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0

  ..續本文上一頁心就是本來就有的“心”,就是本性,不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意識覺知心,因爲意識覺知心是因緣法,有生有滅;由于此心是萬法的根本,一切宇宙萬法都從此心出生,亦歸于此心,故曰本心。本心一說是禅宗用語,有時又被稱爲本身、本來面目、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有時又詩化地稱之爲“本地風光”。

  禅宗的中土初祖達摩大師以《楞伽經》付囑二祖慧可。唐代道宣律師在《續高僧傳》中記載:“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見雖然是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但仍然還是可以用經典傳世印證的。《楞伽經》的主旨講述如來藏心,達摩大師要慧可用此經傳世印證,由此可見,其付法的以心傳心應該就是如來藏心了。

  如來藏的涵義是指一切衆生煩惱身中,都隱伏著本來清淨(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雖然如來法身爲煩惱覆藏,卻不爲煩惱所染汙,具足本來清淨、永遠不變的本性。如來藏之“藏”有叁種涵義:1、所攝藏,一切衆生皆攝于如來智內;

  2、隱覆藏,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都不改變,然而衆生爲煩惱所覆,故不得見;3、能攝藏,如來的功德皆攝于凡夫心中。因此,如來藏是站在衆生位上說的,如果是果德圓滿的佛陀,那就不再是如來藏而是如來,一切功德智慧悉皆顯現故。《楞伽經》卷2(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解釋:

  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大慧,(如來藏)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

  此如來藏可以稱爲實際、法性、法身、涅槃,有空、無相、無願(念)、不生不滅、無自性、本來寂靜等特性。因此,如來藏也就是真如心、實相心,就是涅槃(妙)心、大乘正法眼藏。

  當年禅宗五祖弘忍爲慧能講解《金剛經》,說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于言下大悟本心,遂感慨連說五個“何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心之自性具有本來清淨的涅槃性、本不生滅的中道性、本自具足的圓滿性、本不動搖的無念性和能生萬法的有爲無漏性。其後,馬祖道一的弟子大珠慧海禅師撰《頓悟入道要門論》,對本心的自性特征又做了形象化描繪:“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

  由慧能大師證悟後的體驗、慧海禅師對本心的描繪可以看出,本心就是如來藏,就是具有清淨性的真心、實相心。

  因此,所謂證悟本心,見本地風光,就是證如來法身,見真如之性。

  但是不僅僅如此,有一些佛教經典和禅宗大德的證道記錄值得注意。如《大乘密嚴經》說:“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阿賴耶識亦複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大意是說,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衆生的阿賴耶識體性具有如來性、真如性,本來清淨,但是阿賴耶識(意譯藏識)含藏了世間的染汙和清淨種子,就像金子與用金子製作的指環一樣,體性沒有區別,但作用和形象卻不同。

  這樣看來,禅宗證道就是證如來藏。永嘉玄覺大師《證道歌》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就是證阿賴耶識,因爲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緣故。

  對此說的最明確的,是宋代禅宗思想集大成者永明延壽禅師,他在《宗鏡錄》中直截了當地就說:“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爲了進一步解疑釋惑,他又分析了阿賴耶識的有爲性與無爲性:

  第八識(阿賴耶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爲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爲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經》雲: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經雲:隱爲如來藏,顯爲法身。(《宗鏡錄》卷3)延壽大師的意思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心,就是真如,但是由于阿賴耶識起于無明而不覺的緣故,與妄想和合,因和合的緣故而含藏了染淨種子,所以稱爲藏識;但是,阿賴耶識的體性卻是恒常不變,本來清淨的,所以又叫真如。

  稱祂是真心、真如,是從本體本性上說的,稱祂是阿賴耶識或藏識,是從表相上說的,是一心的二個方面。當然,延壽大師這樣說,已經將禅宗和唯識理論在佛經如來藏思想基礎上進行了有效的溝通。

  證如來藏或者說證阿賴耶識,主要是從證阿賴耶識的自體的本來清淨覺悟、如如不動、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一面說,所以,證悟常常被說成是證真心、證真如、證實相、證如來法身、證涅槃、證無所得、證中道、證空、證第一義谛,等等。而一般不說是證阿賴耶識,因爲稱阿賴耶識者,主要是表達此識的世間染汙的一面。如果是證阿賴耶,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二、“無門”見本心

