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车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优婆塞戒经》)而布施功德的大小端看心量的大小。“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如果布施时心存杂染,希望受施者回报,则果报有限,而虽然布施之物微小,但能欢喜布施无所索求,且至心回向愿一切众生皆能受益,则果报不可限量。
甚至“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布施时如果能达到三轮体空,果报不可思议,于无上菩提决定成就。
2、持戒度(sila-paramita)
尸罗波罗蜜,汉译持戒度。指坚守佛制定的戒规仪度,清静无犯。“尸罗”是止息恶法实行善法的意思。佛戒之中有大乘小乘、出家在家、男众女众之别。
小乘出家戒有沙弥(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在家众持五戒、十善业戒。大乘菩萨依照《梵网经》、《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戒经》等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的条文,不分出家在家一并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是菩萨戒的全部内容,而是主要戒律的提炼。菩萨戒的内容广泛而深刻,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一些经典将其概括为“三聚净戒”:
一者律仪戒,二者摄善法戒,三者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者,谓七众所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随其所应,是名律仪戒。摄善法戒者,谓菩萨所受律仪戒,上修大菩提,身口意业,是名略说一切摄善法戒……于诸善法心不放逸,念慧护持身口净戒,守摄根门,饭食知量,初夜后夜未曾睡眠,亲近善人,依善知识,自省己过,知已不犯。随其所犯于佛菩萨及同行所如法悔除,如是等护持修习,长养善法戒,是名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者,略说有十一种:一者众生作饶益事,悉与为伴;二者众生已起、未起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三者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能;四者知恩报恩;五者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六者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施随其所须;七者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八者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已,去来随物,如是等事安众生者皆悉随顺,若非安者皆悉远离;九者有实德者称扬欢悦;十者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改悔;十一者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菩萨地持经》卷4)三聚净戒是菩萨戒的总纲,其内容包罗一切,不能以多少条文作死板的罗列,否则就是有限,与菩萨行的无尽悲智大相径庭。三类戒中“饶益有情”戒是重心,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都围绕它而展开。另外,大乘菩萨戒也不离小乘出家在家戒,摄律仪戒内容包括了这些戒律,实际上是菩萨戒的基础。总之,菩萨戒的原则在于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量利益一切众生,使之亦趋向佛道,增长不退。
佛法戒定慧三学,戒学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生慧,有了智慧才能免于沉沦生死苦海。因此“戒是无上菩提本”,不持戒却想获得解脱,决无可能。
《大智度论》云:“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因此,欲证无上菩提道,欲满尸罗波罗蜜,就应该义无反顾、不惜身命地护持净戒。
明代藕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中说明持戒的功德:“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 世间万物依于大地而能生存和发展,同理,一切世出世间功德依于净戒才能产生。如果人能持戒,所获功德如大地万物一样广大无边;如果人能持戒,戒如坚固城墙,能抵御魔军侵袭。以不杀生戒为例,若人慈心不杀,得五种福报: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心安隐无病;三者不为刀兵鬼畜所伤;四者得生天上,寿数无量;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人间寿命长久。(《分别善恶所起经》)如果从出世间法角度看,“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印光法师文钞》)清净持戒必定成就解脱道。《涅槃经》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如果学人清静持戒,必定能够眼见佛性,必定能成无上菩提。
3、忍辱度(ksanti-paramita)
羼提,汉译忍辱、安忍,意指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恼害。忍辱为世间、出世间及大乘、小乘等所共同尊崇之法。尤其大乘对此特别重视,系菩萨必修要目。
忍辱的内容和层次很多。依《大智度论》卷6 说,忍有二种:生忍:众生虽加种种恶行于身而心不瞋恚,虽给与种种供养而心亦不喜;法忍:于甚深法中心能安住无所罣碍。
