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肉眼見之,這是一個理論問題,但是怎樣眼見呢?這卻是一個實在的實踐問題了。在《大般涅槃經》裏也只是簡略提及,那就是觀十二因緣。
無常無斷是名中道。無常無斷就是觀照十二因緣的智慧,如此觀照之智可以稱爲是佛性。聲聞、緣覺之人雖然能觀十二因緣,但是不得名爲佛性。佛性雖然常住,衆生由于被無明遮蔽不能得見,又由于沒能渡過十二因緣河,(指未能證悟十二因緣,了達無常無我的真理)所以不見佛性。善男子,觀十二因緣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種子。由于這個道理,稱十二因緣爲佛性,就像胡瓜被稱爲熱病,是因爲胡瓜能夠引發熱病。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就是以十二因緣爲因,因因者就是觀十二因緣的智慧,有果者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果者就是證無上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卷25)衆生之類之所以不能見佛性者,是因爲有無明煩惱纏縛。如果能以正確的方法勤心修持,伏斷煩惱,則能眼見佛性。觀十二因緣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觀十二因緣是大小乘共同的禅法。但是,二乘人觀十二因緣時由于沒有中道智慧,只能證“人無我”,而不能了“法無我”,所以不能眼見佛性。大乘之人因爲能夠以不斷不常的中道智慧禅觀于十二因緣,所以能夠眼見佛性。由于可以通過觀十二因緣見佛性的緣故,這十二因緣就被方便的稱爲佛性,並非十二因緣本身就是佛性,而是觀十二因緣能見佛性。猶如胡瓜說名熱病,並非胡瓜就是熱病,而是胡瓜能引發熱病的緣故。
觀十二因緣的智慧可以分爲四種:一者下智,觀于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聲聞菩提;二者中智,觀于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緣覺菩提;叁者上智,觀于十二因緣得見佛性而不了了分明,因不了了見佛性的緣故而住于十住位;四者上上智(佛智),觀于十二因緣能見佛性,了了分明,因了了見佛性的緣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大般涅槃經》卷第27)佛性是一切衆生成佛的根本因、終極因,所謂“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大般涅槃經》卷27)因爲一切衆生皆有終極之因——佛性的緣故,一切衆生最終皆當解脫,皆當成就無上菩提。
菩提心爲因
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這是從終極理上說的,是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並最終都可以成佛,但並不是衆生現成就是佛。衆生因爲無始以來爲無明煩惱所縛,沈淪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根本不具備如來一樣的智慧、能力和自由。我們如果要成就佛果,要齊備佛一樣的莊嚴智慧和解脫境界,就必須勇發菩提心。《華嚴經》中記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求訪善知識時,開門見山地表明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綜觀大乘經論典章的宣示,諸佛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是由發起菩提心爲開始。因此,勇發菩提心是一切衆生生命升進的開始,是覺悟之路的開始。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 所以菩提心同時也是大乘修行者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沒有或者忘失菩提心而修行善業,仍然是無明,最多只能成就人天善道,成就二乘善道,不能成就佛菩提道。
一、無上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bodhi 的音譯,意譯爲覺、智、知或道,特指對法性的覺悟,如實覺知萬法真實、使人達到涅槃解脫的智慧。菩提之智有叁個層次,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其中以佛菩提爲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等。
菩提心是指無上覺悟之心和求無上覺悟之心,梵語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可意譯爲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或無上道意。
這種無上正覺有別于世間的所謂“覺悟”,它是對宇宙和人生真理的真正覺悟,是永離煩惱不受生死輪回的覺悟。菩提心從其性質上看,可以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所謂勝義菩提心就是指本來具有的真如之心、實相之心。勝義又稱第一義、真實,是指勝于世間世俗義的最勝真實的道理。即是無相之所行,不可用語言表達,超越一切世俗思維。
本來覺悟的菩提心與一般意識思維心截然不同,具有“無相無境”的特性。
