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則無以報佛恩。
二、念父母恩發菩提心。爲報佛恩故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利益衆生,都需有此色身不可,感念此身從父母而生,體會父母心茲念茲的生産養育、哺乳教誨之艱辛;病時牽腸挂肚、時時惦念之焦慮,其恩情報效不盡,如今父母仍在六道之中,受身心苦不得解脫,用世間孝道不能報萬恩于一滴,唯有發廣大菩提心誓願救拔。
叁、念師長恩發菩提心。人一生的成長,離不開師長的培養教育。師長們教以做人的道德,教以謀生的技藝,沒有師長的培育,就無以立世。人們能夠有幸聽聞和信受佛法,有賴于出家師長的指引,如果沒有出家師長的點化,人們將在暗夜中繼續無助地摸索。既知感恩已,爲報恩的緣故,唯有發大菩提心普願利人。
四、念施主恩發菩提心。這是省庵大師對出家修道者說的。因爲施主的布施供養,使出家人不用爲生計奔忙,可以安心于追求真理、追求解脫道業。對于在家修菩薩行的人來說,其實也可以以此發菩提心。在家之人盡管爲生計奔忙,但其生存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大衆,社會大衆其實就是施主,社會大衆于我們都有恩,爲回饋社會、報答大衆的施與之恩,應該發菩提心精進修學。
五、念衆生恩發菩提心。“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一切衆生是菩薩修道的對象,如果沒有衆生,菩薩就失去了大乘修道的依據,“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切衆生無始以來都曾爲我父母,都曾有過辛勤養育之恩,但是在生死流轉中,他們或呼號于地獄之下,或沈淪于餓鬼道中,或輾轉于畜生之間,如今仍在受輪回的苦痛,找不到出離的途徑。過去我們不知佛法,所以不知怎樣真正報恩,如今聽聞佛法,找到出離生死的正確道路。所以應該常思衆生之恩,爲報無盡恩德的緣故,應當發廣大菩提之心。
六、念生死苦發菩提心。我們與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于六道中生死輪轉,或升或沈出沒萬端。在地獄時受種種苦刑,登刀山時體無完膚,攀劍樹已方寸皆裂;
饑餓時食熱鐵肝腸盡爛,咽渴時飲烊銅骨肉皆糜;或在惡鬼道中受饑餓苦,四時尋食難得糊口,既得食已入口之時,又都化爲猛火燒灼身心;淪落畜生之中愚癡無智,時時防護免遭攻擊,相互鬥爭相互吞食;在人道中雖然享受榮華,但不免生老病死,且不明因果作種種惡業,殺盜淫妄播未來世苦因;即使升騰天道盡享快樂,終不免甘盡苦來,下墮惡道受大苦惱。六道輪回中的衆生,生死死生沒有片刻停留,找不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應該發出離心,截斷生死之流,出離貪欲之窟;發勇猛心普度衆生。
七、尊重己靈發菩提心。由于聽聞佛法知道,我們的常住佛性與諸佛沒有區別,佛陀早在無量劫前就已成就菩提,並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們卻被無量煩惱系縛、昏迷顛倒,仍是十足的凡夫。盡管我們有與佛陀一樣的心性,而現實中卻有如此天淵之別,豈不可恥?我們的無價之寶,埋沒于五蘊淤泥中。爲尊重顯發的緣故,我們應當發菩提心,勇猛地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智慧對治執著,如此才不辜負佛的化度,才不辜負一己之靈。
八、忏悔業障發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爲常常違背佛陀的教誡,也與自我的清淨佛性相背離。因此,無始以來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障礙佛性的顯現,牽引我們墮落惡道,所以需要忏悔。忏悔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發菩提心,因爲菩提心的力量極爲強大,有如金剛無堅不摧。真正發起菩提心的人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大寶積經》卷91 說:
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佛複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爲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九、求生淨土發菩提心。這是省庵大師針對淨土宗人說的。省庵大師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的樂土,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之地。娑婆世界乃是五濁惡世,障道因緣重重無盡,所以依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往生極樂世界,是易行的可靠方法。但是要往生,除了持名念佛,還必須發大願,“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如果發普度衆生的大願,就容易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如果乘菩提大願之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十、念正法久住發菩提心。釋迦牟尼佛爲度一切衆生故,無量劫以來修菩薩道,以超絕的意志修行圓滿終至成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後示入涅槃。佛陀的教化流傳至今已經二千多年,經曆了由興至盛,由盛及衰的演變。雖然有很多的世人關注並了解佛法,但是大多是表面的繁榮,大多在教理的弘揚而難見實踐的體證。爭名奪利之徒競入佛門,邪法外道思想滲透教下,邪正難分是非莫辨。思念于此,悲心頓發,泫然淚下。爲挽救衰頹的佛教,應當發菩提心護持正法。
