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P15

  ..續本文上一頁切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勤不息,是正精進,是解脫和成佛的因。

  精進是針對其他五波羅蜜而說的,所謂布施精進、持戒精進、忍辱精進、禅定精進、般若精進。精進是大乘人在行五波羅蜜時的一種勤心不退的意志與品格,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心。

  輕之于舉手投足之勞,重之于負擔天下國家重任,不容許有個私心打算,都在精純無雜中排除懶惰放逸的惡法,勤勞實踐其五波羅蜜之行。故精進度,統指于其它五度行門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廢了菩薩所應行之行。

  (《太虛大師選集》下)

  精進的內容是: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除滅。(天親菩薩《發菩提心經論》)精進的品質特性有十:不轉變、不舍棄、不雜染、不可壞、不厭倦、廣大、無邊、猛利、無等等、救一切衆生等。(《華嚴經》卷24)

  精進是促進一切善行的力量,是一切世出世間事業成功的根本。精進的提出是爲了對治懈怠的。“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佛說菩薩本行經》)“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佛遺教經》)所以精進能夠策發一切世出世間善行,是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必備法緣。若不精進而想成就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5、禅定度(dhyana-paramita)

  禅是梵語(dhyana)禅那的漢語音譯簡稱,義爲“靜慮”,有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的意義。定是梵語(samadhi)“叁摩地”、“叁昧”的漢語意譯,泛指一切由調攝而臻至的寂定心境。禅與定意義相通,所以合稱“禅定”。

  禅定的原義,是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應須將自己散漫紛亂被環境所擾亂所搖動,不能控製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專注一境;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者即是。製心一處,是將心力統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風所動搖,久久純熟,便能蒸發精神上一種潛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觸物莫不焦爛,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後果,有禅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遠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隨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脫。如火之不動搖,永遠能保持其焦物的實力。

  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辦一切事業。(《太虛大師選集》下)禅定是叁無漏學(戒、定、慧)之一。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與慧相應不離。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複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爲根本。”所以禅定是成佛的要津。菩薩修行,如果沒有定、慧等持,則佛道難成。

  從禅定的一般意義上看,“攝諸亂心,名爲禅定。”(《大智度論》)一般人每天在利欲中打滾,心猿意馬狂飚不息,亦如猴子掰苞谷,緣一放一,念念遷流,永無停息,缺乏靜定專一的功夫,智慧難顯,事業難成。如果能修習禅定,則有能力保持鎮定,遇事沈著應付,智慧也可開發,由此而能成辦事業。禅定並非佛教特有,是一切世間人都能具備的一種身心素質和能力。但佛教認爲,除此“世間禅”外,還有“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這種禅則非佛教莫屬了。

  世間禅是指凡夫所修的欲界定、色界四禅、無色界四定等。這些禅定能夠引發世間智慧,但不能使人出離叁界。出世間禅是指能夠引發出世間無漏智之禅,包括觀禅、練禅、薰禅和修禅,通過這些禅定的修習,能夠開發無漏智慧,最終使人走向解脫。出世間上上禅是最高境界的出世間無漏禅。共有九種: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這九種大禅爲菩薩所行,不但具有解脫功德,也能開發自性佛智,並最終圓滿佛果。

  禅定既是一種“心一境性”的境界,但是對菩薩來說,更是一種功夫和身心素質,所以大乘禅定不拘形式。既有端身正意的坐禅,也有日用中的生活禅。活潑的生活中無時非禅,無處非定,一切時處皆在禅定,由于這種禅定能夠成辦一切事業,所以又稱爲辦事禅。“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辦一切事業。故禅定決不是僅指消極方面,且正是指能承辦一切事業活力之淵源。

  中國禅宗指那止于消極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龍”,也正這個意思。佛是力揚那種“繁興永處那伽定”的禅定,即是于定繁興大用”。(《太虛大師選集》下)6、智慧度(prajna-paramita)般若是梵語prajna 的音譯,勉強譯成漢語智、慧或智慧,是指“通達諸法之智,斷惑證真之慧”,漢語智或慧一般是指對物質世界的通透明達,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掌握,而般若不僅如此,還有著更爲深廣的意義,所以通常不譯。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到彼岸,有時漢譯爲智度、大智度或智慧度。但多數情況下也不翻譯。