《优婆塞戒经》卷7 则分世间出世间二种忍:“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又说声闻缘觉所行之忍只是世间忍,非波罗蜜。菩萨所行之忍为出世间忍,为波罗蜜。因为菩萨观一切皆空、一切皆从实相中来,一切皆入于实相而行安忍,不存自他或善恶分别而行安忍。
《解深密经》卷4 从忍的对象分析,说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是指能够忍受他人所作的怨害,同时精勤为有情服务,由此安忍之力,在遭受生死苦痛时而不退转菩提心,是众生善根成熟的转因;安受苦忍是指能够忍受生老病死和环境所赋予的众苦,由此安忍之力,于生死流转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之因;谛察法忍又称无生忍,是指谛观不可思议、本来无生的真如理时而能安住其中,不生舍离之心,由此安忍之力而有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前二忍相当于《大智度论》所说的生忍,谛察法忍相当于法忍。
菩萨修行,以四弘誓愿为基点,抱定宗旨实行善事,以度有情为永恒的事业。
所以必须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处,堪忍众生加之与己的一切逆顺之境。遭人瞋骂打害,悯其无知,心安忍之,并且以德报怨,以柔软心调伏使受教化;遇人之种种恭敬慕仰的顺境时心不骄逸。如此才能摄受众生,与众生打成一片。行菩萨道者如果不能忍受众生的恼害,瞋心大作,拒人以千里之外,视苦恼众生为怨贼,众生亦远离之,与菩萨行背道而驰,则非慈悲非菩萨。
不惟如此,菩萨还需安忍自己所处的境况。于此堪忍世界忍受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之苦,忍受贫病交集之苦,忍受命运多舛之苦,令心不颓丧,意不卑鄙;
对富贵得意顺境,安然处之,令心不骄矜,意不沉迷。同时堪忍内心翻腾之烦恼,以佛法正确观念与方法化导,使不现行造诸恶业。
时下许多的流行观念与佛法所说的人生真理追求背道而驰。这些观念浸润人们已久,成为根植心识中的精神力量。当它们与佛法交织时往往于内心中会起冲突。菩萨行者对此要以正确知见,如理思维,正确抉择,于内心中安忍佛法真理。
大乘无生法乃是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根本,它超出世见之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无言之法,无声之法。大乘行者应以正确的方法、纯熟的功夫,谛察审观,证悟解了,忍心安住,如如不动。
《四十二章经》认为:“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所以忍辱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力量,是大勇、大力、大无畏、大担当,决不是懦弱可欺、胆小屈服。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为,大度的容忍,是根据缘生性空的智力,等运同体的悲力。(《太虚大师选集》下)忍辱对行菩萨道者来说,可以对治瞋心。瞋是三毒之一。《法苑珠林》说:
瞋心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闭人们的智慧,如同天上的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烧尽林木。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用忍辱波罗蜜对治瞋心,使之消弭于无形,保全精勤培育的功德树林。
忍辱的利益说之不尽。如《大智度论》卷30 说:
忍辱为一切出家之力,能制伏诸罪恶业,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安忍是守护者,能令施、戒功德不毁;安忍是大铠甲,刀兵之难不加于身;安忍是良善药,能消除诸恶病毒;安忍是善胜事,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安忍是大宝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安忍是大舟船,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忍之为波罗蜜,乃是由于菩萨行忍,并非为了自我解脱,而是为了广度众生。安忍能和谐关系,与一切众生结善法缘,摄诸众生入佛法流。“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瞋,”则能圆满羼提波罗蜜。(《大智度论》卷4)
4、精进度(viraya-paramita)
毗梨耶,汉译精进、精勤,与放逸相反。精进为修道的根本,小乘佛法列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法以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六波罗蜜之一。精是纯粹、专精、专一,进指勤奋、前进、不退。精进就是指专一于某一事勇猛勤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方广十轮经》说:
精进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就其内容来看,精进修积有漏的世间福报,精进于布施、持戒和禅定,但无出世志向和智慧,是世间精进,非波罗蜜。
心常等视一切众生,为除烦恼罪业勤心精进,心无杂秽,也无乱想,不着“十八界”,不恋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不罣碍是否生于三界,修一切行而不着一切行。如此心无所住而修精进,是出世间精进,是波罗蜜。
精进有正邪之分。依邪谬知见勤心精进,夹杂自我私心,专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勤奋;贪恋三界有生灭的福报而精进为善、持戒、修诸禅定,是邪精进,只会坚固轮回生死的习种,不是解脱之因;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忘我无我地为众生谋福利,依契合法界实相的正见和智慧修一…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