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4

  ..續本文上一頁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車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優婆塞戒經》)而布施功德的大小端看心量的大小。“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如果布施時心存雜染,希望受施者回報,則果報有限,而雖然布施之物微小,但能歡喜布施無所索求,且至心回向願一切衆生皆能受益,則果報不可限量。

  甚至“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布施時如果能達到叁輪體空,果報不可思議,于無上菩提決定成就。

  2、持戒度(sila-paramita)

  屍羅波羅蜜,漢譯持戒度。指堅守佛製定的戒規儀度,清靜無犯。“屍羅”是止息惡法實行善法的意思。佛戒之中有大乘小乘、出家在家、男衆女衆之別。

  小乘出家戒有沙彌(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在家衆持五戒、十善業戒。大乘菩薩依照《梵網經》、《菩薩地持經》、《菩薩璎珞本業經》、《優婆塞戒經》等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的條文,不分出家在家一並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是菩薩戒的全部內容,而是主要戒律的提煉。菩薩戒的內容廣泛而深刻,但是爲了便于理解和把握,一些經典將其概括爲“叁聚淨戒”:

  一者律儀戒,二者攝善法戒,叁者攝衆生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者,謂七衆所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出家隨其所應,是名律儀戒。攝善法戒者,謂菩薩所受律儀戒,上修大菩提,身口意業,是名略說一切攝善法戒……于諸善法心不放逸,念慧護持身口淨戒,守攝根門,飯食知量,初夜後夜未曾睡眠,親近善人,依善知識,自省己過,知已不犯。隨其所犯于佛菩薩及同行所如法悔除,如是等護持修習,長養善法戒,是名攝善法戒。攝衆生戒者,略說有十一種:一者衆生作饒益事,悉與爲伴;二者衆生已起、未起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爲伴;叁者爲諸衆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能;四者知恩報恩;五者衆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六者見有衆生貧窮困乏,悉能給施隨其所須;七者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衆;八者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已,去來隨物,如是等事安衆生者皆悉隨順,若非安者皆悉遠離;九者有實德者稱揚歡悅;十者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改悔;十一者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衆生畏厭衆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菩薩地持經》卷4)叁聚淨戒是菩薩戒的總綱,其內容包羅一切,不能以多少條文作死板的羅列,否則就是有限,與菩薩行的無盡悲智大相徑庭。叁類戒中“饒益有情”戒是重心,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都圍繞它而展開。另外,大乘菩薩戒也不離小乘出家在家戒,攝律儀戒內容包括了這些戒律,實際上是菩薩戒的基礎。總之,菩薩戒的原則在于戒除惡行、保持善行,以一顆向上的精神力量利益一切衆生,使之亦趨向佛道,增長不退。

  佛法戒定慧叁學,戒學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生慧,有了智慧才能免于沈淪生死苦海。因此“戒是無上菩提本”,不持戒卻想獲得解脫,決無可能。

  《大智度論》雲:“譬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若無戒,欲求好果,亦複如是。” 因此,欲證無上菩提道,欲滿屍羅波羅蜜,就應該義無反顧、不惜身命地護持淨戒。

  明代藕益大師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中說明持戒的功德:“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 世間萬物依于大地而能生存和發展,同理,一切世出世間功德依于淨戒才能産生。如果人能持戒,所獲功德如大地萬物一樣廣大無邊;如果人能持戒,戒如堅固城牆,能抵禦魔軍侵襲。以不殺生戒爲例,若人慈心不殺,得五種福報:一者壽命增長;二者身心安隱無病;叁者不爲刀兵鬼畜所傷;四者得生天上,壽數無量;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人間壽命長久。(《分別善惡所起經》)如果從出世間法角度看,“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印光法師文鈔》)清淨持戒必定成就解脫道。《涅槃經》說:“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如果學人清靜持戒,必定能夠眼見佛性,必定能成無上菩提。

  3、忍辱度(ksanti-paramita)

  羼提,漢譯忍辱、安忍,意指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惱害。忍辱爲世間、出世間及大乘、小乘等所共同尊崇之法。尤其大乘對此特別重視,系菩薩必修要目。

  忍辱的內容和層次很多。依《大智度論》卷6 說,忍有二種:生忍:衆生雖加種種惡行于身而心不瞋恚,雖給與種種供養而心亦不喜;法忍:于甚深法中心能安住無所罣礙。

  《優婆塞戒經》卷7 則分世間出世間二種忍:“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又說聲聞緣覺所行之忍只是世間忍,非波羅蜜。菩薩所行之忍爲出世間忍,爲波羅蜜。因爲菩薩觀一切皆空、一切皆從實相中來,一切皆入于實相而行安忍,不存自他或善惡分別而行安忍。

