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10

  ..续本文上一页心就是本来就有的“心”,就是本性,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意识觉知心,因为意识觉知心是因缘法,有生有灭;由于此心是万法的根本,一切宇宙万法都从此心出生,亦归于此心,故曰本心。本心一说是禅宗用语,有时又被称为本身、本来面目、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有时又诗化地称之为“本地风光”。

  禅宗的中土初祖达摩大师以《楞伽经》付嘱二祖慧可。唐代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中记载:“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见虽然是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但仍然还是可以用经典传世印证的。《楞伽经》的主旨讲述如来藏心,达摩大师要慧可用此经传世印证,由此可见,其付法的以心传心应该就是如来藏心了。

  如来藏的涵义是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都隐伏着本来清净(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虽然如来法身为烦恼覆藏,却不为烦恼所染污,具足本来清净、永远不变的本性。如来藏之“藏”有三种涵义:1、所摄藏,一切众生皆摄于如来智内;

  2、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都不改变,然而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见;3、能摄藏,如来的功德皆摄于凡夫心中。因此,如来藏是站在众生位上说的,如果是果德圆满的佛陀,那就不再是如来藏而是如来,一切功德智慧悉皆显现故。《楞伽经》卷2(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解释: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

  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大慧,(如来藏)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

  此如来藏可以称为实际、法性、法身、涅槃,有空、无相、无愿(念)、不生不灭、无自性、本来寂静等特性。因此,如来藏也就是真如心、实相心,就是涅槃(妙)心、大乘正法眼藏。

  当年禅宗五祖弘忍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于言下大悟本心,遂感慨连说五个“何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心之自性具有本来清净的涅槃性、本不生灭的中道性、本自具足的圆满性、本不动摇的无念性和能生万法的有为无漏性。其后,马祖道一的弟子大珠慧海禅师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对本心的自性特征又做了形象化描绘:“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

  由慧能大师证悟后的体验、慧海禅师对本心的描绘可以看出,本心就是如来藏,就是具有清净性的真心、实相心。

  因此,所谓证悟本心,见本地风光,就是证如来法身,见真如之性。

  但是不仅仅如此,有一些佛教经典和禅宗大德的证道记录值得注意。如《大乘密严经》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大意是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众生的阿赖耶识体性具有如来性、真如性,本来清净,但是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含藏了世间的染污和清净种子,就像金子与用金子制作的指环一样,体性没有区别,但作用和形象却不同。

  这样看来,禅宗证道就是证如来藏。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就是证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缘故。

  对此说的最明确的,是宋代禅宗思想集大成者永明延寿禅师,他在《宗镜录》中直截了当地就说:“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为了进一步解疑释惑,他又分析了阿赖耶识的有为性与无为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经云: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宗镜录》卷3)延寿大师的意思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心,就是真如,但是由于阿赖耶识起于无明而不觉的缘故,与妄想和合,因和合的缘故而含藏了染净种子,所以称为藏识;但是,阿赖耶识的体性却是恒常不变,本来清净的,所以又叫真如。

  称祂是真心、真如,是从本体本性上说的,称祂是阿赖耶识或藏识,是从表相上说的,是一心的二个方面。当然,延寿大师这样说,已经将禅宗和唯识理论在佛经如来藏思想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证如来藏或者说证阿赖耶识,主要是从证阿赖耶识的自体的本来清净觉悟、如如不动、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一面说,所以,证悟常常被说成是证真心、证真如、证实相、证如来法身、证涅槃、证无所得、证中道、证空、证第一义谛,等等。而一般不说是证阿赖耶识,因为称阿赖耶识者,主要是表达此识的世间染污的一面。如果是证阿赖耶,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二、“无门”见本心

  1、无门为法门

  《华严经》卷39 偈曰: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超出世间言语道,本性非有亦非无;

  虽无所依无不依,如是无来亦无去。

  本心(法身)的体性是无相、无念、无觉、无观,本来清净,不与外界杂染境界相应,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乘宝云经》卷4 在解释心的如如性时说:

