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忧苦而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将无法成就菩提大道。
慈者(梵语maitrya),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的意思;悲者(梵语karuna)即是悲悯众生,感同身受众生的苦恼,并誓愿拔除其苦。如《大智度论》卷27 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和“悲”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诸佛菩萨对众生的关怀,二者一般合称,但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而且在意义上常常可以相互替代。
慈悲二字皆以“心”为基本着力点,无心则无慈悲。站在度众生的立场上,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因为没有慈悲心决不可能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慈悲心,因为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决定饱含慈悲。这二者相互含摄,不可相离。因此,对于一切想行大乘菩萨道者来说,第一要务就是修慈悲心。慈悲心的修持贯穿于生命升进的整个过程。当然,在慈悲心的具体修持内容上,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所差别。
在发菩提心时应该重点修慈悲心,包括作观和日常行持。
解脱生命痛苦,获得永恒安乐是佛教教义的根本追求目标。对于大乘佛教来说,个人解脱只是目标之一,而度脱一切苦难众生,与苦难众生一起解脱,甚至在众生都获得解脱并觉悟成佛后才最终成佛才是圆满目的。只有这样发心才算的上是大乘菩萨的慈悲。
菩萨要升起这样广大而无与伦比的慈悲心,方法之一就是观众生“苦”,尤其是三恶道众生的痛苦。《华严经·离世间品》中: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
对一般人来说,这样观察众生的痛苦可能还是难以升起悲心,因为心底深处对众生的隔膜与生疏与生俱来。但是,如果一旦认识道众生与自己实际上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情况就显然不同了。一般人对父母亲眷都有眷恋爱戴之心,尤其中国人对父母长辈有“孝”的传统,对子女晚辈有慈育之心。这些情感与慈悲心有密切联系。如果能将对血缘的亲情与一切众生相联系,将“爱”之网无限扩大,那么离佛法慈悲就不远了。众多佛经一再确凿无疑地申明:无始以来,无量众生在生命轮转中曾经互为父母亲眷,都曾相亲相爱。一切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或子女,都曾有恩于己、有爱于己。如果能将这一精神理念领纳于心,作为一种事实来对待,那么,眼见父母子女亲眷(即一切众生)轮转六道,遭受种种痛苦,慈爱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慈悲行。有了慈悲心就有了行菩萨道的基础,但是,仅有慈悲之心而不能于实际中付诸行动,不能算是真正行菩萨道。因此,慈悲的菩萨道就是积极入世,就是要在一切行为当中以众生为念,忘我、无我地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深入世间与众生同甘共苦,拔济众生苦难。具体内容我们将在“行六度万行”中详述。
二、悲智双运
慈悲是佛教的标志,但慈悲必须与智慧同行,才能完美。否则就是有缺陷的慈悲,甚至不能真正称之为慈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波斯匿王王后末利夫人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八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涂身和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床座、不非时食)。一天,国王从外回宫,腹中正饥,而厨监尚未准备好餐饮,一时愤恨,下令斩杀。末利夫人闻知,心生慈悲,知道国王乃一时瞋恨,并非真心要杀厨监。于是即刻办好一桌美味佳肴,上好美酒,沐浴更衣,并用高贵名香涂身,邀请国王共享酒宴。波斯匿王一见王后,倾心依恋,瞋心顿歇,与夫人饮酒食肉,共观歌舞,相娱甚欢。末利夫人知道国王已经没有怒意,于是派人假传圣旨,命令大臣不要杀厨监。第二天,波斯匿王为斩厨监一事深深后悔,忧愁不乐。末利夫人告以实情。国王欢喜不迭,忧恨即除。在国王瞋恨当头时,末利夫人没有直接劝谏国王,而是随顺国王的脾性,以不惜破戒的善巧智慧,挽救了厨监的生命,同时又使国王免于造罪,免于悔责。
表面上看,末利夫人“五戒”中犯了二戒,八戒中犯了六戒。但是佛陀却说,这样的犯戒不但没有罪,而且将获的大功德,因为末利夫人没有为自己起心着想,而是纯粹利益他人的缘故。佛说善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末利夫人所犯五戒、八戒是世间有漏之善,而她却做到了慈悲利益众生的菩萨无漏善。
所以,在佛法中慈悲与智慧相提并论,认为是菩萨道中慈悲与智慧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一方面要慈悲为怀,发愿起行救度、利乐一切众生,一方面要不离般若,不着一切相,以般若之智导引慈悲。
