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肉眼见之,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是怎样眼见呢?这却是一个实在的实践问题了。在《大般涅槃经》里也只是简略提及,那就是观十二因缘。
无常无断是名中道。无常无断就是观照十二因缘的智慧,如此观照之智可以称为是佛性。声闻、缘觉之人虽然能观十二因缘,但是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然常住,众生由于被无明遮蔽不能得见,又由于没能渡过十二因缘河,(指未能证悟十二因缘,了达无常无我的真理)所以不见佛性。善男子,观十二因缘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由于这个道理,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就像胡瓜被称为热病,是因为胡瓜能够引发热病。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就是以十二因缘为因,因因者就是观十二因缘的智慧,有果者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就是证无上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经》卷25)众生之类之所以不能见佛性者,是因为有无明烦恼缠缚。如果能以正确的方法勤心修持,伏断烦恼,则能眼见佛性。观十二因缘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观十二因缘是大小乘共同的禅法。但是,二乘人观十二因缘时由于没有中道智慧,只能证“人无我”,而不能了“法无我”,所以不能眼见佛性。大乘之人因为能够以不断不常的中道智慧禅观于十二因缘,所以能够眼见佛性。由于可以通过观十二因缘见佛性的缘故,这十二因缘就被方便的称为佛性,并非十二因缘本身就是佛性,而是观十二因缘能见佛性。犹如胡瓜说名热病,并非胡瓜就是热病,而是胡瓜能引发热病的缘故。
观十二因缘的智慧可以分为四种:一者下智,观于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菩提;二者中智,观于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缘觉菩提;三者上智,观于十二因缘得见佛性而不了了分明,因不了了见佛性的缘故而住于十住位;四者上上智(佛智),观于十二因缘能见佛性,了了分明,因了了见佛性的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大般涅槃经》卷第27)佛性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本因、终极因,所谓“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大般涅槃经》卷27)因为一切众生皆有终极之因——佛性的缘故,一切众生最终皆当解脱,皆当成就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因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这是从终极理上说的,是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并最终都可以成佛,但并不是众生现成就是佛。众生因为无始以来为无明烦恼所缚,沉沦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根本不具备如来一样的智慧、能力和自由。我们如果要成就佛果,要齐备佛一样的庄严智慧和解脱境界,就必须勇发菩提心。《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访善知识时,开门见山地表明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综观大乘经论典章的宣示,诸佛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是由发起菩提心为开始。因此,勇发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生命升进的开始,是觉悟之路的开始。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所以菩提心同时也是大乘修行者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没有或者忘失菩提心而修行善业,仍然是无明,最多只能成就人天善道,成就二乘善道,不能成就佛菩提道。
一、无上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bodhi 的音译,意译为觉、智、知或道,特指对法性的觉悟,如实觉知万法真实、使人达到涅槃解脱的智慧。菩提之智有三个层次,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其中以佛菩提为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等。
菩提心是指无上觉悟之心和求无上觉悟之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可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或无上道意。
这种无上正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它是对宇宙和人生真理的真正觉悟,是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的觉悟。菩提心从其性质上看,可以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所谓胜义菩提心就是指本来具有的真如之心、实相之心。胜义又称第一义、真实,是指胜于世间世俗义的最胜真实的道理。即是无相之所行,不可用语言表达,超越一切世俗思维。
本来觉悟的菩提心与一般意识思维心截然不同,具有“无相无境”的特性。
他没有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样的表现状况,所以无相;不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之类可感觉的境界直接相应,所以无境。菩提心对于“六尘”之境没有见闻觉知性,因此难以用语言表达。同时,这个菩提真心的菩提性是“无出无入”的,永远不执着世间万法,也不会一时执着一时不执着而“有出有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理一心”境界。菩提真心具有无为、无性的性质。“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这本来觉悟的真如之心没有自性,于一切“六尘”境界中随缘应物、任运自在,从不妄自分别作主,但又不落于见闻觉知境界,不是“六识”之所能知。同时,菩提之心从本以来就有,所以无为,无生无灭,也从不滞碍于任何境界,所以无住。(《大宝积经》卷39)
《金刚三昧经》中,心王菩萨对菩提心的菩提性有一集中概括:“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菩提心本来无觉、无知、无分别,当然也无境界可言可证,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心,因本来清净的缘故,所以本来觉悟。
世俗菩心就是凡夫之人求证无上觉悟之心,是意识思维之心,因为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发起而有,所以是有为的;因为是意识的境界,所以是有生有灭的;
因为有各种的执着和染污,如执着于诸佛的功德受用,执着于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相,执着于解脱涅槃的境界,执着于自我和众生的身相,所以是有取有舍、有分别相、有出有入、有生灭住,所以是不清净,不是真正彻底的觉悟心。但是,尽管世俗菩提心有这样一些有漏性和不清净性,却是胜义菩提的开始,没有世俗菩提种子,就谈不上胜义菩提心的发起。而且,世俗菩提心的发起也必须与胜义菩提心的无我、平等性相一致,否则也不算真正发起。
菩提心的内容极其广泛,概言之,即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前一愿为利他,后三愿是自利,当然,四弘誓愿是密不可分的,自利利他也是不能分开的: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自利利他无二无别。
二、勇发菩提心
1、善巧发菩提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悟者,所以众生要发菩提心成就佛道,就必须从自利利他两方面着手,而且将二者有机结合,将自利融入利他之中,在利他行中成就佛道,而成就佛果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利他、为了更好地度脱众生解脱生死苦难。那么该怎样发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呢?《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 说:
如果想发菩提心该怎样发呢?菩萨因为什么因缘才能发菩提心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时,应该这样立大誓愿:如果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够极大地利益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将他们安置于大涅槃中,又当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既能自利,也能利益众生。所以,初发菩提心是觉悟的因缘,是成就众生的因缘,是正真无上道的因缘,也是三十七助道法的因缘。菩提心是摄取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发心的菩萨对于世间来说是大善之事,是一切众生的善根福田,众生都能因为菩萨的发心而获善乐,能够破除一切众生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以及出世间的所有誓愿,没有能够胜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华严经》卷59)菩提心的功德受用难以言尽。总而言之,菩提心是一切正愿的开始、觉悟的根本、大悲以及菩萨所学的依凭力量。所以,“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无上菩提),是故发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
菩提心的发起必须依于种种条件。根据《菩萨地持经》卷1 记载,有四种条件或环境可以促使众生发菩提心,即:1、见闻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神通变化,至心喜乐诸佛菩萨的大智而发菩提心;2、虽然未见神通变化,但是闻说菩提及菩萨藏的殊胜而发菩提心;3、虽然没有闻说法要,但是却见佛法将要灭失的状况,为了护持佛教正法而发菩提心;4、虽然不见佛法灭失的趋势,但是却看见恶世众生被烦恼所缠缚,为解脱众生烦恼缠缚而发菩提心。关于发心的因缘,由于众生根性和环境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经教中有很多的列举。清代净土宗大德省庵大师,针对末法时期众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发菩提心的十事因缘,写作了《劝发菩提心文》,希望引发人们警觉,誓发无上道心。
一、念佛重恩发菩提心。佛陀出世,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历经磨难寻找真理,菩提树下证大菩提,为度众故说法49 年倍偿艰辛;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对一切众生都有拔苦与乐的深重恩德,其恩之重为世间一切恩德之最,没有企及者。为报佛恩,应当发大心救度众生,行菩萨道直至成佛。“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不发…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