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11

  ..续本文上一页大师有明确的说法:“盖出世之要津,一念相应慧。”(《宗镜录》卷98)《宏智禅师广录》卷5 则讲的更为明了:

  兄弟直须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俱亡。明历历,圜陀陀,露裸裸,赤洒洒。便是无问而自说。若体到如斯田地,真听法者,正恁么时,说听同时,能所俱绝。曾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证。然后触目绝对待,万法无不在。

  这是宏智禅师告诉修禅者用心的方法。在观想、参禅的功夫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因缘和福德具足时,一念慧相应,前后际断、物我俱亡,就能顿见本心了。

  2、禅宗之禅

  要证悟本心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要归依三宝,发四弘誓愿。但除了这些佛教必须的归依仪式外,禅宗的归依有着与本心本性相一致的归依内容。依照六祖《坛经》的解释,所谓归依就是归依无相的自性三宝。

  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言归依佛、法、僧三宝就是归依觉、正、净,并最终导归真如自性,因真如自性具足这三种功德,真如自性就是三宝。接着发四弘誓愿:

  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萨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禅宗四弘誓愿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句上略加修改后一直沿用至今。这个誓愿被称为菩萨“通愿”,但六祖在解释时同样与自性相联系。“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以般若自度心中众生;烦恼无边誓愿断,是以般若观烦恼虚妄,以本觉智慧除虚妄之相;法门无边誓愿学,是学心中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者,是自悟而成就佛道。

  其实,六祖的自归依和四弘誓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了,其内容强调的是证悟本心(自性)的正确知见,而且一再提到无相的问题,因为本心自性是无相的,只有一开始就让禅宗学人树立本心无相的正确知见,才不至于走到岔路上去。

  因此可以说,对于证悟一事来说,对于证悟的对象——自性性状和特点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禅宗的修禅理路从一开始就是要不拘形式,大胆破除外相,启无门之门,以求单刀直入,直探本心。

  其次要有禅的功夫。禅宗之禅非禅定,但又离不开禅定。禅定之“定”是“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的意译,异名又称“止”(奢摩他的意译)。泛指一切由调摄而臻至的寂定心境。“心一境性名之为定。”(《俱舍论颂疏》)即摄心令意念持续恒久地专注于一境缘而不散乱。禅是禅那(梵语Dhyãna 音译)的简称,意译作静虑,即“寂静而又审虑,或在寂静心中审虑,由审虑归于寂静。”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寂定心中详密思虑的定慧均等状态。禅又相当于“观”,(毗钵舍那的意译)《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15 说:“如实观察诸法自性,是毗钵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 因此观是一种智慧,所谓观智。禅定与止观为同一语,常常交互使用。

  禅宗虽然主张打破常规有相的修为,要求直探无相的本心。但是禅定的功夫还是要的,没有禅定功夫不可能悟明本心,因为没有定,散乱而不专注的心就不可能与本心一念相应;同样地,如果没有禅观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也不能与本心“一念慧相应”了。佛陀当年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之中夜睹明星而证悟的,初祖达摩的禅定功夫极深,能于禅坐中入定几年而不起座,而禅宗祖师们之所以被称为禅师,也是修禅功夫极高的缘故。

  但是,禅定不是禅宗之禅。禅宗反对枯坐修禅,认为远离人众的枯坐并不能顿悟明心。在此我们且看一则“磨砖作镜”的禅宗公案。

  唐开元年间,马道一禅师在南岳衡山住传法院,终日坐禅。六祖的大弟子怀让知道他是一个堪能受禅宗之法的利根人,于是一次前往问道一:“大德坐禅图的是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大师于是取一砖头在道一的庵前石头上磨。

