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勤不息,是正精进,是解脱和成佛的因。
精进是针对其他五波罗蜜而说的,所谓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般若精进。精进是大乘人在行五波罗蜜时的一种勤心不退的意志与品格,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心。
轻之于举手投足之劳,重之于负担天下国家重任,不容许有个私心打算,都在精纯无杂中排除懒惰放逸的恶法,勤劳实践其五波罗蜜之行。故精进度,统指于其它五度行门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废了菩萨所应行之行。
(《太虚大师选集》下)
精进的内容是: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除灭。(天亲菩萨《发菩提心经论》)精进的品质特性有十:不转变、不舍弃、不杂染、不可坏、不厌倦、广大、无边、猛利、无等等、救一切众生等。(《华严经》卷24)
精进是促进一切善行的力量,是一切世出世间事业成功的根本。精进的提出是为了对治懈怠的。“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佛说菩萨本行经》)“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佛遗教经》)所以精进能够策发一切世出世间善行,是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必备法缘。若不精进而想成就无上菩提,无有是处。
5、禅定度(dhyana-paramita)
禅是梵语(dhyana)禅那的汉语音译简称,义为“静虑”,有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的意义。定是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的汉语意译,泛指一切由调摄而臻至的寂定心境。禅与定意义相通,所以合称“禅定”。
禅定的原义,是在学习菩萨道的人,应须将自己散漫纷乱被环境所扰乱所摇动,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专注一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者即是。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摇,久久纯熟,便能蒸发精神上一种潜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触物莫不焦烂,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禅定的后果,有禅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远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随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脱。如火之不动摇,永远能保持其焦物的实力。
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太虚大师选集》下)禅定是三无漏学(戒、定、慧)之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与慧相应不离。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所以禅定是成佛的要津。菩萨修行,如果没有定、慧等持,则佛道难成。
从禅定的一般意义上看,“摄诸乱心,名为禅定。”(《大智度论》)一般人每天在利欲中打滚,心猿意马狂飚不息,亦如猴子掰苞谷,缘一放一,念念迁流,永无停息,缺乏静定专一的功夫,智慧难显,事业难成。如果能修习禅定,则有能力保持镇定,遇事沉着应付,智慧也可开发,由此而能成办事业。禅定并非佛教特有,是一切世间人都能具备的一种身心素质和能力。但佛教认为,除此“世间禅”外,还有“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这种禅则非佛教莫属了。
世间禅是指凡夫所修的欲界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等。这些禅定能够引发世间智慧,但不能使人出离三界。出世间禅是指能够引发出世间无漏智之禅,包括观禅、练禅、薰禅和修禅,通过这些禅定的修习,能够开发无漏智慧,最终使人走向解脱。出世间上上禅是最高境界的出世间无漏禅。共有九种: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这九种大禅为菩萨所行,不但具有解脱功德,也能开发自性佛智,并最终圆满佛果。
禅定既是一种“心一境性”的境界,但是对菩萨来说,更是一种功夫和身心素质,所以大乘禅定不拘形式。既有端身正意的坐禅,也有日用中的生活禅。活泼的生活中无时非禅,无处非定,一切时处皆在禅定,由于这种禅定能够成办一切事业,所以又称为办事禅。“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故禅定决不是仅指消极方面,且正是指能承办一切事业活力之渊源。
中国禅宗指那止于消极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龙”,也正这个意思。佛是力扬那种“繁兴永处那伽定”的禅定,即是于定繁兴大用”。(《太虚大师选集》下)6、智慧度(prajna-paramita)般若是梵语prajna 的音译,勉强译成汉语智、慧或智慧,是指“通达诸法之智,断惑证真之慧”,汉语智或慧一般是指对物质世界的通透明达,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掌握,而般若不仅如此,还有着更为深广的意义,所以通常不译。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到彼岸,有时汉译为智度、大智度或智慧度。但多数情况下也不翻译。
