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6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有为法,人命无常如草露,风吹迅即消散灭逝;所谓“无常刀”,“割切汝身”,坏汝命;所谓“无常狼”、“无常虎”吞食汝性命,可怖又可畏。

  人生无常本来是苦,却在因缘所生法中以无常之身求永恒之乐,有如龟毛兔角,所求违愿,终不可得,更是苦上加苦。

  其实,无常迷人是人们的自我迷醉,并非无常真的迷人。人们都有追求完美和永恒常乐的愿望,而乐不常保当然令人苦痛无量。但苦受本是众生自造,苦的根源乃是众生无常认常。尽管眼见世间无常,眼见生命无常,却一厢情愿地认为,外在的自然界必然有永恒不变的本体,外在自然界或自我心中有一永恒不灭的灵魂“我”的存在,于是期望能在这因缘所法中找到永不变异的实在,认为只要找到永恒不灭的本体或“我”,就找到了永恒的幸福。

  面对无常,人们要么无助悲叹,要么回避现实,自我麻痹,盲目乐观。悲叹者,俯仰天地之间,见生命之华早发夕凋,蜉蝣之类忽生忽死,不免悲从中来;

  “乐观”者,则随逐因缘之流,顺生顺死,不思抗争。二者都不免流于消极。自古以来咏叹无常者比比皆是。曹操曾经咏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其实杜康又怎能解忧,只是自我麻醉罢了。

  佛教中咏叹无常者也比比皆是,但佛教讲无常并非只是感叹,并非引人悲观遁世,而是叫人积极进取,寻找生命真正的永恒之乐——涅槃。《佛说无常经》劝世人说: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

  宋代的佛慧禅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哀婉动人又催人进取的《北邙行》:

  前山后山高莪莪,丧车辚辚日日过,哀歌忧怨满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

  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世间何物得坚固,大海须弥竟磨灭。

  人生还如露依晞,从来有会终别离,苦乐哀戚不暂辍,况复百年惊电驰。

  去人悠悠不复至,今人不会古人意,栽松起石驻墓门,欲为死者长年计。

  魂魄悠扬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轮度,今人还葬古人坟,今坟古坟无定主。

  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沉迷不记归时路,为君孤坐长悲辛。

  昔日送人哭长道,今为孤魂卧芳草,妖狐穿穴藏子孙,耕夫拨骨寻珠宝。

  老木萧萧生野风,东西壤冢连晴空,寒食已过谁享祀,冢畔余华寂寞红。

  日月相摧若流矢,贫富贤愚尽如此,安得同游常乐乡,纵经劫火无生死。

  二、迷人之二:无常故无我,无我故解脱。

  正如轮回并非全是坏事一样,无常其实也并不可怕,自有其迷人可爱之处,如果我们对无常有正确认识就会知道:无常实在是为生命展现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无常才有未来,因为无常才有进步,因为无常才有生生不息。无常,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生机,无常,是最实在、最亲切的真理。

  三法印之一“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和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

  “我”是梵语阿特曼(ātmau)的意译,其涵义是“自在者”——即不依任何条件而存在、恒常不变的自我主宰者。“自在者”具有永续存在(常)、独立存在(一)、自我作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诸法无我”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乃是指一切有为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没有实体性,于世间虽有作用,但生灭不已,不能常保;无为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大毗婆沙论》卷76)性虽常住,但于世间不起作用。

  世间有为之法依因缘产生的缘故,所以无常,因为无常的缘故而不能自在,所以无我。佛经里,佛陀针对世人执五蕴为“我”者进行了大力破斥,力主“五蕴”无我。“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生命元素,众生生命就是由五种生命元素集合成的。色蕴(肉体)是由地、水、火、风构成,所以不是单一而独立常住的自我,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因缘和合而起,依于外部环境生心起念,是由形形色色的念头、心理活动构成,其中找不到一个独立自主、自我主宰的自在者,所以也是非我。五蕴身心念念变迁而无常,由少年而青年、由青年而壮年、老年。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这无常的身心中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实在而自在的自我。同时,五蕴之外的宇宙世界也是因缘所生法,有生、住、异、灭,是无常,所以无我无主宰。

  佛法的无常无我观给予了一切众生生命升进和解脱的无限希望。尽管五蕴无常非我,但是,无常相续的“假我”(假借因缘而生的世俗“我”)却因此而摆脱了宿命论的束缚,生命才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正如一个贫穷的人,由于不是命定的缘故,可以通过勤奋劳动改变命运,一个文盲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成为学者专家;又由于宇宙中不存在主宰万物的独一“神我”,一切生命就都有了真正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明白无常无我的真理,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佛法虽然力说无常无我,但并非只是消极地否定自我。说无我,旨在破斥误认因缘和合五蕴的假我、俗我为真我的执着。佛教认为,五蕴无我、非我,但“不异我”。《杂阿含经》卷3 记载:

  佛陀谆谆告诉诸比丘,色(肉体)是无常之法,而无常则会令人痛苦,令人痛苦的东西肯定非我所愿。没有自性的色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水、火、风是不能独立长存、自我主宰的。尽管如此,但色及其构成元素又不离不异于“我”(色不离我,我不离色),虽然不异于“我”,但又与色是“不相在”(不相互包涵,即,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的。如果能够这样如实知见,是名正观。受、想、行、识四蕴也是这样,非我、无我,不异我、不相在。多闻圣弟子应该于此五蕴非我、非我所有,如实观照思察。这样,就能对于因缘成就的俗世间无所追求,因无所追求的缘故,就能够无所执著和束缚,因无所执著束缚的缘故,就能够自证悟入涅槃的圣境。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佛陀已经暗示有非因缘所生的“真我”的存在。在后来盛行的大乘经典中,就非常明确地将这个“真我”称为“涅槃大我”、“佛性真我”,或“真心”、“真如”、“如来藏”等。祂是众生无始以来本来就有的,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无垢无净,“譬如金刚,不可毁坏”。(《大般涅槃经》卷8)

  但是,这个“真我”与五蕴“假我”混容和合,无有间隙,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大般涅槃经》卷8)常与无常,性无有二,乃是宇宙与生命真理的一体二面。所以,佛教教人要舍弃俗我、假我,但不是在摧毁五蕴后,从中找到另一个真常不变的我,是要不坏五蕴而证真如,不坏五蕴成就涅槃;也不是将五蕴假我通过修行变成真我。如果企图将因缘所生的假我修成真我,犹如蒸沙成饭,纵经千万劫也不可能,因为沙非饭因。而是要以契合生命和世界的如实智慧——般若,趋向并证得真常大我。这就为生命的升进点出了奋进的方向。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7 说:什么是无常?禅观五蕴“假我”无常,毕定会灭。如此观想成功,就不会为满足身体的需要造作恶业,以不正当的职业以求活命,就会为此身故而修三种坚固法:一是修身令坚,二是修命令长,三是修财令多。如此禅观成功,将会远离一切身、口、意业的不正,使心行正直无曲;

  什么是常呢?所谓常就是禅观思察无常之法,由观无常而获得常住不变异的坚固之身,因观无常的缘故而获得功德法身。

  所以要得功德法身,要获涅槃真我,就必须从观无常中开始,由观无常而舍假我,由观无常而得于常。这就是常与无常的辨正逻辑。如此看来,世间最残忍的莫过于无常,最多情的莫过于无常;最阴险的莫过于无常,最公平的莫过于无常;最恐怖的莫过于无常,最欣喜的莫过于无常。

  人皆可为佛

  东晋时著名高僧竺道生(355-434)穷研教理,深究义学,不拘泥于经文断章取义,而是将佛经诸学融会贯通。他在穷研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后,孤明先发,指出经文中说一阐提人没有佛性是方便说,并非究竟义理,是为了激励人们多行善法,不要造恶;认为经文既然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不应该把同属众生的一阐提人排除在外,所以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一主张引起时下僧俗信众舆论大哗,当时佛教信众依据经典普遍认为,一阐提人断尽善根,没有佛性,不能成佛,视竺道生的“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为“背经邪说”。道生因此遭群起围攻,并被剥夺僧籍,逐出建康。道生则认为,他的说法虽于经文有异,但于经义绝无出入:“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但是无奈之下,还是于宋元嘉5 年(428)离开建康来到苏州虎丘。传说他曾经于此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也有佛性、皆能成佛时,群石皆为之点头。(《佛祖统纪》卷26)过了2 年,译文更加完整系统、语义更加明晓流畅的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传到建康,其中果然有说“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若于佛法“心得净信,便灭一阐提(罪),灭此罪已,则得成佛”,(《大般涅槃经》卷5)和道生先前的主张完全符合,大众这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道生后于庐山精舍开讲《涅槃经》,穷理尽妙,元嘉11 年在讲座中端坐而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阐提人成佛”公案。

  一、人人有佛性

  在大乘许多经典尤其是《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多次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就无上菩提。《大法鼓经》卷下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故,一切众生得般涅槃。

  一切众生包括天、人、…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