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与否,观世音的名号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在历史上,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行深入社会,从而在民间形成特有的观音信仰,以致于唐代时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景象。
有关观世音的传说数不胜数,并由此而集成小说、诗歌,加上信仰所带来的雕刻绘画、戏曲杂剧和说唱艺术等,所有这些汇聚成蔚然壮观的观音文化。
观世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
汉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别称圆通大士。观世音名号本身就象征着慈悲济世。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观世音名号的由来做了详细的解说:
如果有无量众生正在遭受各种烦恼痛苦,或者遭大火所烧、或者为大水所漂、或者为罗剎所逐、或者为鬼神所扰、或者为恶人所害、或者为恶兽所绕、或者为病魔所缠,或者身陷囹圄、或者刀兵加害、或者怨贼寻衅,等等。无量苦难逼迫缠身,但是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即刻观其音声,化身无数,循声解救,无不解脱。由于观世间音声救苦救难的缘故,所以名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能如此循声救苦,无量世界的无量众生哪怕同时称名求救,观世音菩萨都能毫无困难地应时救拔,众生也都能同时获得解脱。据《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自述,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来自于久远劫以前在观世音如来面前发菩提愿后,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累劫修习耳根法门,悟证圆通,从而获得二种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能观世间音声自在如意,救众生苦难无不遂意。
《心经》中观自在是菩萨的另一中文译名。此名含有“观照纵任”的意思,即观照万法任运自在。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太虚全书·杂藏》)这一名号实是着重于菩萨的般若智慧,有智慧又有慈悲,就能悲智双运,就有能力平等济度而没有遗漏。《法华经》、《楞严经》、《悲华经》、《华严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许多佛经都对观世音菩萨慈悲度众有多方面的描述。归结起来就是,众生因其善根不同,观世音菩萨就以相应的身形而为说法度脱。如果众生合当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以致于六道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都能示现与其一致的身形而现身说法,并以种种的巧, 妙方法救度之。菩萨的度众任运自在,实在不可思议。
由此特别一提的是,观世音菩萨虽然是勇猛大丈夫相,但是为解救众生尤其是女性的深重苦难,常常示现女身形象,以致于在中国民间社会,极多人士都误以为观世音就是一位女性菩萨。
观世音菩萨依凭广大无碍智慧与慈悲愿力,对一切众生平等救护。但是在平等救护前提下,菩萨因于某一类众生的特殊境遇而施与特别的救助。《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列举了菩萨对妇女的特殊关照。不仅有“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的一般性表述,更直截了当地为担当繁衍子孙责任的妇女施以方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一方便法门特别契合古时中土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土文化根基之一是家族制,而家族的繁衍和兴旺有赖于妇女的生育能力。本来在男权主义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在种种非理性的伦理束缚下,又要被迫承担起延续家族的使命,苦难与重负常常使妇女处于极其压抑的精神状态。在这种家族制的文化氛围中,能使妇女改变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就只有出色完成生男育女的责任这一途了。由于观世音菩萨这一方便救助法门迎合了妇女的需要,在中国就被特别地显示出来。在民间社会逐渐形成并流传观世音送子的传说,以后定形为有特别功能的“送子观音”。封建时代男女受授不亲,若送子观音塑造成男性形象则有违道德人伦,为避嫌疑也就被方便地塑造成女性形象。
佛经中有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度众一说,显示出观音温柔母爱的柔善一面。随着观音信仰的流行,中国本有的“孝”的观念渐渐渗入,观音的形象也逐渐女性化。从古至今的观音感应录记载的观音形象基本上是女性,以观音为主人公的传说如“妙善得道成观音”也被赋予了女性形象。因此,用于礼拜供养的雕塑绘画,如送子观音、鱼篮观音、马朗妇观音、水月观音和南海观音也大都塑造为女性形象。
