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9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则无以报佛恩。

  二、念父母恩发菩提心。为报佛恩故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利益众生,都需有此色身不可,感念此身从父母而生,体会父母心兹念兹的生产养育、哺乳教诲之艰辛;病时牵肠挂肚、时时惦念之焦虑,其恩情报效不尽,如今父母仍在六道之中,受身心苦不得解脱,用世间孝道不能报万恩于一滴,唯有发广大菩提心誓愿救拔。

  三、念师长恩发菩提心。人一生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培养教育。师长们教以做人的道德,教以谋生的技艺,没有师长的培育,就无以立世。人们能够有幸听闻和信受佛法,有赖于出家师长的指引,如果没有出家师长的点化,人们将在暗夜中继续无助地摸索。既知感恩已,为报恩的缘故,唯有发大菩提心普愿利人。

  四、念施主恩发菩提心。这是省庵大师对出家修道者说的。因为施主的布施供养,使出家人不用为生计奔忙,可以安心于追求真理、追求解脱道业。对于在家修菩萨行的人来说,其实也可以以此发菩提心。在家之人尽管为生计奔忙,但其生存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其实就是施主,社会大众于我们都有恩,为回馈社会、报答大众的施与之恩,应该发菩提心精进修学。

  五、念众生恩发菩提心。“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一切众生是菩萨修道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失去了大乘修道的依据,“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为我父母,都曾有过辛勤养育之恩,但是在生死流转中,他们或呼号于地狱之下,或沉沦于饿鬼道中,或辗转于畜生之间,如今仍在受轮回的苦痛,找不到出离的途径。过去我们不知佛法,所以不知怎样真正报恩,如今听闻佛法,找到出离生死的正确道路。所以应该常思众生之恩,为报无尽恩德的缘故,应当发广大菩提之心。

  六、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我们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六道中生死轮转,或升或沉出没万端。在地狱时受种种苦刑,登刀山时体无完肤,攀剑树已方寸皆裂;

  饥饿时食热铁肝肠尽烂,咽渴时饮烊铜骨肉皆糜;或在恶鬼道中受饥饿苦,四时寻食难得糊口,既得食已入口之时,又都化为猛火烧灼身心;沦落畜生之中愚痴无智,时时防护免遭攻击,相互斗争相互吞食;在人道中虽然享受荣华,但不免生老病死,且不明因果作种种恶业,杀盗淫妄播未来世苦因;即使升腾天道尽享快乐,终不免甘尽苦来,下堕恶道受大苦恼。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生死死生没有片刻停留,找不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应该发出离心,截断生死之流,出离贪欲之窟;发勇猛心普度众生。

  七、尊重己灵发菩提心。由于听闻佛法知道,我们的常住佛性与诸佛没有区别,佛陀早在无量劫前就已成就菩提,并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们却被无量烦恼系缚、昏迷颠倒,仍是十足的凡夫。尽管我们有与佛陀一样的心性,而现实中却有如此天渊之别,岂不可耻?我们的无价之宝,埋没于五蕴淤泥中。为尊重显发的缘故,我们应当发菩提心,勇猛地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以无量智慧对治执著,如此才不辜负佛的化度,才不辜负一己之灵。

  八、忏悔业障发菩提心。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常常违背佛陀的教诫,也与自我的清净佛性相背离。因此,无始以来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障碍佛性的显现,牵引我们堕落恶道,所以需要忏悔。忏悔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力量极为强大,有如金刚无坚不摧。真正发起菩提心的人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大宝积经》卷91 说:

  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九、求生净土发菩提心。这是省庵大师针对净土宗人说的。省庵大师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往圣前贤人人趋向的乐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之地。娑婆世界乃是五浊恶世,障道因缘重重无尽,所以依仗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的可靠方法。但是要往生,除了持名念佛,还必须发大愿,“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如果发普度众生的大愿,就容易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如果乘菩提大愿之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十、念正法久住发菩提心。释迦牟尼佛为度一切众生故,无量劫以来修菩萨道,以超绝的意志修行圆满终至成佛,四十九年说法度众后示入涅槃。佛陀的教化流传至今已经二千多年,经历了由兴至盛,由盛及衰的演变。虽然有很多的世人关注并了解佛法,但是大多是表面的繁荣,大多在教理的弘扬而难见实践的体证。争名夺利之徒竞入佛门,邪法外道思想渗透教下,邪正难分是非莫辨。思念于此,悲心顿发,泫然泪下。为挽救衰颓的佛教,应当发菩提心护持正法。

