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7

  ..续本文上一页阿修罗、畜生、恶鬼和地狱等一切有情都有佛性,而且(未来当)具有与佛陀一样的无量妙色之身、庄严之境和光明智慧,最终都能成就般涅槃的理想生命境界。

  那么究竟什么是佛性呢?佛性是梵语Buddhata 或Budddhadhatud 的梵汉并译。即指佛陀的本性,或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佛菩提的本来性质。

  所谓“性”,梵语的意思是本来具有、不变不改的本性,就像金矿中的金性。但众生佛性之有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未来有,二是现在有,三是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讲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现在都被各种烦恼所缠结,所以现在没有佛陀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情众生中过去世有的已经断除烦恼,所以现在能够眼见佛性。由于以上三种情况,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也有佛性。(《大般涅槃经》卷27)

  一阐提人是善根断尽的极恶众生,为什么也有佛性呢?佛陀解释,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人皆是有情之类,有情者皆有欲求之心,有欲求心者必定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以未来当有佛性的缘故,说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卷27)

  大乘经典的这一宣说给所有众生以极大的信心,特别是对那些烦恼深重、作恶多端的众生来说,有如给付了一副无上美妙的清凉剂,对生命从此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二、清净中道性

  1、清净常住佛性

  佛性即是如来性、觉悟之性,佛性不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有常住不灭的性质。

  佛性的善净,属于自性善净。如月之光明,因为有云雾遮障的缘故,众生于此不能显见,然而云雾终究不碍其自性光明。如果障碍去除,佛性则了了分明。

  月本无盈亏圆缺、出没来去的变化,但人们却见月有盈亏圆缺、出没来去,那是由于有地球、太阳遮障的缘故;佛性也是这样,本来没有无盈亏变化,但由于众生烦恼深重而被遮蔽,不显不见,或见不明了。

  一切众生皆有一乘(佛性),因为无明烦恼覆藏之故,众生不能眼见。犹如郁单越(北俱卢洲)、三十三天(忉利天),此南赡部洲众生由于果报障碍而不能见之。佛性也是这样,由于诸烦恼结使缠缚之故,众生不能见之。(《大般涅槃经》卷27)

  在《大般涅槃经》卷7 中,佛陀再次强调佛性的常住不灭性,并认为众生虽然都有佛性,但不自知,需要有觉悟圆满的佛陀开示演化后才能悟入。

  “我”就是指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我”义。此佛性“真我”从本已来一直被无量烦恼所覆藏,所以不能得见。就像贫女家中有许多的真金宝藏,家中人无论大小没有一个知情者。有一异人用善巧方便开导那有宝藏而不自知的贫女:“我请你为我割草除秽,行吗?”贫女回答:“你如果能够为我指出哪里有金银宝藏的话,我很快就为你去做。”异人说:“我有方法能够让你知道。”

  女人回答:“我家大小人等尚且不知,何况你能知道?”异人又说:“我现在就能让你知道。”异人于是就在贫女家中掘出真金所在。贫女见已欢天喜地,对此异人心生无限宗仰之情。佛性也是这样,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得见佛性,就像那有无量宝藏的贫女一样。善男子,我现在普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诸烦恼之所覆蔽,有如贫女有金银宝藏而不能知不能见。如来现在普示一切众生皆有诸觉宝藏——佛性。众生见佛性已心生欢喜,无限景仰归依如来。

  在更早时期流传的属于阿含系列的《央掘魔罗经》卷2 中,将如来藏佛性的“我性”特征做了集中概括,所谓不生(性)是佛性、真实性是佛性、常性是佛性、恒性是佛性、不变易性是佛性、寂静性是佛性、不坏性是佛性、不破性是佛性、无病性是佛性、不老死性是佛性、无垢性是佛性。这就是“佛性我”的真义。但是此经没有进一步具体解说这些佛性特征。

  尽管如此,佛性仍然具有确定不确定的特性,所谓确定者,是指“佛性常一无变”,(《大般涅槃经》卷29)也是从众生生命的发展趋势看,由于众生有心识的缘故,在无穷无尽的六道流转中都有趋向善净的意向,一旦植种善根,佛性必定显现,因此说一切众生乃至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所谓不确定有者,是指佛性并非确定实在的本体,如果说一切众生一定有常、乐、我、净,此佛性不作不生,由于烦恼因缘缠缚,所以不可见。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诽谤三宝。

  但是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犹如兔角世间决无,或说佛性本无今有,或说佛性本有还无,当知此人也是诽谤三宝。因为众生虽然有佛性,但不是像虚空一样的有。因为世间法上虚空,即使用尽各种善巧方法, 还是不可得见,而佛性却是可证可见的;佛性也可以说是无,但不同于兔角之无,因为用再多的善巧方法也不能生出兔角,而佛性却可得可见。因此,佛性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东西,与世间人所说的有无大不一样。(《大般涅槃经》卷35、36)为了使人能更好地理解佛性的有无问题,佛陀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