  道一问:“和尚磨砖作什么?”怀让说:“磨作镜。”道一奇怪地问道:“磨砖怎么能成镜呢?”怀让反问道:“既然磨砖不能成镜,坐禅难道就能成佛吗?”怀让大师又进一步说:“你是学坐禅呢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但禅不是坐卧;如果学坐佛,但佛没有定相。因此,于无住之法不应该取相舍相。你如果是坐佛就是杀佛。如果执着于禅的坐相,就不能通达禅的至理。”道一闻言,如饮醍醐,慌忙恭敬礼拜,虔诚问道:“如何用心才能合于无相三昧?道(本心)非色相,怎样才能悟见呢?”怀让大师说:“学习心地法,眼能见道。无相三昧也是这样。”

  禅宗之禅非坐禅,如果执着于坐的定相,以禅的定境为见道明心,就不是禅宗之禅。禅宗之禅以无相为特征,因而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无非是定。所以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提倡“搬柴运米无非是道”、“穿衣吃饭无非是道”,就是要禅者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禅。《维摩诘经》: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意思是说要在一切烦恼境界中,在日常生活的烦恼琐事中寻找悟道的机会。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如果离开了世间烦恼求证菩提,“恰如求兔角”,绝无可能。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禅定,而是否定禅定之相。对于禅者来说,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因为虽然禅无定相,但是却要求一切时中恒不离禅、恒不离定;一切事中恒不离禅、恒不离定。所以禅宗之禅不离禅定,而非禅定(相),追求的不是禅定的境界而是禅定的功夫和力量,并运用禅定功夫力量在日常生活的当下修真悟道,契证本心。

  禅宗之禅发展到后来演化为“参禅”:参话头或参公案。所谓“参”就是参究。参话头就是用一句能引起人深切疑团的话令修禅者参究。如“参禅的是谁”、“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等;而参公案则是以历史上祖师开悟时令人百思不解的作为和故事以启发修禅者的疑情,使其专注一心不断地追究。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曾专门将禅宗史上流传下来的公案共49 则结集成篇,供后人参禅时使用。

  禅宗的参究的方法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直探本心。但仍然不离禅定,不离日常工作。“参”之一字就已经蕴涵了禅和定。二六时中抱着疑团不放,参的食不知味、衣不知寒、夜不成寐,直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此一切时、一切事恒在定中;抱定一个话头或公案死不放弃,心不旁骛,一念相续,于定心中恒审思虑,以期打破疑团,豁然开悟。因此,一切时、一切事恒在禅中。

  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参禅需离“心、意、识”,(心、意、识就是指第八、第七和前六识)即离开心、意、识有相、有境界的方向,不落在缘起的境界法当中,而是朝着本心无分别、无境界的方向参究。但又不是要放弃心、意、识而无念,如果无念就是定境而非参禅,因为参禅本身保持疑团就是念,若无此念又怎能叫参禅。而且,如果真的做到灭心、意、识,即把前七识都灭了,并且灭了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和异熟性,那就入了小乘的无余涅槃了,同样也不是大乘的禅。

  而禅宗的参禅就是要用离开言语、文字的定心定力去参究本心。

  禅宗无门关,虽是无门但有方法,虽有方法乃是无门之门、无相之门。只要能参透49 则公案的任何一个,则一一皆通,就能确定无疑地悟明心性,透脱心源,见到生命的实相。从此生命的升进实现质的飞跃——由凡转圣。

  大悲入世间

  大乘佛法主张在个体生命的发展进程中,将自我的生命理想追求融入到社会大众的共同觉悟和解脱中来,在普渡众生的现实利世中达成生命的进化。“大悲入世”是大乘佛教的立世原则,大慈大悲是其根本特质。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并成为所有向上一路追求生命进化者的理想人格形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慈悲入世

  慈悲乃是佛教专有词,是佛教基本人文精神的指代。只要一说“慈悲为怀”,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此,慈悲乃是一切有情生命进化的根本方法,没有慈悲心、离开了慈悲行的一切所为都不是佛道,不是大乘的菩萨行为。大乘菩萨道,实际就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

  《涅槃经》卷14 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为根本。”就是说,一切圣人所有功德善法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慈悲。所以《大智度论》卷27 总结道:“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悲是菩萨行的根本条件和要求,是成就佛道的根本实践之因。如果菩萨见众…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