智慧有层次的高低。浅言之,世间一切学问知识是智慧,佛法中称为世俗般若。如对数学、物理、化学、哲学、语言等世间知识的掌握就是有智慧的表现。
深言之,是指对宇宙真理和生命实相的理解与实证能力,以及用此能力贯通万法、善巧运用的智慧。世间智慧是意识思维,片面而有限,不能真正贯通;般若超越语言意识,是正见下禅定的无语静虑能力,与真理相应,佛法中称为出世间般若。
另外,又有声闻般若、缘觉般若和菩萨般若的高低。声闻、缘觉虽然有出世般若,但由于速求涅槃,只能获得粗浅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不能了达生命的全部实相;菩萨由于大心度众生而求一切智,能够最终证得全部生命实相,获得无上圆满的智慧。所以,声闻缘觉虽有般若,但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菩萨唯求一切智,以般若达于彼岸,所以具足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被称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经》卷14 说:
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能够出生诸佛,能给与一切诸佛一切智慧,能够示现世间种种法相,因此,诸佛常常以清净佛眼谛审甚深般若波罗蜜。由于般若波罗蜜能成就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外空以致无法空、有法空等十八空,能成就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够产生诸佛十力、四无所畏,乃至一切种智等。因此,般若波罗蜜能够造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等圣人。所有诸佛已经和即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都是因为甚深般若波罗蜜的缘故。
般若更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和命脉。《大般若经》说:“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异大乘。”波罗蜜即是度,度即是渡义。修六度万行,便可渡过凡夫生死烦恼大海,到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行菩萨道在于追求实相真理,真理能否现前,关键在乎是否有“一念相应”的般若智慧。所以六度的重心在般若。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大智度论》所说:“般若波罗蜜能与光明,除诸暗冥,无所染污,多所利益,多所安隐,能与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为孤穷者作救护,能灭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困,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星云法师《六波罗密自利利他评析》)般若波罗蜜的修习贯穿于生命升进过程的始终,明心见性前,内外兼修一切善法,需要有般若正见的指引,证悟生命实相和法界真理需要一念相应的般若慧,此后漫长修道中的一切实践,除了修积福德,就是增长般若智慧,提升生命智慧的层次。由根本无分别智而后得无分别智,由一切智了知万法总相——空性,由道种智了知万法别相——妙有,由一切种智通达万法的总相与别相——空有不二,圆无上菩提,满佛果智慧。
二、六度互摄
如上所说,六波罗蜜各有其用,都是菩提道上的必修功课。《维摩诘经》云:
以资产财物,摄受救济困顿贫民;以奉持净戒,摄受对治犯禁毁戒;以安忍调心,摄受对治瞋恚怒情;以勤行精进,摄受对治懈怠放逸;以禅观寂定,摄受对治狂想乱意;以无谬智慧,摄受对治无智昏乱。
所以,“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持戒可以三业清净,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般若可以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星云法师《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其中,般若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根本,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因为般若能导万行入于智慧的海洋。六度中的前五度,即使一般凡夫、外道也能奉行;
但是,般若却为佛法所独有。有了般若,布施才能“三轮体空”、持戒才能“止作双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有了般若,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才能转世间法为出世间法,所以《大智度论》说:“譬如盲人,虽有百千万众,无有导者,不能进趣城邑聚落。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一切智)。”
六波罗蜜又有其连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六位一体,和合而为一菩提法门。
菩提路上如果偏废任何一度,欲成就无上佛果者,无有是处。因此,修习六度,必须相资兼行,不可偏失任何一度。以布施为例,行布施一法可以具足持戒、安忍、精进和禅定、般若:布施时能够远离贪婪之性就是尸罗波罗蜜;布施时能够安忍割舍之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布施时不分时节、不分怨亲,就是精进波罗蜜;
布施时无喜无忧、心平专一,就是禅定波罗蜜;布施时不为获取世间福报,就是智慧波罗蜜。同样,其他一一度中的实践也同样可以具足修习其他五度。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