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其实,种子的命运没有定数,一切都取决于种子本身,取决于它周围的环境——土壤、水分、阳光、温度和人们对它的呵护。而且你也相信,不管怎样,它终究要还归尘土,湮没无迹,成为新生命孕育的条件。这就是因缘。因缘是一件有趣而又很实际的东西,它超越了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几乎能为所有的人接受。

  但是,你也不要把因缘法则想象的过于简单,无穷宇宙的缘起与变迁,生生不息生命的孕育与发展,其间的因缘关系甚深甚深,只有彻底觉悟的圣者才能毫无遗漏地究竟通达。

  2500 多年前,当释迦牟尼佛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禅定中,夜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彻底了达人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实相,洞悉森森宇宙万象的本然之理——因缘法则时,也找到了一条不共一切外道的生命升进和终极解脱的道路。佛陀不畏艰辛,走遍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北印度,为人类及一切生命的升进与解脱呕心沥血,常转*轮。在四十九年传道说法中,佛陀将因缘法则开陈敷衍,演绎出泽被寰宇的一大时教,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大象征。

  在佛教经籍中,佛陀说法不离因缘二字,或说缘起、或说缘生,因缘法则几乎就是佛法最基本的纲宗。据《杂阿含经》卷12 记载,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精舍,向僧众开演因缘法及缘生法。

  我站在远离有无、断常的立场,用中道实相智慧演说因缘法则。所谓因缘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什么是缘生法呢?由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如世界及其构成世界的一切物质万象,有情生命孕育和存在的“十二因缘”等,这一因缘规律不论佛陀是否出现于世都一直存在,不因为佛陀的出现而出现,也不因为佛陀的涅槃而消亡。如来出现于世间,只是发现、证得了此一规律,并为一切有缘的众生开演解说。

  因缘(缘起)法则有时被简单概括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人能够看见或感受到的世界上的事事物物不是无中有,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的和合下才能产生与存在,也会因为因缘条件的散失而消亡,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缘。但是细究起来,“因缘”是因与缘的并称。因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而内在根源,就像种子;缘是外在而间接的辅助条件,犹如土壤和阳光。

  因缘的交会和合,纵向看,层层无尽,就好比一棵树,回溯它的因是种子,而种子又是以前的树结成,如此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而前瞻此树结种子,种子为因遇缘成树,如此因因相循以致无穷,因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横向看,则重重交错,就像同样一棵树,需要水土阳光这些因缘,而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而广之,可以牵涉到一切万类。成材的树可以固土、蓄水,为人遮风避雨,可以架屋建房,可以做成家具供人使用等等,以致无穷,如此物物相助,又可以关涉一切万类。万物助长于一物,一物又可以关连到万物。因此,在空间上,因缘的相互交织无边无际。可以这样说,纵横交错、时空交织的因缘网络是宇宙的特性,世界就是由重重无尽的因缘所构建的。若从现象上追寻,你永远也找不到它的终极根源。

  据汉译《那先比丘经》记载,公元前2 世纪后半叶,统治西北印度的弥兰王与那先比丘有过一次有趣会见。弥兰王自小聪明过人,博学外道,但对佛教心存疑虑,后虽经人劝谏召见那先比丘,但傲慢之情溢于言表。

  那先比丘甫一见王,王便咄咄逼人问难道:“你叫何名?”

  那先比丘回答:“父母给我取名那先,平日里呼唤我为那先。所以人人都知道我是那先。”

  弥兰王问:“那先,到底谁是那先?头是那先吗?”那先比丘回答:“不是。”

  王紧追不舍:“眼、耳、鼻、口是那先吗?”那先比丘回道:“不是。”

  “身体是那先吗?”“不是。”

  “苦乐感受是那先吗?”那先比丘说:“不是。”

  “那么,善恶应该是那先吧?”那先比丘说:“也不是。”

  弥兰王有些生气地问道:“如果所有这些都不是那先,那么什么才能称作那先呢?”那先比丘反问道:“轴是车吗?”王回答:“当然不是。”

  那先比丘再问:“辐是车吗?”王答:“也不是。”

  “辕是车吗?”“不是。”

  “轭是车吗?”王答:“不是。”

  那先比丘再问:“把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车吗?”王迟疑了一下说:“不是。”

  “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的聚合还有车吗?”“当然不行。”

  比丘问:“车发出的音声是车吗?”王答:“不是。”

  比丘进一步追问:“那么,到底什么是车?”弥兰王默然无对。

  那先比丘最后解释道:“佛经中说因缘聚合,是指轴、辐、辕、轭等只是造车的材料,是车的构件因缘而已,但并非车本身,只有将它们按照其功能恰当组合,具有了载人载物、在道上行驶的作用时才能称之为车;人也是这样,头面、眼耳、口鼻、身意、苦乐、善恶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才有了人。”