从智慧深浅和境界高低的角度,《大智度论》和《大般涅槃经》等将慈悲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众生缘慈悲。指因于众生而起慈悲。人们通过佛法熏习,认识到一切众生无量世以来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都曾对自己有恩,现在众生在遭受各种烦恼和痛苦,心中升起深切慈悲,试图拔苦与乐。这是一种伟大而广博的爱心,是崇高而值得敬仰的。但是,这种慈悲是不平等的,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我与众生皆有佛性,平等无二的缘故。自我烦恼未除,我执未断,内见有我相,外见有人相、众生相,众生与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冤亲之别,未能做到冤亲平等,众生平等,因此不是无限的慈悲。而且由于“我执”而常起情执,乃是世间有杂染的慈悲。属于凡夫慈悲,缺乏“无我”中道智慧,但却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称为小悲。
二是法缘慈悲。声闻、缘觉之人观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证身心空,悟无我理而断“我执”,但见众生因烦恼缠身未能证悟而起慈悲。大乘菩萨观身心无非“五蕴”假合,而“五蕴”又可细分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十二处”(六根加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外境)、“十八界”(六根、六境及六根对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假合,从中找不到任何有真实自性的“我”的存在。菩萨证已,但见众生执此为实而起广大慈悲,发起誓愿,说缘生之法苦、空、无常、无我,开导众生,令众生也能同证此理。但是无论二乘人或是菩萨,虽然能真实了知“人无我”,知“五蕴”非我,也能知诸法因缘所生,非究竟实在的东西,但是未能进一步证达,未破“法执”。《瑜伽师地论》卷44 解释道:“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
法缘慈悲虽然仍有缺憾,但是相对于众生缘慈悲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慈悲心中已“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涅槃经》)慈悲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所以被称为中悲。
三是无缘慈悲。《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8 说:“云何无缘慈?得无生忍,无有二相,名无缘慈。慈氏当知,此即菩萨摩诃萨,住真法界大慈心也。”大意是说,菩萨以般若智慧,证得大乘无生法忍,了知真心无生之法本来没有有无二相,具中道性;知道众生与诸佛心性平等,无二无别,但见众生不知不证诸法实相,于真如法蒙然无知,向外驰求,于世间生灭法心生执着,造作无边罪业,沉沦生死苦海而不能自拔。菩萨因此而起大悲。所谓无缘,就是指菩萨证真心本来无缘,非生灭法,于此无生之法安忍不动,既不着有,也不着无。不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也无法相。“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瑜伽师地论》卷44)既不滞碍于凡夫的有为,也不滞碍于二乘的无为;离诸妄想分别,于无分别心中而起平等绝待的慈悲。
无缘慈悲,以般若智慧为所依和指导,故悲智平等、悲智双运。慈悲之中有不着有、不沉空的智慧:知道众生无众生相,知道诸法法性本空,终日慈悲度生,而不见有能度之我、所度之生,于济度世间当中不见有苦可拔,有乐可与,所谓三轮体空。同时又于无缘空中饱含大悲,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性,等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起慈悲,誓愿救拔,故称“同体大悲”。入世济众平等无私,慈悲无限广大周遍,尽未来际爱护众生,拔苦与乐永无疲厌。如此于空不着,于有不滞,游刃于有无之间,悲智不二。这种安住于一真法界时升起的慈悲心,唯大乘诸佛菩萨所有,非二乘人有,所以又称大慈大悲。
三、悲世典范
大悲入世是佛教崇高的精神品格,慈悲济众生是菩萨永恒的行为准则。看佛教三藏十二部经,虽然对于慈悲的理论论述不可谓少,但经中讲述最多的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实践及其智慧。诸佛菩萨的一切行为,(有的甚至于难以为常人所理解)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慈悲情怀。释迦牟尼佛选择充满污垢的娑婆世界修道成佛,于“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演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教化业重刚强众生,可谓慈悲之极;阿弥陀佛在菩萨地中累劫勤苦修行,勇发四十八愿,以至简至易的念佛法门平等接济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之徒,只要一心归依,无不遂愿往生极乐世界,亦可谓慈悲之极。
对于中土人士来说,极为亲切的菩萨道友当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菩萨号大悲和大慈大悲,是慈悲的象征和代表。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是所有追求生命升进者的典范。
在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东亚范围内,无论信…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