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升進
——佛教發展觀
目錄
緣起有生滅-發展的源泉
一、因緣際會
二、業力不思
1、業的迷幻
2、業力不思
叁、輪回不息
1、滾滾不息的輪回
2、輪回中的苦澀
3、輪回中的曙光
四、無常“迷人”
1、迷人之一:衆生顛倒想,無常認作常
2、迷人之二:無常故無我,無我故解脫
大行無盡行-發展的實踐
一、人皆可爲佛
1、人人皆有佛性
2、清淨中道佛性
3、眼見佛性
二、菩提心爲因
1、無上菩提心
2、勇發菩提心
叁、“無門”見本心
1、禅宗本心說
2、“無門”見本心
四、大悲入世間
1、慈悲入世
2、悲智雙運
3、悲世典範
五、行六度萬行
1、六度兼行
2、六度互攝
層層而升進——生命進化之路
一、博聞而強志
1、芸芸衆生相
2、博聞強志人
二、人天善道路
1、叁皈五戒保人身
2、十善業道升天界
叁、聲聞緣覺道
1、二乘修習法要
2、聲聞緣覺階位
四、菩薩十進階
1、大乘修習法要
2、菩薩叁賢十地
五、圓滿大解脫
1、佛身圓滿
2、智慧圓滿
3、解脫圓滿
大智善巧行——發展的智慧
一、出世即入世——實踐智慧
1、戀世煩惱行
2、出世解脫行
3、入世菩薩行
4、中道智慧行
二、心淨國土淨——生態智慧
1、依正不二的生態觀
2、生態優化的淨土觀
3、心淨土淨的生態智慧
叁、心淨衆生淨——道德智慧
1、自他不二的道德觀
2、衆生染淨的善惡論
3、心淨生淨的道德智慧
引言 殊勝的佛教發展觀
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一直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人們認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由低級到高級,由野蠻落後到文明進步的進程,這是一個不可更替的客觀規律。
發展的概念由西方首先提出。近代以來,西方社會普遍認爲,發展的標志是人性的自由解放和由之帶動的對物質世界的不斷進取。科技的大踏步發展帶來了社會面貌的極大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享受著令人炫目的繁榮。但是進入現代,不加約束的向外索求出現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嚴重後果,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使人應接不暇。生態失衡,資源匮乏,災害頻仍,人類的生存環境前所未有地嚴重惡化。更讓人錯愕的是,人性自由在無所顧忌追求物質生活感觀享受的社會氛圍中走入歧途,衍生出彌漫整個社會的頹廢享樂思潮,積極向上的生命欲求和崇高的精神生活湮沒在人的欲望海洋之中。
近年來西方社會開始反思:人類的發展到底怎麼了?是發展進步抑或退化退步?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認識到,如果發展只在于科技進步和物質生活的豐富,而文化的發展未能同步,這種發展就不僅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而且也是極其危險的。因此有人建議,人類應該放慢科技的步伐,在理性和道德可接受與可監控的範圍內合理發展,否則,隨著科技的無限發展,人們無限膨脹的物質欲望有可能毀滅自身。他們主張向東方文化看齊,從東方文化中尋找人類發展的方向。
東方廣袤的土地孕育了迥異于西方社會的獨特文化,其中,佛教由于其包容了東方民族對于宇宙人生的共同價值理念,在整個東方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成爲東方文化的典型之一。佛教沒有發展的概念,卻顯然有發展的思想實質,其發展內容亦極爲豐富,符合人類社會應有的發展方向。可以認爲,整個佛法系統就是在講述人的進化發展,而一個個佛經故事就是在用現實生活的生動事例解說人的發展。
佛教發展觀有完整的體系,有堅實的哲學基礎,有衆多實踐路徑,有嚴謹的規劃進程以及無與倫比的生命智慧。
佛教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是緣起思想。在《雜阿含經》中,佛陀用生動而簡潔的譬喻解說緣起思想:兩木相磨互鑽,火由之生,而兩木離散,火就滅了。火不是從木中産生,但又不離于木。這種現象人人得而見之卻沒有思考,佛陀證悟了它並把它概括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事物的産生、發展和消亡都是各類因緣條件聚合變化的結果。事物與各條件之間彼此相待,互爲依存。但是,佛教主要著眼于生命的緣起和發展,並通過對緣起規律的把握而追蹤生命的本質,解脫生命的束縛,發展(發掘並展現)生命中本有的覺悟和智慧光明,提升生命層次,以達到生命的完美本真。尤其是大乘佛教,闡揚一切衆生相互緣起,彼此相依,任何個體生命的進化和最終覺悟都離不開其他衆生,勸導人們以拔苦與樂的慈悲心,率領和度化一切衆生共趣解脫,共成佛道。
在人類有記憶的曆史中,宿命論極爲盛行。人們在對自身生命現象的無知和外部世界的恐懼中,將自己的命運交給神明。當呼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的絕望時刻,一種生命不能自主的悲怆油然而生。而佛教對生命現象和宇宙的覺悟理論,給人類生命升進與最終解脫以完全的自信。佛教認爲,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要有情生命真正把握緣起法真理,並依照恰當的方法探索和實踐,就一定能自我主宰,止息生命輪回的痛苦,獲得永恒的安樂。
