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者如果能夠以智慧兼行六度,則圓融的六度之行即成菩薩萬行。菩薩在生命升進的全過程中,其全部的實踐活動就是六度。六度圓滿成就,則究竟成佛。
層層而升進-生命進化之路
博聞而強志
宇宙大無邊無際,時間久無始終。在難以想象的廣袤空間和無以計度的時間流中,有無數的生命在生死變換。佛法以生命層次和境界高低將其概括爲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及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者不明生命實相,是實足的凡夫,生死輪轉無有終期,稱爲六凡;後四者,依其智慧深淺而證生命實相的不同層面,稱爲四聖。佛是智慧的圓滿者,了了證知生命實相的全部,代表生命的至高境界。
一、芸芸衆生相
衆生是指“受衆多生死”,又指“衆緣和合而生”。衆生又稱有情、含識,是具有情感和意志的生命體,與無情的草木土石相對。
衆生的類別與生存狀況依佛經解釋可謂多矣。如果按其欲望輕重,可分爲欲界、色界(色指有質礙的物質)、無色界。欲界衆生不僅有有形粗重的身體,而且欲望深重,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以及六欲天人;色界衆生欲望淡薄,但仍有物質身體;無色界衆生已經沒有食、色、睡等欲望,沒有形礙的物質身體,純粹是精神的存在。
按出生的方式,有“四生”之說:一卵生,由卵孵化而生,如雞、鴨等及鳥類;二胎生,由母胎孕育而生,如人及哺乳動物;叁濕生,憑借濕氣而生,如蛾、蚊、蒼蠅等昆蟲;四化生,不假物質條件忽然變化而有,如一切天人及地獄衆生。
按其業報所生去處、生存環境和所受苦樂的不同,又可分爲五道或六道,五道即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加上阿修羅即爲六道。天、人、阿修羅爲叁善道,畜生、餓鬼和地獄爲叁惡道。
叁界六道可以細分爲“二十五有”:二十五種生存形態。欲界十四種:四大部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人、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
色界七種: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以及初禅天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衆生生存的環境有所謂“叁千大千世界”一說。依佛經言,以須彌山爲中心,有一日月環繞中段,外圍有四大部洲、八山、八海環繞。須彌山中段以下分四層,下叁層是乾闼婆、夜叉、羅刹等鬼神居住,歸四天王統領。四天王分居于須彌山中段四方。忉利天位于須彌山頂,忉利天以下衆生都依地而居,以上依空而住(天宮在虛空中),依次是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
六欲天之上是初禅天,與六欲天及其下的衆生構成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之上是二禅天,共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之上是叁禅天,共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之上是四禅天,共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由于一個“大千世界”中叁層結構中均以千爲計量單位,故稱“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之上還有“世界種”,爲梯形,分二十層,每一層皆有無量微塵數大千世界。無量微塵數世界種組成一“世界海”,是宇宙的基本獨立單位,稱爲“一佛土”或“一佛刹”。譬如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和居住的世界。在無垠的宇宙中有這樣無量無邊的佛國刹土。
在佛經中,根據因果法則、果報好壞而對衆生進行歸類的就是六道。六道衆生是佛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以下對六道衆生的心行、苦樂覺受和生存環境作一簡要介紹:
1、地獄道之苦。地獄,是指此道衆生的生存環境有如人間監獄,沒有自由,並且常受各種酷刑,是六道中最苦的一道,純苦無樂。受生地獄的惡因是造作極其嚴重的“十惡”中的一種。依照生前所造惡業的性質和輕重,所入地獄的刑罰、痛苦有種種差別。一般最常說的是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與孤獨地獄,加起來共十八地獄。其中八熱地獄一一又附有十六小地獄。地獄的名稱一般是依照所受刑具和痛苦的狀況而定。地獄中以無間地獄最爲可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介紹,所謂“無間”: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叁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锉砟镬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大意是說,受苦過程沒有間斷,忽生忽死苦痛連綿,直至罪業報盡;不間斷地遭受各種刑罰;無間獄中可以容納一人直至無數衆生,無論是一人還是多人,受刑者都見自己遍滿獄中受苦;受罪者不分貧富貴賤、不分性別種族,也不分來自何道,只要造作了相同的惡業,一律平等受苦。