他沒有像“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樣的表現狀況,所以無相;不與“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之類可感覺的境界直接相應,所以無境。菩提心對于“六塵”之境沒有見聞覺知性,因此難以用語言表達。同時,這個菩提真心的菩提性是“無出無入”的,永遠不執著世間萬法,也不會一時執著一時不執著而“有出有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理一心”境界。菩提真心具有無爲、無性的性質。“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爲、無性。何故名曰無爲、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爲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叁相永離,故名無爲。”這本來覺悟的真如之心沒有自性,于一切“六塵”境界中隨緣應物、任運自在,從不妄自分別作主,但又不落于見聞覺知境界,不是“六識”之所能知。同時,菩提之心從本以來就有,所以無爲,無生無滅,也從不滯礙于任何境界,所以無住。(《大寶積經》卷39)
《金剛叁昧經》中,心王菩薩對菩提心的菩提性有一集中概括:“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舍,雲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爲诤論……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菩提心本來無覺、無知、無分別,當然也無境界可言可證,這才是真正的清淨心,因本來清淨的緣故,所以本來覺悟。
世俗菩心就是凡夫之人求證無上覺悟之心,是意識思維之心,因爲是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發起而有,所以是有爲的;因爲是意識的境界,所以是有生有滅的;
因爲有各種的執著和染汙,如執著于諸佛的功德受用,執著于諸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執著于解脫涅槃的境界,執著于自我和衆生的身相,所以是有取有舍、有分別相、有出有入、有生滅住,所以是不清淨,不是真正徹底的覺悟心。但是,盡管世俗菩提心有這樣一些有漏性和不清淨性,卻是勝義菩提的開始,沒有世俗菩提種子,就談不上勝義菩提心的發起。而且,世俗菩提心的發起也必須與勝義菩提心的無我、平等性相一致,否則也不算真正發起。
菩提心的內容極其廣泛,概言之,即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前一願爲利他,後叁願是自利,當然,四弘誓願是密不可分的,自利利他也是不能分開的: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自利利他無二無別。
二、勇發菩提心
1、善巧發菩提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悟者,所以衆生要發菩提心成就佛道,就必須從自利利他兩方面著手,而且將二者有機結合,將自利融入利他之中,在利他行中成就佛道,而成就佛果的目的又是爲了更好地利他、爲了更好地度脫衆生解脫生死苦難。那麼該怎樣發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呢?《大方便佛報恩經》卷2 說:
如果想發菩提心該怎樣發呢?菩薩因爲什麼因緣才能發菩提心呢?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初發菩提心時,應該這樣立大誓願:如果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能夠極大地利益一切衆生,度脫一切衆生,將他們安置于大涅槃中,又當教化一切衆生,使他們都能具足般若波羅蜜。這樣既能自利,也能利益衆生。所以,初發菩提心是覺悟的因緣,是成就衆生的因緣,是正真無上道的因緣,也是叁十七助道法的因緣。菩提心是攝取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發心的菩薩對于世間來說是大善之事,是一切衆生的善根福田,衆生都能因爲菩薩的發心而獲善樂,能夠破除一切衆生身口意等叁業諸惡。一切世間所有誓願,以及出世間的所有誓願,沒有能夠勝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
“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日,普照一切衆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爲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華嚴經》卷59)菩提心的功德受用難以言盡。總而言之,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覺悟的根本、大悲以及菩薩所學的依憑力量。所以,“若不發心終不能得(無上菩提),是故發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根本。”(《大方便佛報恩經》卷2)
菩提心的發起必須依于種種條件。根據《菩薩地持經》卷1 記載,有四種條件或環境可以促使衆生發菩提心,即:1、見聞諸佛菩薩的不可思議神通變化,至心喜樂諸佛菩薩的大智而發菩提心;2、雖然未見神通變化,但是聞說菩提及菩薩藏的殊勝而發菩提心;3、雖然沒有聞說法要,但是卻見佛法將要滅失的狀況,爲了護持佛教正法而發菩提心;4、雖然不見佛法滅失的趨勢,但是卻看見惡世衆生被煩惱所纏縛,爲解脫衆生煩惱纏縛而發菩提心。關于發心的因緣,由于衆生根性和環境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經教中有很多的列舉。清代淨土宗大德省庵大師,針對末法時期衆生的具體情況,總結發菩提心的十事因緣,寫作了《勸發菩提心文》,希望引發人們警覺,誓發無上道心。
一、念佛重恩發菩提心。佛陀出世,舍棄王位出家修行,曆經磨難尋找真理,菩提樹下證大菩提,爲度衆故說法49 年倍償艱辛;佛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對一切衆生都有拔苦與樂的深重恩德,其恩之重爲世間一切恩德之最,沒有企及者。爲報佛恩,應當發大心救度衆生,行菩薩道直至成佛。“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不發…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