  弥兰王不由得俯首赞叹:善哉善哉!并从此皈依佛教。

  缘起观不是纯粹的哲学玄思,不是用作辩论的工具,也不是一般的学科研究,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它分析物质世界的缘起只是为解剖生命现象提供事例,生命的缘起才是佛教讨论的重点。因此,佛经记载有关因缘的对话中,佛陀及其圣弟子们尽管有时也讨论世界的生灭变化,但表述最多的还是有关生命的缘起。

  在谈到因缘的钩索联系时,无不将其置于生命的升进和解脱的主题之下。

  从有情生命的构成上看,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集结而成的。色蕴是生命的肉体物质,它又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受蕴是感官对所领纳的苦、乐、不苦不乐等所得的感觉和情绪;

  想蕴就是想象、联想的思维活动;而行蕴是指意志、精神与生命活动持续不断、生灭变化的运动;识蕴是指对事物和自身等的一切现象起辨识抉择作用的心之本源。这五种要素的奇妙结合不可思议地形成了完整的生命。

  佛教更以众生生命的升进和解脱为基点,逆向前追生命的由来,寻找生命苦痛的根源。“十二缘起观”是佛教最为著名缘起理论。《阿含经》里记叙了佛陀在许多法会上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解说“十二缘起”的生动事例。“十二缘起”也称“十二支缘起”,就是生命缘起的十二个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生命一旦存在就一定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痛苦(“老死”),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呢?那是因为有生命的“诞生”(“生”),只要有诞生就一定会有老病死等痛苦,“生”是老病死之因;生命为什么会诞生呢?那是因为由善恶行为产生的无形而潜在的业力,和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的生存环境的存在(“有”);而业的造作及堕落三界之因,是对外部世界和自身身心的执着追求(“取”);这种追求源于心的贪爱(“爱”);贪爱的产生取缘于苦乐境界的刺激和体会(“受”);苦乐觉受依赖于感触和知觉的能力(“触”);感知能力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而有(“六入”);“名色”即是“五蕴”,(名即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即是身心,是生命之全体,是“六入”感官能力所赖以成立者;“五蕴”生命的诞生又可以追溯到心识入母胎(“识”);心识的入胎再推及到过去世身、语、意三业的活动(“行”);而诱导人们去造作种种错误行为的,是对生死根本的无知、对生命实相的蒙昧(“无明”)。因此“无明”是造成苦痛生命的最终根源。

  生命毫无疑义有众多不如意之处,而追求完美是生命的本能。佛教敢于面对并勇于承认生命的缺陷,这是人类道德理智的自然流露,更是追求生命进化、完美和解脱的发端。

  “十二缘起”是从生命的阴翳中提炼出来的,是从消极面来审视生命的缘起。

  众生生命由“无明”演化而来,由“无明”而导致一连串紧紧相扣的因缘钩索,因而由“无明”演进的生命就被称为“缘起的流转”,因此,要获得生命的升进与解脱,必须逆此缘起,打破无明,了达生命的实相——本来面目。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妄识,以致生、老、死、忧、悲、苦、恼等众苦皆灭,进入生命的涅槃实相境界。“十二缘起”观的提出,主要是深入解剖生命的消极面,使人直面人生,敢于承认生命的缺陷,由此入手进入生命实相,实现生命永恒的快乐。

  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被称为“缘起的还灭”。

  “十二缘起”解脱理论是站在个体生命的升进和解脱立场而言的,虽被视为小乘理论,但却是大乘解脱成佛的依托,因为没有个体生命的升进,哪来法界众生的共同解脱。

  大乘唯识宗认为,完整的生命形态是由“八识”构成的,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意根)和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因为能含藏生长宇宙万象的种子,所以称种子识或藏识,又因为是一切现象的根本,所以又叫做本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中流注种子而产生的。因此,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源,有形生命形态就是由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因),在外缘(外部条件)的引触下现行。阿赖耶识是真实与虚妄和合的联合体,具有本觉清净之真如性和生灭变化的虚妄性,由之而生的前七识是妄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而造作有漏的善恶业,从此沉沦生死苦海,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六道的根本。但是,阿赖耶识又有本觉清净的一面,其真如之性和清净无漏种子是提升生命层次,返本复原,恢复生命本然状态的根本。生命缘起于阿赖耶识,生命之本是阿赖耶识,生命的升进也从此出发。

  业力不思

  一、业的迷幻

  看世间百态,观苦乐人生,你会发现,有人一世富有康乐事事顺遂,有人几经努力却贫苦…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