观世音菩萨示现女身度众以及给予女众的特别关注,其实都是一种慈悲方便和智慧。“先以欲钩牵,后令得佛道”,试图在解决妇女此一人间特殊苦难群体的现实问题时,能启发其觉性,唤起她们勇于解脱苦难、提升生命层次的诉求。因此,在中国社会,女性观音的定位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观音菩萨济世的慈悲,确实也为无数妇女树立起大慈大悲的永恒典范。
行六度万行
“菩萨但从大悲生,未能自度先度人”。大乘菩萨行者源于深切悲心而发菩提之愿,从菩提愿中涌出真诚勇健的入世悲怀,并由此而实践于现实生活当中,以众生为念,忘我、无我地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深入世间与众生同甘共苦,拔济众生苦难。这就是慈悲的入世正行。《大宝积经》卷41 说:“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者,即于如是六波罗蜜多精勤修学,是则名为行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六度的实践,而六度基本囊括了菩萨道的修学内容。
一、六度兼行
六度,梵语sad-paramita,梵汉合译为六波罗蜜多,简称六波罗蜜。“波罗蜜”的汉语意思是“到彼岸”或“度”。又有绝对、完全、完成的意思。大乘学佛之人,通过修习这六种法门,由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大海,到达涅槃常乐的彼岸。六波罗蜜犹如六种度海的大舟,所以称六度。六度具体为: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等。
1、布施度(dana-paramita)
檀那波罗蜜,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行菩萨道者慈悲为本,慈悲即是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当以布施为先,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
从布施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施与所需要的众生。财又分内财外财,外财即是田园、屋宇、饮食、衣服、金钱等身外之物;内财就是指自己的身体。菩萨为度众生,不惜一切的内外财,内外兼施,称一切施。《大宝积经》卷41 在解释菩萨依檀波罗蜜行菩萨行时说:
菩萨为度脱众生而行檀波罗蜜时,如果有出家沙门和一切世间人等来求施者,都应毫无保留地平等给予。需饮食给饮食,需衣服给衣服,需医药给医药,以致需手足耳鼻、头目肉血等无不给予。一言以概之,菩萨做大施主,见来求者,一切世间所需之物无不欢喜施与。
二是法施,就是将自己的世间学问技能传授与人,主要是以佛法化导大众,使人能够从善如流。《法华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金刚经》亦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这是因为法施与财施比较有几种殊胜:1、财施唯利现前,而法施利益长远;2、财施益人身命,法施增长慧命;3、财施唯伏贪爱,法施能断无明;4、财施不出轮回,法施可了生死;5、财施受用有尽,法施受用无穷;6、财施施小所益亦小,法施施小所益广大。
三是无畏施,指众生在遭遇危难时,能尽己之力予以精神慰藉,并护持使其远离恐怖。如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此娑婆世界号之为“施无畏者”。
对于施主来说,可以用于布施的东西是极其广泛的,甚至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柔软的话语也是布施。因此,布施几乎人人能行,但难的是以清静心布施。
《大宝积经》卷41 列出菩萨十种清净施法:
一是用正当所得财物行布施,二是不逼迫众生接受而行布施,三是不以恐怖的方式行布施,四是不弃舍他人的邀请而行布施,五是不管受施者的脸色好看难看行布施,六是于众生无分别平等行布施,七是对所施之财不吝惜、所施对象无贪爱而行布施,八是不以瞋恚心行布施,九是心无所求而行布施,十是视众生为福田,以恭敬心行布施。
《金刚经》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受施的众生相,也无所施之物相。因为此三者站在中道的立场都是缘起性空,无实在性。布施时能够真实体会与验证这三者的体性,就能达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最高境界。《大智度论》卷4 说:一切内财外财法财,若有所求,心无所惜,毫不犹豫欢喜奉与,则能圆满檀波罗蜜。如此布施才能称之为波罗蜜。
布施是众善所归,懂得布施才是有福之人;布施是慈悲的化身,懂得布施才能获得好缘。依佛经言,布施的功德广大无边,概括说来有四方面:
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也不分别怨者亲人、时与非时而行布施,那么就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行于布施,所以能够制服自我悭吝之习,是名离对;欲施、施时、施后欢喜,不生悔心,所以未来之世将能获得人天之乐,以至无上涅槃之乐,是名自利;能令受施者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是名利他。(《优婆塞戒经》)布施的果报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别。例如: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