  2、层层发菩提

  发菩提心就是发起成佛的誓愿和决心,菩提心可以由于不同因缘而发起,但是,怎样才算发起菩提心呢?这就有层次上的分别,这分别就是前面提到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实,世俗菩提心的真正发起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就算是发菩提心了,就在人的心田中播下了成佛的种子。这属于“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有总愿和别愿。四弘誓愿是总愿,在总愿前提下再发别愿。别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大的如释迦牟尼佛的秽土成佛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幽冥济度愿等,小的可以是很具体的事业愿。

  有了愿就看行动了,所以就有“行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将誓愿付诸行动。以菩提誓愿作为座右铭和行为的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历练身心,以可行的种种方式,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利益众生和社会大众,小心护持菩提心,巩固和增广菩提心,使菩提誓愿的力量日益强大,成为生活的主要目标,不因生活上的顺境或逆境而退失,成为坚固的金刚不坏种。这样才算发起了菩提心。

  这是世俗菩提心的发起,还有更上一层的胜义菩提心的生起问题。胜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但发起也更为不易,因为它不只是誓愿,不只是誓愿的巩固而已,而是必须以般若智慧为引导,以殊胜的空观来进行。胜义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心、实相心,即是般若诸经中所说的空性。发胜义菩提心实际就是观般若空性。《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提到如何发胜义菩提心的问题: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应当随顺菩提之相而发菩提心。菩提之相就是一相,就是无相。菩提心超出三界有为的世俗之法,断绝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以空观冥绝诸相,发而无发,这样才是发菩提心。文殊师利,所以菩萨应当灭诸发心的表相而发菩提心,无发心表相的发心是发菩提心。法性如如不动,法相冥合实际,无分别而不攀缘身心,如此空观名为发菩提心;同时,又不执着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的法相,如此空观名为发菩提心。观此菩提之心如镜中之像、热时阳焰,又如影、如响、如水中之月。菩萨应当这样发菩提心。

  如此空观菩提之心,一旦因缘具足,就可以一念相应而证入空性,而一旦证入空性,真实体验菩提心的空的性质,才“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样才是菩提心的真正发起,才能做到“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菩提之愿才会永远不退,成为坚固不坏的金刚种子。

  “无门”见本心

  大乘发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誓救众生于生死苦海,在利他行中成就佛道。

  但是,在发了菩提心后该怎样行持就有很多的路子了。大乘佛法传到中国后,在中国这样文化深厚的国度中,经过几百年的思想激荡和实践,形成了诸如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法相宗、净土宗等诸多宗门思想和实践法门。这些宗派从不同角度对佛经中提倡的生命升进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别实践,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实践可行性。其中,禅宗在中国社会展示了别具一格的生命升进实践,在续佛慧命、以心传心的别传教法中成为至今仍然拨动人心的实践法门。

  禅宗认为,“不见本心,学法无益”,“自未能度,焉能度人”。只有发菩提心明心见性,才能树立起大乘佛法的正确知见,具有发起真正平等的大悲心,才能担当起入世度众的重任。基于这样的理念,修禅之人在熏修了相应正确的佛法知识,发起世俗菩提心确立信心后,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参禅以悟明本心。禅宗认为,“一大藏教不出本心”,所以,明见本心是修学佛法的最佳途径,也是大乘佛教所必须走的路子。如能悟明本心并保任不退,才能真实发起菩提心,一切智慧都将渐渐从自心中自然流出。

  一、禅宗本心说

  据禅宗典籍记载,一次在灵山法会上,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于佛陀,祈请佛陀为大众说法。佛陀登座,微笑着拈花示意大众。众人不会佛意,都茫然无措,唯独大迦叶破颜微笑,心领神会。于是佛陀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要求迦叶勤心护持,流布世间,不要使它断绝。如此以心传心,西天二十八祖,传至中土又历六祖,一花开五叶,蔚然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景观。

  禅宗所走的路子显然与其他宗门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顿悟的实践方法。这是因为禅宗要旨是悟明心性,见自本心。那么禅宗要见的本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呢?如果我们在知见上清楚了本心的涵义,也就清楚了为什么禅宗会走出一条与他宗不同的顿悟之路了。

  所谓本…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