  《解深密經》卷4 從忍的對象分析,說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是指能夠忍受他人所作的怨害,同時精勤爲有情服務,由此安忍之力,在遭受生死苦痛時而不退轉菩提心,是衆生善根成熟的轉因;安受苦忍是指能夠忍受生老病死和環境所賦予的衆苦,由此安忍之力,于生死流轉中雖受衆苦而不退轉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之因;谛察法忍又稱無生忍,是指谛觀不可思議、本來無生的真如理時而能安住其中,不生舍離之心,由此安忍之力而有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前二忍相當于《大智度論》所說的生忍,谛察法忍相當于法忍。

  菩薩修行,以四弘誓願爲基點,抱定宗旨實行善事,以度有情爲永恒的事業。

  所以必須學會與形形色色的衆生相處,堪忍衆生加之與己的一切逆順之境。遭人瞋罵打害,憫其無知,心安忍之,並且以德報怨,以柔軟心調伏使受教化;遇人之種種恭敬慕仰的順境時心不驕逸。如此才能攝受衆生,與衆生打成一片。行菩薩道者如果不能忍受衆生的惱害,瞋心大作,拒人以千裏之外,視苦惱衆生爲怨賊,衆生亦遠離之,與菩薩行背道而馳,則非慈悲非菩薩。

  不惟如此,菩薩還需安忍自己所處的境況。于此堪忍世界忍受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之苦,忍受貧病交集之苦,忍受命運多舛之苦,令心不頹喪,意不卑鄙;

  對富貴得意順境,安然處之,令心不驕矜,意不沈迷。同時堪忍內心翻騰之煩惱,以佛法正確觀念與方法化導,使不現行造諸惡業。

  時下許多的流行觀念與佛法所說的人生真理追求背道而馳。這些觀念浸潤人們已久,成爲根植心識中的精神力量。當它們與佛法交織時往往于內心中會起沖突。菩薩行者對此要以正確知見,如理思維,正確抉擇,于內心中安忍佛法真理。

  大乘無生法乃是一切世出世間法的根本,它超出世見之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無言之法,無聲之法。大乘行者應以正確的方法、純熟的功夫,谛察審觀,證悟解了,忍心安住,如如不動。

  《四十二章經》認爲:“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爲人尊。”所以忍辱是一種內剛外柔的力量,是大勇、大力、大無畏、大擔當,決不是懦弱可欺、膽小屈服。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爲,大度的容忍,是根據緣生性空的智力,等運同體的悲力。(《太虛大師選集》下)忍辱對行菩薩道者來說,可以對治瞋心。瞋是叁毒之一。《法苑珠林》說:

  瞋心是“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閉人們的智慧,如同天上的烏雲掩蓋明月;又像野火燒盡林木。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用忍辱波羅蜜對治瞋心,使之消弭于無形,保全精勤培育的功德樹林。

  忍辱的利益說之不盡。如《大智度論》卷30 說:

  忍辱爲一切出家之力,能製伏諸罪惡業,能于衆中現奇特事。安忍是守護者,能令施、戒功德不毀;安忍是大铠甲,刀兵之難不加于身;安忍是良善藥,能消除諸惡病毒;安忍是善勝事,于生死險道安穩無患;安忍是大寶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安忍是大舟船,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忍之爲波羅蜜,乃是由于菩薩行忍,並非爲了自我解脫,而是爲了廣度衆生。安忍能和諧關系,與一切衆生結善法緣,攝諸衆生入佛法流。“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則能圓滿羼提波羅蜜。(《大智度論》卷4)

  4、精進度(viraya-paramita)

  毗梨耶,漢譯精進、精勤,與放逸相反。精進爲修道的根本,小乘佛法列爲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法以爲菩薩修行實踐的德目,六波羅蜜之一。精是純粹、專精、專一,進指勤奮、前進、不退。精進就是指專一于某一事勇猛勤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大方廣十輪經》說:

  精進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就其內容來看,精進修積有漏的世間福報,精進于布施、持戒和禅定,但無出世志向和智慧,是世間精進,非波羅蜜。

  心常等視一切衆生,爲除煩惱罪業勤心精進,心無雜穢,也無亂想,不著“十八界”,不戀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不罣礙是否生于叁界,修一切行而不著一切行。如此心無所住而修精進,是出世間精進,是波羅蜜。

  精進有正邪之分。依邪謬知見勤心精進,夾雜自我私心,專務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勤奮;貪戀叁界有生滅的福報而精進爲善、持戒、修諸禅定,是邪精進,只會堅固輪回生死的習種,不是解脫之因;以平等心善待一切衆生,忘我無我地爲衆生謀福利,依契合法界實相的正見和智慧修一…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