佛教發展觀的實踐路徑是多種多樣的,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又有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小乘人追求生命的自我解脫,其實踐從對生命缺陷的如實揭示入手,體會輪回的切膚之痛,從而尋找痛苦之源,追求生命的永恒安樂。佛說“苦、集、滅、道”四谛,提出生命輪回的“十二因緣”法則,就是希望人們痛定思痛,循此早已被佛實證的真理,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智慧,禅觀一切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因緣所生,無常變換,從來就沒有常住不滅的“我”的存在,從而證無我,破無明,除滅對世間五欲和物質世界的貪愛,出離有生有滅的叁界,歸于永恒的涅槃安樂境界。
大乘菩薩所走的實踐路子與此卻大不相同。在衆生相互緣起的法界實相中,將自我生命理想追求融入社會大衆的共同解脫中,在普渡衆生的現實利世中達成生命的進化。慈悲是菩薩行的根本要求,而“大悲入世”是大乘的根本立世原則。
如果菩薩見衆生憂苦而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將無法成就菩提大道。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但因爲無始以來爲煩惱所縛,沈淪六道,無有盡期。菩薩對此感同身受,同體大悲,因大悲故勇發菩提心,以六度爲實踐內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並以智慧圓融兼行六度,成無盡萬行,精進不辍,永無疲厭。
不僅如此,佛教還爲芸芸衆生的生命進化作了精細規劃。凡夫由實踐五戒十善保人身、升天界,獲世間安樂;小乘人由修習“四谛”,在解脫道上步步升進,由“七賢”位力行諸善,不作諸惡,累積資糧和智慧,由智慧增勝故,逐步證入“四聖”:由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由叁果阿那含到極果阿羅漢,解脫輪回,達到個體生命的自由境界;或自覺自悟生命的緣起規律——“十二因緣”,從自心中找到人生諸苦的無明根源並破除之,從而證入解脫,成獨覺佛。大乘菩薩則不以進程之遙遠,時間之恒久爲累,勇猛精進,行六度萬行,級級升進,由凡夫十信位進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賢位,斷惑證真,明本心,見本性,由菩薩初地晉及十地,了卻生死獲大自在,在普渡衆生的無盡誓願與事業中分身無數,隨類受身,以解衆生危難,終至徹底覺悟,圓滿覺知宇宙人生真實面目,獲得宇宙萬有的本然法則所能實現的最大自由,成就生命自我升進的終極形態和圓滿人格。
佛教發展觀特別倚重智慧。無論小乘解脫道還是大乘佛菩提道,都強調在確立佛法正確知見之下,以智慧引導實踐,認爲以智慧爲導的實踐才是正精進,與智慧相應的解脫才是正解脫,因于智慧的覺悟才是正覺。
在佛教所提倡的生命進化進程中,處處都貫穿著智慧。佛法可謂現實的人生智慧,它貼近生活,與現實一體不二。尤其大乘佛教,以“出世即入世”的智慧爲引導,強調菩薩行者要在解脫衆生的苦難中解脫自己,走“欲出還入”的實踐理路,就塵脫塵,就世離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順應人類的整體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盡其所能,爲大衆服務。以“依正不二”的佛法生態觀爲指導,以“心淨國土淨”的智慧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將生態重建與環境優化最終歸于人心靈的淨化實踐;以“自他不二”的社會道德觀爲指導,以“心淨衆生淨”的道德智慧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淨其心”、“自淨其意”,實踐社會生態和社會道德的淨化。
同時,運用“心淨衆生淨”的智慧提升個體生命的層次。人生的覺悟和解脫不是從外部世界著手,而是反躬內求,在層層清除心田的染汙種子,滅除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上下功夫。生命的進化在于淨化,而生命的淨化就是道德的升進,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是發達社會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經曆並正在經曆著發展的苦痛。發展的路標指向偏頗,整體的發展趨勢令人堪憂。
佛教發展觀在這樣特殊的曆史時期顯現出獨到的參照價值。它視野廣闊,將人的發展置于宇宙大環境中;它強調以人爲本,以生命爲本,主張從有情生命自身尋找向上一路的發展方向;它系統嚴謹,認爲既要探索外部世界,又要恰如其分處置好人的物質生活,更要關注人類的永續未來;它強調和諧,認爲生命的升進必須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相協調等等。願有越來越的有識之士注目佛教文化,從曆久彌新的佛教智慧中找到人類全面發展的理路。
緣起有生滅-發展的源泉
因緣際會
當一棵種子落入塵土中後,它的命運將會怎樣?是焦芽敗種爛在土裏,還是長成有用之材?是長成傲然于風雨的參天大樹,還是經風就折的細草嫩枝?如果離開種子本身,離開一定的因緣條件來談論事物的發展,就猶如關在門內塗鴉彩虹…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