2、鬼道之苦。鬼或餓鬼(梵語preta),音譯薜荔多。佛教中所提的鬼道是極爲複雜的一類。其相貌奇異,苦樂受用差別也非常大。稱餓鬼者,是因爲此類衆生中的大多數常處于饑渴狀態,多數時間都在爲尋找食物而奔忙。這類衆生的特點是希望能獲得他人施與飲食和用具,但又常常不能如願。他們心理陰暗,生性多畏。
佛經描繪,有一類餓鬼口如針孔小,咽如馬尾毛細,可肚子卻很大。百年中也難得食物和水,長時遭受饑餓和幹渴的痛苦。爲尋找食物四處遊蕩,卻永遠得不到滿足。如果僥幸找到食物也難以下咽,即使咽進一點,也沒有辦法滿足巨大的肚子,而且食物一吃進肚裏,就會變成鐵汁燒灼內髒,痛苦不堪。
鬼道衆生何以如此?原因很多,主要是悭貪吝啬。《正法念處經·餓鬼品》說:“一切餓鬼,皆爲悭貪嫉妒因緣,生于彼處。”
3、畜生道之苦。即動物界,但佛教講的範圍更大一些。又稱傍生、橫生,意指與人直立行走不同的爬行橫飛。《正法念處經》卷18 講,畜生種數多達叁十四億。畜生的形狀相貌、生存方式和壽命長短差別極大。依照他們住處的不同大致分爲海居和陸棲,又有空行、陸行、水行,晝行、夜行、晝夜行之別。
動物的突出特點是愚癡。它們意識不發達,無自覺之明。終其一生,都是爲了填飽肚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昏睡遊戲,過著一種順生順死的消極生活。
無論野生動物還是家畜,都沒有多少自由。野生動物遵循“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相互追逐與吞食,還得提防人類的捕殺,在恐怖的生態平衡中尋找生機。家養動物盡管飽暖無憂,但或爲人所驅役,辛勞如牛馬,或爲人所豢養,被宰如豬羊。即使“幸福”的寵物,也常面臨失寵被遺棄的危險。
由于傍生類別衆多,所墮具體因緣千差萬別,但總的業因是愚癡貪欲,造作中等程度的“十惡業”。其中又以愚癡和殺生爲主要業因。以由殺生而墮此道感得相互追食,沒有安全感;由人中不思進取,愚癡無智感得此道順生順死消極生活。《辯意長者子經》列舉五事因緣:“一者犯戒私竊偷盜;二者負債,抵而不償;
叁者殺生以身償之;四者不喜聽受經法;五者常以因緣艱難,齋戒施會以俗爲緣。”
以上叁道被稱爲惡道,因作惡業所墮落故,因受不可愛苦報的緣故。
4、修羅道之苦樂。阿修羅(梵語asura),意譯“非天”、“不端正”等。此類衆生其實並非一道。《正法念處經》卷18 說分屬二道:1、鬼道所攝,即魔身大力鬼,有神通力;2、畜生道攝,住大海底須彌山側。另據《首楞嚴經》卷9介紹有四種阿修羅,分別攝于天、人、鬼、畜。雖然分屬四道,但此類衆生有修羅性,所以被歸于一道。所謂修羅性就是此類衆生德行和享用如天人,但心性驕慢,無謙下意,所以稱“非天”。又由于驕慢嫉妒而感得相貌醜陋,所以稱“不端正”。然此僅指男性,阿修羅女卻極爲美貌。
修羅生性疑僞、驕慢好鬥。據佛經記載,修羅王常常爲爭奪權利而領衆與梵王、帝釋、四天王激戰,也常爲爭奪美食美女而與諸天開戰。
感生阿修羅道的業因較爲複雜,主因是于人中布施行十善,但布施時心不清淨,盛氣淩人,善惡夾雜。盡管德用如天,常受快樂,但由于嫉妒驕慢,常與諸天戰鬥,故死傷恐怖,苦亦常隨。而且因此種下惡因,死後墮落惡道。
佛經記載,阿修羅是常于佛前聽聞佛法的“天龍八部”之一。但生性多疑和驕慢的緣故,于佛無恭敬心,于法無淨信心,成爲修學的一大障礙。所以阿修羅雖屬善道,但被列于天道和人道之下。
5、天道之苦樂。天,爲梵語提婆(deva)和素羅(sura)的意譯,原義指光明、清淨和自在。又作天界、天道,指其類衆生所居住的世界。天道是六道中業報最殊勝的一道。
天道按其欲望輕重分爲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天。天道衆生欲望愈輕,享用愈妙,神通愈勝。以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爲例,此天衆生身高一由旬(古印度計量單位,相當于30 或40 裏),衣重6 铢(約合2.4 錢),天衣無縫,自然而有。平均壽命1 千歲(天上一日相當人間百年,合爲人壽3650 萬歲)。相貌端嚴美麗,世人常以“美如天仙”來形容。食物修陀,具足百味,甘美怡人。更令人神往的是,此天衆生不需辛勞,一切享用自然而有,且無疾病之苦、衰老之憂。據《瑜伽師地論》卷4 說,天人們“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戲言笑談谑等聲,常見種種可意之色,常嗅種種微妙之香,恒嘗種種美好之味,恒觸種種天諸婇女最勝之觸。恒爲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 幾乎天天歌舞…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