  一次,有一位国王听闻了箜篌清新美妙之音,非常欢喜非常爱恋,就问身边的大臣:“音从何来?”大臣回答:“美妙之音是从箜篌中发出的。” 于是国王说:

  “请将箜篌之音拿来。”大臣将箜篌放置于国王面前说:“大王,这就是箜篌之音。”

  国王对着箜篌喊道:“箜篌出声,箜篌出声。”但是箜篌没有反应。国王又以为弦能出声,于是扯断弦线,但是仍没有声音,又将箜篌拆开,一一部件推求其声,还是找不到箜篌美妙之音。国王于是大发雷霆,对大臣说:“你竟敢妄语欺骗于我!”大臣说:“我没有欺骗大王,只是要得到箜篌之音不是用大王您这种方法,而是应该不破坏箜篌,用一定的音韵节律弹奏其弦,箜篌美妙之音才能发出。”

  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他不是一个实在的因缘所生物,是没有确定所在的,只可以善巧方法才能使祂显见。(《大般涅槃经》卷26)佛性不是一个实在物一直存在于众生身上,也不是子虚乌有的虚拟之物。若要知道佛性到底怎样,只有用如实而善巧的方法才能显之见之。

  因此,《大般涅槃经》卷8 佛陀再次声明:有无之法体性不定。譬如组成人色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其体性各不相同,良医善知“四大”体性,能随其体性而调理之。如来犹如良医,能了了体知众生烦恼体相差别,用善巧方法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常住不变的清净佛性。

  2、中道佛性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佛性具有中道的性质。中道之性就是般若空,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就是诸法实相。“中道者,名为佛性。”佛性就是第一义空,就是般若智慧。(《大般涅槃经》卷27)有般若智慧的人行于中道,能见法的“空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能见生死的空无自性、事物的无常变异、人生的苦痛无乐以及生命的无我,也能以智慧照见不空的真我大涅槃等。如果只“见空”而“不见不空”,就偏于“执空”,有流于断灭论的危险;如果只见“不空”而不见“空”,则又偏于“执有”,有流于常见外道的可能。如此偏于空、有二边的都不是中道,都不是中道第一义空。

  中道佛性即是第一义空,见佛性则见第一义空,见第一义空则见佛性。空观一切生死,同时也见到不空的大涅槃,前者可免于执有,后者可免于执空,如此才是中道,也才能见此佛性。总之,如果以空性义来看佛性,则佛性是中道第一义空,它具有空与不空性质。

  三、眼见佛性

  佛性虽有中道之性,无形无相,但却是能够见的东西。这在《大般涅槃经》中多次提及,见的方式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一般众生乃至有的九地菩萨能够闻见佛性。所谓闻见,就是听闻佛法,信受佛语,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如果众生或菩萨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心中却不相信,不能认为是闻见佛性。

  所谓眼见,是指诸佛如来或十住以上的菩萨眼见佛性。诸佛如来眼见佛性就像观掌中的阿摩勒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如暗夜观物,朦胧不清。(《大般涅槃经》卷27)那为什么佛陀与十住菩萨见佛性会如此不同呢?诸佛如来用佛眼观故,见佛性时了了分明,十住位菩萨用慧眼观故,见不明了,因为慧眼不如佛眼。(《大般涅槃经》卷25)在这部经的卷8 中,迦叶菩萨有一提问:佛性为什么甚深难见难入?佛陀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解说,并强调佛性是大乘法,所以,唯有圆满的佛陀能知、能见所有佛性,而声闻、缘觉之人智慧浅陋不能见性,但是可以信受佛语,知道有佛性,而菩萨虽然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以至于到菩萨十地时,还是不能知见所有佛性。

  譬如,醉酒的人欲涉远路,朦胧醉眼见道路时模糊不清,十住位菩萨也是这样,能够知见少量如来之性;又譬如有人在大海中,放眼远处,见有朦胧之物,便自疑惑,是大船呢还是虚空?凝目久视心中才确定是大船。十住位菩萨见自身如来性也是这样,定心常观才能确定佛性所在;又譬如王子身体极为虚弱,却通夜达旦游戏不停,到天明时目视一切皆不明了。十住位菩萨也是这样,虽能见自己身上的如来之性,但不明了……

  值得关注的是,迦叶菩萨更有一问:佛性如此微细难知,但是为什么肉眼能够见到呢?由这一提问便可以知道,佛性是能够肉眼见到的。但是为什么能够肉眼见佛性呢?佛陀这样回答:

  善男子,非想非非想天虽然是六道中事,但是,已经解脱的声闻、缘觉圣人也同样不能了知,只有通过如来经教了解并信受而已。

  由此看来,佛性不可思议,乃是甚深极甚深的问题,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只有信受佛语努力实践才能最终了知了。

  佛性可见而且…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