛法上稱爲叁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一切煩惱的根本。叁業中意業是先導,如果意業中無貪、無瞋、無癡,語言上不至于惡口妄語,行爲上也不會有殺盜淫等惡行。《阿含經》偈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善業之中正心淨意是最重要的,而強調意業之善是天乘道的特色,是往生天道的必備條件。

  不貪而布施尤爲天乘道所強調,因天道衆生不從事生産勞動,一切享用皆從往世人道布施而來。邪見乃最嚴重的癡,是一切煩惱中最具破壞性的因素。邪見就是否定因果和錯亂因果,要提升生命層次,必須具有正確的因果觀,邪知邪見不能使人上升天道,卻能引人下墮。

  依天乘十善業道修持,現世就能成就圓滿人格、高尚情操,精神上超出凡愚。

  而且,因爲護生而身無病苦,壽命長久,常得社會敬重;因爲布施而累積資財,天災盜賊不侵,善名流布;因爲貞良而儀容端正,受人敬重,家庭美滿;因爲實語而言詞無失,智慧增長,常獲信任;因爲離瞋而心境平和,儀容調順,爲人愛念;因離邪見而深信佛法,常念正道,勤修善行。命終後按其修證品味的高低,可生于欲界諸天。如果希望往生色界、無色界,就要“執身不行淫欲”,斷一切淫行,尚需加修禅定,依禅定的深淺而生于相應的天界。

  五戒十善屬于世間法,共外道法,不是佛教專有。世界上其他正統宗教,以及非宗教的世俗教育,如中國的儒家、道教,國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也有相似的教育內容,人們只要真誠奉行,也能保人身,升天道。所以,五戒十善不是佛教的特色,是針對癡迷五欲之樂的戀世衆生說的,是權巧的方便法門,非出世法,非究竟道。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不離世間道,即使戀世衆生,若能皈依佛門,修行五戒十善,雖然暫時不思出離叁界,終爲未來的聖道修習埋下遠因,于心田裏落下成佛的種子。

  衆多佛典一再強調,五戒爲衆戒的根本,十善爲衆善的根本,總攝一切善法,所以是修身證道的根本。《大智度論》卷46 說:“佛總相說六波羅蜜,十善爲總相戒。”認爲十善業不僅是世間善行的總結,也是出世間善的基礎;不僅是小乘戒的總相,也是大乘“屍波羅蜜”的總相。大小乘戒的精神都可以彙歸于十善業戒。《華嚴經》卷35 說:

  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叁界故,阙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舍衆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因此,受持十善業戒獲功德差別,全在于是否有出離心、菩提心和中道智慧,以及智慧的深淺。行十善而無出離叁界心者,獲人天世間善報;有出離心但無大悲心或悲心不足者,成出世間聲聞、獨覺道;有出離心、大悲心而追求佛智,以實相智慧清淨具足修行十善者,終至成佛。

  因此,一切善法無論深淺、簡複,都是成聖成佛的基因,區別世出世間法的根本依據在于人心,在于智慧,而不是法的本身。所以,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五戒十善雖然是人天善法,但是只要以出世間的心行和智慧去實踐,就是出世間的梵行,就能夠做到“人成即佛成”。

  聲聞緣覺道

  一、二乘修習法要

  五乘佛法中,聲聞乘和緣覺乘屬出世間解脫道,合稱二乘。“聲聞”原指聽聞佛的教誨而依教修行的佛弟子。後來轉義爲當佛在世時,親聞佛之聲教,悟四聖谛,斷惑滅生,得解脫涅槃者。也有一類情況,雖在無佛之世,但是依《阿含經》所說四谛修行證果而成爲阿羅漢的人;緣覺,梵語辟支迦佛陀,略譯辟支佛,是指觀因緣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緣)而覺悟者,有二種:一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自己經過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解脫果;二是出生于無佛時代,自己思惟世間無常變壞的真理,生無漏道心,斷煩惱而證涅槃者。因爲不受他教,自悟自覺,故稱“獨覺”,又因爲智慧高于聲聞而稱“辟支佛”(獨覺佛)。大乘佛教稱此二乘爲“小乘”,意指他們願力小,只求自悟自度。因爲智慧不及大乘,所以證果也比大乘小。但是,二乘解脫道在時間上比大乘來的快,速者叁生,遲者六十劫就能成就解脫極果,獲證涅槃。

  聲聞和緣覺解脫道的修證,其理路是證無我,破無明,斷除自我對叁界的貪愛。其要領是循序斷除身見、我見和我執。這叁者是衆生輪回生死的根本。身見是指執著色身爲我;我見是指以覺知心爲常住不壞的“我”,並認它爲輪回的主體,死後能至來世。解脫道的修證,就是由斷身見,次斷我見,再斷我執而打破無明,實證無我,由此而歸于涅槃寂靜的安樂境界。

  二乘修行的理論基礎是“業感緣起”,和基于“業感緣起”之上的四谛、十二因緣法。

  四谛是聲聞乘法的宗要,也是整體佛教的基礎。四谛又稱四聖谛、四真谛,就是四條真實不虛的真理:一苦谛,人生皆苦,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真實不虛。二集谛(習谛),集是招聚的意思,也作習,有薰習之意。指生命中的苦果,都是由自心所起的貪瞋癡煩惱爲因,由業力牽引而生。集谛是追尋痛苦根源的真理。叁滅谛,滅是熄滅、寂滅義,是說熄滅煩惱,滅卻痛苦,入不生不滅、寂靜涅槃的安樂境界。四道谛,是說達到涅槃寂靜生命境界的道路方法。道谛的內容概略爲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共叁十七項,稱爲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又被進一步濃縮爲“叁無漏學”:一是戒學,修學恪守佛教的各種出家、在家的戒律;二是定學,修習四禅八定;叁是慧學,思察道谛的內容,並以此作爲自己的確定知見,證得與真實相應的智慧。

  四谛包含了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爲因,苦爲果,是迷界(叁界)因果,爲順生死的流轉門,是世間法;道爲因,滅爲果,是悟界因果,爲逆生死的還滅門,是出世間法。佛陀先說人生之苦,後說苦的因緣,是希望人們認識諸苦逼迫,追溯苦的由來,使人知苦斷集;先說涅槃寂滅,後說證道方法,是希望人們欣求涅槃安樂,知樂由道生,使人修道證滅。

  在《阿含經》中,佛說人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所以是“空相”。聲聞人從日常行、住、坐、臥當中如實觀察和體會身心的這些性質,如實了知色身的無常與空,所以非我;如實了知見聞覺知心的無常與空,再以無常空的智慧斷除身見、…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