  智慧有層次的高低。淺言之,世間一切學問知識是智慧,佛法中稱爲世俗般若。如對數學、物理、化學、哲學、語言等世間知識的掌握就是有智慧的表現。

  深言之,是指對宇宙真理和生命實相的理解與實證能力,以及用此能力貫通萬法、善巧運用的智慧。世間智慧是意識思維,片面而有限,不能真正貫通;般若超越語言意識,是正見下禅定的無語靜慮能力,與真理相應,佛法中稱爲出世間般若。

  另外,又有聲聞般若、緣覺般若和菩薩般若的高低。聲聞、緣覺雖然有出世般若,但由于速求涅槃,只能獲得粗淺的“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不能了達生命的全部實相;菩薩由于大心度衆生而求一切智,能夠最終證得全部生命實相,獲得無上圓滿的智慧。所以,聲聞緣覺雖有般若,但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菩薩唯求一切智,以般若達于彼岸,所以具足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一切善法的淵源,被稱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經》卷14 說:

  這甚深的般若波羅蜜能夠出生諸佛,能給與一切諸佛一切智慧,能夠示現世間種種法相,因此,諸佛常常以清淨佛眼谛審甚深般若波羅蜜。由于般若波羅蜜能成就禅那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能生內空、外空以致無法空、有法空等十八空,能成就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夠産生諸佛十力、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種智等。因此,般若波羅蜜能夠造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等聖人。所有諸佛已經和即將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都是因爲甚深般若波羅蜜的緣故。

  般若更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和命脈。《大般若經》說:“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波羅蜜即是度,度即是渡義。修六度萬行,便可渡過凡夫生死煩惱大海,到達常、樂、我、淨的涅槃彼岸。行菩薩道在于追求實相真理,真理能否現前,關鍵在乎是否有“一念相應”的般若智慧。所以六度的重心在般若。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大智度論》所說:“般若波羅蜜能與光明,除諸暗冥,無所染汙,多所利益,多所安隱,能與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能爲孤窮者作救護,能滅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易爲外境煩惱所困,而在起惑、造業、受苦中輪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脫的彼岸。(星雲法師《六波羅密自利利他評析》)般若波羅蜜的修習貫穿于生命升進過程的始終,明心見性前,內外兼修一切善法,需要有般若正見的指引,證悟生命實相和法界真理需要一念相應的般若慧,此後漫長修道中的一切實踐,除了修積福德,就是增長般若智慧,提升生命智慧的層次。由根本無分別智而後得無分別智,由一切智了知萬法總相——空性,由道種智了知萬法別相——妙有,由一切種智通達萬法的總相與別相——空有不二,圓無上菩提,滿佛果智慧。

  二、六度互攝

  如上所說,六波羅蜜各有其用,都是菩提道上的必修功課。《維摩诘經》雲:

  以資産財物,攝受救濟困頓貧民;以奉持淨戒,攝受對治犯禁毀戒;以安忍調心,攝受對治瞋恚怒情;以勤行精進,攝受對治懈怠放逸;以禅觀寂定,攝受對治狂想亂意;以無謬智慧,攝受對治無智昏亂。

  所以,“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貪的性格;持戒可以叁業清淨,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爲;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星雲法師《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其中,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的根本,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因爲般若能導萬行入于智慧的海洋。六度中的前五度,即使一般凡夫、外道也能奉行;

  但是,般若卻爲佛法所獨有。有了般若,布施才能“叁輪體空”、持戒才能“止作雙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有了般若,才能圓滿六波羅蜜,才能轉世間法爲出世間法,所以《大智度論》說:“譬如盲人,雖有百千萬衆,無有導者,不能進趣城邑聚落。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亦如盲人無導,不能修道至薩婆若(一切智)。”

  六波羅蜜又有其連貫性、一致性和整體性,六位一體,和合而爲一菩提法門。

  菩提路上如果偏廢任何一度,欲成就無上佛果者,無有是處。因此,修習六度,必須相資兼行,不可偏失任何一度。以布施爲例,行布施一法可以具足持戒、安忍、精進和禅定、般若:布施時能夠遠離貪婪之性就是屍羅波羅蜜;布施時能夠安忍割舍之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布施時不分時節、不分怨親,就是精進波羅蜜;

  布施時無喜無憂、心平專一,就是禅定波羅蜜;布施時不爲獲取世間福報,就是智慧波羅蜜。同樣,其他一一度中的實踐也同樣可以具足修習其他五度。

  …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