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修羅、畜生、惡鬼和地獄等一切有情都有佛性,而且(未來當)具有與佛陀一樣的無量妙色之身、莊嚴之境和光明智慧,最終都能成就般涅槃的理想生命境界。
那麼究竟什麼是佛性呢?佛性是梵語Buddhata 或Budddhadhatud 的梵漢並譯。即指佛陀的本性,或指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種子、佛菩提的本來性質。
所謂“性”,梵語的意思是本來具有、不變不改的本性,就像金礦中的金性。但衆生佛性之有存在叁種情況:
一是未來有,二是現在有,叁是過去有。一切衆生未來之世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講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現在都被各種煩惱所纏結,所以現在沒有佛陀一樣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情衆生中過去世有的已經斷除煩惱,所以現在能夠眼見佛性。由于以上叁種情況,所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也有佛性。(《大般涅槃經》卷27)
一闡提人是善根斷盡的極惡衆生,爲什麼也有佛性呢?佛陀解釋,一切衆生包括一闡提人皆是有情之類,有情者皆有欲求之心,有欲求心者必定當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以未來當有佛性的緣故,說一闡提人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經》卷27)
大乘經典的這一宣說給所有衆生以極大的信心,特別是對那些煩惱深重、作惡多端的衆生來說,有如給付了一副無上美妙的清涼劑,對生命從此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二、清淨中道性
1、清淨常住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性、覺悟之性,佛性不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有常住不滅的性質。
佛性的善淨,屬于自性善淨。如月之光明,因爲有雲霧遮障的緣故,衆生于此不能顯見,然而雲霧終究不礙其自性光明。如果障礙去除,佛性則了了分明。
月本無盈虧圓缺、出沒來去的變化,但人們卻見月有盈虧圓缺、出沒來去,那是由于有地球、太陽遮障的緣故;佛性也是這樣,本來沒有無盈虧變化,但由于衆生煩惱深重而被遮蔽,不顯不見,或見不明了。
一切衆生皆有一乘(佛性),因爲無明煩惱覆藏之故,衆生不能眼見。猶如郁單越(北俱盧洲)、叁十叁天(忉利天),此南贍部洲衆生由于果報障礙而不能見之。佛性也是這樣,由于諸煩惱結使纏縛之故,衆生不能見之。(《大般涅槃經》卷27)
在《大般涅槃經》卷7 中,佛陀再次強調佛性的常住不滅性,並認爲衆生雖然都有佛性,但不自知,需要有覺悟圓滿的佛陀開示演化後才能悟入。
“我”就是指如來藏。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我”義。此佛性“真我”從本已來一直被無量煩惱所覆藏,所以不能得見。就像貧女家中有許多的真金寶藏,家中人無論大小沒有一個知情者。有一異人用善巧方便開導那有寶藏而不自知的貧女:“我請你爲我割草除穢,行嗎?”貧女回答:“你如果能夠爲我指出哪裏有金銀寶藏的話,我很快就爲你去做。”異人說:“我有方法能夠讓你知道。”
女人回答:“我家大小人等尚且不知,何況你能知道?”異人又說:“我現在就能讓你知道。”異人于是就在貧女家中掘出真金所在。貧女見已歡天喜地,對此異人心生無限宗仰之情。佛性也是這樣,一切衆生不能得知得見佛性,就像那有無量寶藏的貧女一樣。善男子,我現在普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爲諸煩惱之所覆蔽,有如貧女有金銀寶藏而不能知不能見。如來現在普示一切衆生皆有諸覺寶藏——佛性。衆生見佛性已心生歡喜,無限景仰歸依如來。
在更早時期流傳的屬于阿含系列的《央掘魔羅經》卷2 中,將如來藏佛性的“我性”特征做了集中概括,所謂不生(性)是佛性、真實性是佛性、常性是佛性、恒性是佛性、不變易性是佛性、寂靜性是佛性、不壞性是佛性、不破性是佛性、無病性是佛性、不老死性是佛性、無垢性是佛性。這就是“佛性我”的真義。但是此經沒有進一步具體解說這些佛性特征。
盡管如此,佛性仍然具有確定不確定的特性,所謂確定者,是指“佛性常一無變”,(《大般涅槃經》卷29)也是從衆生生命的發展趨勢看,由于衆生有心識的緣故,在無窮無盡的六道流轉中都有趨向善淨的意向,一旦植種善根,佛性必定顯現,因此說一切衆生乃至一闡提人皆有佛性。所謂不確定有者,是指佛性並非確定實在的本體,如果說一切衆生一定有常、樂、我、淨,此佛性不作不生,由于煩惱因緣纏縛,所以不可見。如果這樣說的話,那麼此人就是在誹謗叁寶。
但是如果說一切衆生都沒有佛性,猶如兔角世間決無,或說佛性本無今有,或說佛性本有還無,當知此人也是誹謗叁寶。因爲衆生雖然有佛性,但不是像虛空一樣的有。因爲世間法上虛空,即使用盡各種善巧方法, 還是不可得見,而佛性卻是可證可見的;佛性也可以說是無,但不同于兔角之無,因爲用再多的善巧方法也不能生出兔角,而佛性卻可得可見。因此,佛性是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東西,與世間人所說的有無大不一樣。(《大般涅槃經》卷35、36)爲了使人能更好地理解佛性的有無問題,佛陀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