  夫如如者,谓是内所证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显示。所以者何?是法一切言语道断,文字章句所不能诠,过音声界,离诸口业,绝诸戏论;不增不减,不出不入,不合不散,非可筹度、不可思量;过算数境,非心行处,无碍无想,过想境界。

  所谓言语道断,就是指言语概念道路断绝、言语思维所不能及;心行处灭,意谓一切生灭变迁的心理活动都停息。总的意思是说,因为本心的真如性是超出世间的无为法性,本来寂静没有分别,没有思维分别的缘故,一切言说概念不能表达。

  七识妄心所对的境界是可以待缘思量的,而本心真如之性离于有为之相,不可思、不可量,非待缘的境界,所以不能为我们的妄心所能触及、所能相对。但是,本心的如如性是内证之法,即无分别的般若境界,因此,又是可以通过无分别慧证悟的。

  可见,本心不是通过语言概念,逻辑推理,思维筹量就能得到的,而必须通过一种特别的方法证悟和知见,这种方法必须离概念分别,用无分别的智慧契证。

  此可谓契证真如、悟无所得的法要。这种方法就是佛经中说的“无门之门”。禅宗的证悟就是以“无门之门”入“不二法门”。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那么又该如何契证本心?此无门之法门又是何门?《大宝积经》卷4 对“无门之门”有一解释:

  由义觉慧,观察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无住,无名无相,无所建立。

  无边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词演说。所有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说,无来无去,无有文字。文字清净,无有功用。何以故?诸法本性等虚空故。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作、无起、无相清净,以虚空开示演说。此则诸法无门之门。门清净故,究竟无染,亦不随染。何以故?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

  意思是说用佛法的智慧禅观诸法(包括心、心所有法)本性无住,没有滞碍,没有有为的形象,诸法的自性清净不可用语言表达,有如虚空一般。自性的特性是,无作(祂不是被创作出来)、无起(没有产生)、无相(没有有形的形象),但是这个无形无性的本性自性却能演化万法、容含万法。这就是无门之门。无门之门实际上是指“无”之门,就是禅观诸法自性的“无”或“空”。“所言门者,犹如虚空”,但是,一切诸法依于虚空而有生灭。生灭的诸法自性皆平等无二。“此门清净,如虚空故”,不同于形相之门。形相门者,不是真正入法性真如的门,因为不能与诸法真如之性相契合故。“门清净故,由是能得入无形相清净法门”。(《大宝积经》卷4)但是,所谓“入”者,也是用有局限的语言勉强的说法,因为以虚空之门入虚空之性本来就是“言语道断”的事情。“无入之入,名为法入。”(《大方等大集经》卷13)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无门之门,这里再举出《维摩诘所说经》中对此的论说。

  无门之门在这部经中被称为“不二法门”。这部经其中的一品就叫“入不二法门”。

  在这品中,有32 位菩萨每个人都说了自己入“不二法门”的方法。最后文殊菩萨总结道:就我看来,对于一切法,其性状是“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的,如果能这样确定地认可并安忍之,就是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接着又问维摩诘菩萨什么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菩萨默然无言。于是,文殊菩萨绝口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这种没有文字语言的空观方法靠的是什么去契证真如呢?智慧,也就是经论中一再提到的“一念相应慧”。这可以说证悟的关键所在,没有智慧的空观是为邪观,绝不可能契此本心真如。《方广大庄严经》卷9 记载:菩萨于后夜明星出时,佛所应知、应得、应悟、应见、应证者,以一念相应慧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觉,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马鸣菩萨著《大乘起信论》也说:“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色究竟(天)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这里指的是福德智慧都已圆满的最后身菩萨,在禅定中以一念相应慧证无上菩提,顿拔无明根的情况。对于没有到最后身的菩萨和凡夫之人要悟明心性是否也用一念相应慧顿悟呢?对此永明延寿…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