  1、無門爲法門

  《華嚴經》卷39 偈曰:

  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叁界無倫匹,超出世間言語道,本性非有亦非無;

  雖無所依無不依,如是無來亦無去。

  本心(法身)的體性是無相、無念、無覺、無觀,本來清淨,不與外界雜染境界相應,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乘寶雲經》卷4 在解釋心的如如性時說:

  夫如如者,謂是內所證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顯示。所以者何?是法一切言語道斷,文字章句所不能诠,過音聲界,離諸口業,絕諸戲論;不增不減,不出不入,不合不散,非可籌度、不可思量;過算數境,非心行處,無礙無想,過想境界。

  所謂言語道斷,就是指言語概念道路斷絕、言語思維所不能及;心行處滅,意謂一切生滅變遷的心理活動都停息。總的意思是說,因爲本心的真如性是超出世間的無爲法性,本來寂靜沒有分別,沒有思維分別的緣故,一切言說概念不能表達。

  七識妄心所對的境界是可以待緣思量的,而本心真如之性離于有爲之相,不可思、不可量,非待緣的境界,所以不能爲我們的妄心所能觸及、所能相對。但是,本心的如如性是內證之法,即無分別的般若境界,因此,又是可以通過無分別慧證悟的。

  可見,本心不是通過語言概念,邏輯推理,思維籌量就能得到的,而必須通過一種特別的方法證悟和知見,這種方法必須離概念分別,用無分別的智慧契證。

  此可謂契證真如、悟無所得的法要。這種方法就是佛經中說的“無門之門”。禅宗的證悟就是以“無門之門”入“不二法門”。

  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既是無門,那麼又該如何契證本心?此無門之法門又是何門?《大寶積經》卷4 對“無門之門”有一解釋:

  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

  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故。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

  意思是說用佛法的智慧禅觀諸法(包括心、心所有法)本性無住,沒有滯礙,沒有有爲的形象,諸法的自性清淨不可用語言表達,有如虛空一般。自性的特性是,無作(祂不是被創作出來)、無起(沒有産生)、無相(沒有有形的形象),但是這個無形無性的本性自性卻能演化萬法、容含萬法。這就是無門之門。無門之門實際上是指“無”之門,就是禅觀諸法自性的“無”或“空”。“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但是,一切諸法依于虛空而有生滅。生滅的諸法自性皆平等無二。“此門清淨,如虛空故”,不同于形相之門。形相門者,不是真正入法性真如的門,因爲不能與諸法真如之性相契合故。“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大寶積經》卷4)但是,所謂“入”者,也是用有局限的語言勉強的說法,因爲以虛空之門入虛空之性本來就是“言語道斷”的事情。“無入之入,名爲法入。”(《大方等大集經》卷13)爲了進一步理解這個無門之門,這裏再舉出《維摩诘所說經》中對此的論說。

  無門之門在這部經中被稱爲“不二法門”。這部經其中的一品就叫“入不二法門”。

  在這品中,有32 位菩薩每個人都說了自己入“不二法門”的方法。最後文殊菩薩總結道:就我看來,對于一切法,其性狀是“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的,如果能這樣確定地認可並安忍之,就是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接著又問維摩诘菩薩什麼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菩薩默然無言。于是,文殊菩薩絕口贊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這種沒有文字語言的空觀方法靠的是什麼去契證真如呢?智慧,也就是經論中一再提到的“一念相應慧”。這可以說證悟的關鍵所在,沒有智慧的空觀是爲邪觀,絕不可能契此本心真如。《方廣大莊嚴經》卷9 記載:菩薩于後夜明星出時,佛所應知、應得、應悟、應見、應證者,以一念相應慧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無上正覺,具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馬鳴菩薩著《大乘起信論》也說:“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于色究竟(天)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這裏指的是福德智慧都已圓滿的最後身菩薩,在禅定中以一念相應慧證無上菩提,頓拔無明根的情況。對于沒有到最後身的菩薩和凡夫之人要悟明心性是否也用一念相應慧頓悟呢?對此永明延壽…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