一次,有一位國王聽聞了箜篌清新美妙之音,非常歡喜非常愛戀,就問身邊的大臣:“音從何來?”大臣回答:“美妙之音是從箜篌中發出的。” 于是國王說:
“請將箜篌之音拿來。”大臣將箜篌放置于國王面前說:“大王,這就是箜篌之音。”
國王對著箜篌喊道:“箜篌出聲,箜篌出聲。”但是箜篌沒有反應。國王又以爲弦能出聲,于是扯斷弦線,但是仍沒有聲音,又將箜篌拆開,一一部件推求其聲,還是找不到箜篌美妙之音。國王于是大發雷霆,對大臣說:“你竟敢妄語欺騙于我!”大臣說:“我沒有欺騙大王,只是要得到箜篌之音不是用大王您這種方法,而是應該不破壞箜篌,用一定的音韻節律彈奏其弦,箜篌美妙之音才能發出。”
衆生的佛性也是這樣,他不是一個實在的因緣所生物,是沒有確定所在的,只可以善巧方法才能使祂顯見。(《大般涅槃經》卷26)佛性不是一個實在物一直存在于衆生身上,也不是子虛烏有的虛擬之物。若要知道佛性到底怎樣,只有用如實而善巧的方法才能顯之見之。
因此,《大般涅槃經》卷8 佛陀再次聲明:有無之法體性不定。譬如組成人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其體性各不相同,良醫善知“四大”體性,能隨其體性而調理之。如來猶如良醫,能了了體知衆生煩惱體相差別,用善巧方法而爲除斷,開示如來秘密之藏——常住不變的清淨佛性。
2、中道佛性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佛性具有中道的性質。中道之性就是般若空,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就是諸法實相。“中道者,名爲佛性。”佛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般若智慧。(《大般涅槃經》卷27)有般若智慧的人行于中道,能見法的“空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能見生死的空無自性、事物的無常變異、人生的苦痛無樂以及生命的無我,也能以智慧照見不空的真我大涅槃等。如果只“見空”而“不見不空”,就偏于“執空”,有流于斷滅論的危險;如果只見“不空”而不見“空”,則又偏于“執有”,有流于常見外道的可能。如此偏于空、有二邊的都不是中道,都不是中道第一義空。
中道佛性即是第一義空,見佛性則見第一義空,見第一義空則見佛性。空觀一切生死,同時也見到不空的大涅槃,前者可免于執有,後者可免于執空,如此才是中道,也才能見此佛性。總之,如果以空性義來看佛性,則佛性是中道第一義空,它具有空與不空性質。
叁、眼見佛性
佛性雖有中道之性,無形無相,但卻是能夠見的東西。這在《大般涅槃經》中多次提及,見的方式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一般衆生乃至有的九地菩薩能夠聞見佛性。所謂聞見,就是聽聞佛法,信受佛語,知道一切衆生都有佛性。
如果衆生或菩薩聞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是心中卻不相信,不能認爲是聞見佛性。
所謂眼見,是指諸佛如來或十住以上的菩薩眼見佛性。諸佛如來眼見佛性就像觀掌中的阿摩勒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如暗夜觀物,朦胧不清。(《大般涅槃經》卷27)那爲什麼佛陀與十住菩薩見佛性會如此不同呢?諸佛如來用佛眼觀故,見佛性時了了分明,十住位菩薩用慧眼觀故,見不明了,因爲慧眼不如佛眼。(《大般涅槃經》卷25)在這部經的卷8 中,迦葉菩薩有一提問:佛性爲什麼甚深難見難入?佛陀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解說,並強調佛性是大乘法,所以,唯有圓滿的佛陀能知、能見所有佛性,而聲聞、緣覺之人智慧淺陋不能見性,但是可以信受佛語,知道有佛性,而菩薩雖然具足修行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以至于到菩薩十地時,還是不能知見所有佛性。
譬如,醉酒的人欲涉遠路,朦胧醉眼見道路時模糊不清,十住位菩薩也是這樣,能夠知見少量如來之性;又譬如有人在大海中,放眼遠處,見有朦胧之物,便自疑惑,是大船呢還是虛空?凝目久視心中才確定是大船。十住位菩薩見自身如來性也是這樣,定心常觀才能確定佛性所在;又譬如王子身體極爲虛弱,卻通夜達旦遊戲不停,到天明時目視一切皆不明了。十住位菩薩也是這樣,雖能見自己身上的如來之性,但不明了……
值得關注的是,迦葉菩薩更有一問:佛性如此微細難知,但是爲什麼肉眼能夠見到呢?由這一提問便可以知道,佛性是能夠肉眼見到的。但是爲什麼能夠肉眼見佛性呢?佛陀這樣回答:
善男子,非想非非想天雖然是六道中事,但是,已經解脫的聲聞、緣覺聖人也同樣不能了知,只有通過如來經教了解並信受而已。
由此看來,佛性不可思議,乃是甚深極甚深的問題,是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的,只有信受佛語努力實踐才能最終了知了。
佛性可見而且…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