2、層層發菩提
發菩提心就是發起成佛的誓願和決心,菩提心可以由于不同因緣而發起,但是,怎樣才算發起菩提心呢?這就有層次上的分別,這分別就是前面提到的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其實,世俗菩提心的真正發起也並非易事。一般說來,皈依叁寶,在佛前發四弘誓願,就算是發菩提心了,就在人的心田中播下了成佛的種子。這屬于“願菩提心”。願菩提心有總願和別願。四弘誓願是總願,在總願前提下再發別願。別願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大的如釋迦牟尼佛的穢土成佛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地藏菩薩的幽冥濟度願等,小的可以是很具體的事業願。
有了願就看行動了,所以就有“行菩提心”,所謂行菩提心就是將誓願付諸行動。以菩提誓願作爲座右銘和行爲的准則,在日常生活中曆練身心,以可行的種種方式,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利益衆生和社會大衆,小心護持菩提心,鞏固和增廣菩提心,使菩提誓願的力量日益強大,成爲生活的主要目標,不因生活上的順境或逆境而退失,成爲堅固的金剛不壞種。這樣才算發起了菩提心。
這是世俗菩提心的發起,還有更上一層的勝義菩提心的生起問題。勝義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但發起也更爲不易,因爲它不只是誓願,不只是誓願的鞏固而已,而是必須以般若智慧爲引導,以殊勝的空觀來進行。勝義菩提心是一切衆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心、實相心,即是般若諸經中所說的空性。發勝義菩提心實際就是觀般若空性。《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提到如何發勝義菩提心的問題: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應當隨順菩提之相而發菩提心。菩提之相就是一相,就是無相。菩提心超出叁界有爲的世俗之法,斷絕語言思維和邏輯推理,以空觀冥絕諸相,發而無發,這樣才是發菩提心。文殊師利,所以菩薩應當滅諸發心的表相而發菩提心,無發心表相的發心是發菩提心。法性如如不動,法相冥合實際,無分別而不攀緣身心,如此空觀名爲發菩提心;同時,又不執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的法相,如此空觀名爲發菩提心。觀此菩提之心如鏡中之像、熱時陽焰,又如影、如響、如水中之月。菩薩應當這樣發菩提心。
如此空觀菩提之心,一旦因緣具足,就可以一念相應而證入空性,而一旦證入空性,真實體驗菩提心的空的性質,才“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這樣才是菩提心的真正發起,才能做到“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菩提之願才會永遠不退,成爲堅固不壞的金剛種子。
“無門”見本心
大乘發菩提心以大悲爲根本,誓救衆生于生死苦海,在利他行中成就佛道。
但是,在發了菩提心後該怎樣行持就有很多的路子了。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後,在中國這樣文化深厚的國度中,經過幾百年的思想激蕩和實踐,形成了諸如天臺宗、叁論宗、華嚴宗、禅宗、法相宗、淨土宗等諸多宗門思想和實踐法門。這些宗派從不同角度對佛經中提倡的生命升進方法進行了總結和分別實踐,具有寶貴的思想價值和實踐可行性。其中,禅宗在中國社會展示了別具一格的生命升進實踐,在續佛慧命、以心傳心的別傳教法中成爲至今仍然撥動人心的實踐法門。
禅宗認爲,“不見本心,學法無益”,“自未能度,焉能度人”。只有發菩提心明心見性,才能樹立起大乘佛法的正確知見,具有發起真正平等的大悲心,才能擔當起入世度衆的重任。基于這樣的理念,修禅之人在熏修了相應正確的佛法知識,發起世俗菩提心確立信心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參禅以悟明本心。禅宗認爲,“一大藏教不出本心”,所以,明見本心是修學佛法的最佳途徑,也是大乘佛教所必須走的路子。如能悟明本心並保任不退,才能真實發起菩提心,一切智慧都將漸漸從自心中自然流出。
一、禅宗本心說
據禅宗典籍記載,一次在靈山法會上,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于佛陀,祈請佛陀爲大衆說法。佛陀登座,微笑著拈花示意大衆。衆人不會佛意,都茫然無措,唯獨大迦葉破顔微笑,心領神會。于是佛陀說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並要求迦葉勤心護持,流布世間,不要使它斷絕。如此以心傳心,西天二十八祖,傳至中土又曆六祖,一花開五葉,蔚然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景觀。
禅宗所走的路子顯然與其他宗門不同,其中極爲重要的一點就是頓悟的實踐方法。這是因爲禅宗要旨是悟明心性,見自本心。那麼禅宗要見的本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呢?如果我們在知見上清楚了本心的涵義,也就清楚了爲什麼禅宗會走出一條與他宗不同的頓悟之路了。
所謂本…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