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故言無谛。亦名真谛,亦名第一義谛。故《涅槃經》雲:如出世人心所見,故名爲第一義谛[17]。

  換言之,若能依于叁乘人所修的空觀,了知上來俗谛不過是五陰假合之相[18],從而認識其緣起無相而不可得的性(真)空本質,則名此認識的真實之理爲「真谛」。彼文續雲:

  中道第一義谛者,遮二邊說名中道。言遮二邊者,遮凡夫愛見有邊,遮二乘所見無名無相空邊,遮俗谛、真谛之二邊,遮世谛、第一義谛之二邊。遮如此等之二邊,名爲不二,不二之理目之爲「中」;此理虛通無擁(壅)名之爲「道」;最上無過故稱「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爲「義」;諸佛菩薩之所證見,審實不虛,謂之爲「谛」,故言中道第一義谛。亦名一實谛也,亦名虛空佛性、法界、如如、如來藏也[19]。

  凡夫取著世間爲實有,以取著故乃于世間妄起分別,造人我之是非,廣行非法,故落于輪回六道之苦中。因此佛陀大聖乃爲說解空之法,令彼人了知世間之法無非緣起性空,無有實性,不可取不可著,從而證入空性出離叁界生死。另一方面,緣起空性見的建立,其本意乃是爲了對治凡夫執著世谛爲實有的妄見而方便設立的,若又執取此空見,而不見不空之理,則雖有出離叁界之能,卻不能再上一層樓徹見諸佛所見之甚深妙理,故而亦須遮止。如此既遮于凡夫之有見,亦遮于二乘人之空見,而入于雙遮空有的道理,則名之爲「中谛」。因此 大師乃續于文中引《涅槃經》之文,而指出叁谛之道理各別不同,而菩薩之法不同于二乘法的事實,文雲:故《涅槃經》雲:凡夫者著有,二乘者著無,菩薩之法不有不無。〔此〕即是叁谛之理不同之義[20]。

  此外 大師更引《中觀論》之「空假中偈」而證明叁谛的存在,如《四教義》卷二雲:

  《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爲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義,即诠「中道第一義」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叁谛之理[21]。

  2.依真俗二谛及空觀而建立藏通二教

  叁谛的建立已如上說,然而藏等化法四教又是如何依之而各別建立其教理內涵的呢?《四教義》卷二<約叁谛明四教所诠之理>段雲:

  叁藏教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不聞佛性常住涅槃,叁乘[22]猶存灰斷[23]之果也。

  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叁乘猶存灰斷之果也[24]。

  由引文可知,雖說有真、俗、中叁谛,然而藏、通二教其實只能诠釋(理解)真、俗二谛之理,所謂不聞「佛性常住涅槃」者,即是指此二教人皆不了中道第一義谛(以下簡稱「中谛」)之理[25]。然而此二教人既然都只是理解二谛,那麼藏、通二教又當如何分別呢?這必須再以二教對二谛法認知的深淺內容及方法等兩方面來理解。《玄義》卷二下的二谛段文雲:

  所言七種二谛者:一者實有爲俗〔谛〕,實有滅爲真〔谛〕。二者幻有爲俗〔谛〕,幻有空爲真〔谛〕[26]。

  湛然大師于《法華玄義釋簽》(以下簡稱「釋簽」)卷六解釋指出,此中第一類二谛乃是指藏教人所認知的二谛;而第二類則爲通教人所認識者[27]。

  何以藏、通二教人對于二谛的認知會有所不同呢?這主要是由于此二類人修空觀的方法各有不同的方式所使然[28]。如《四教義》卷十二<約觀心明四教>段雲:

  約觀心明叁藏教相者,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相,析假入空。約此觀門,起一切叁藏教也[29]。

  又雲:

  約觀心明通教者,觀心因緣所生一切法,心空則一切法空,是爲體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30]。

  此外《教觀綱宗》(下簡稱「綱宗」)亦雲:藏以析空爲觀,通以體空爲觀[31]。

  所謂析空爲觀(以下簡稱「析空觀」),即是上引中的「析假入空」;所謂的體空爲觀(下稱「體空觀」),即是上引中的「體假入空」。《綱宗》更對此二者的具體內容有略示雲:

  令修析空觀,觀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薩[32]。

  又雲:

  令修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33]。

  依上來的引文可知,正由于藏、通二教人對于俗谛的用心觀法不同,才會形成了二教的差別。《玄義》于此則更進一步地說明此二教人的認知差別雲:

  實有二谛者(此指藏教),陰、入、界等,皆是實法。實法所成,森羅萬品,故名爲俗〔谛〕。方便修道,滅此俗已,乃得會真[34]。

  可見藏教人既執取一切世間森羅萬物皆是實有的,則必須起析空觀之修道方便,以照見此執取之俗谛境爲緣起性空[35],了知不但能取之人不可得,即便所取之境亦不可,如此方能滅去對于此一俗谛的妄想取著之心,從而會入滅俗之空性真谛理中。至于通教人對于二谛的理解,則于真谛上的理解固同爲了解其爲緣起性空之義,然于俗谛上的見解則與藏教人不同,《玄義》卷二下雲:

  幻有空二谛者[36],斥前意也[37],何者?實有時無真〔谛〕,滅有時無俗〔谛〕,二谛義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則二谛義成〕[38]。

  由文可知,通教人所見到的二谛,乃是對藏教人依析空觀而建立的二谛見所進行的批判與修正,所以文雲「斥前意也」。蓋藏教人既認知世俗諸法爲「實有」之體,則此中即不符緣起性空之真谛見,因此在未修方便以證諸法不可得之前,則真谛是不存的,所以文雲「實有時無真」。反之,若證入真谛之時,則又滅去世俗諸法之實有性,從而失去了本所認知的俗谛,故文雲「滅有時無俗」,因此藏教人的二谛其實是不並存的,故文雲「二谛義不成」。反觀通教則不如是,彼人雖亦只見性空之理,然即于世俗諸法中,依體空觀了解彼等當體是「幻有」不實的性空本質。因此不必于修空觀的方便中,滅去俗谛之存在性,方才得到真谛理,乃是在俗谛的當體,即認取其性空不可得的本質,故文雲「即俗而真」。既然是幻有,則必不會于幻有之中妄生分別;既然是即俗,則不必舍俗方能得真,這與藏教人在現實世間的修道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藏教人在未證析空觀之前,因爲執著世間苦、集之相爲實有,故急于求脫,而視衆生、及利生之塵勞等世間諸法皆如怨家,避之唯恐不及,因此于現實中,則多少必然會表現出自私求脫的行爲及心態,而爲大乘行者所病。複在修證析空觀之後,又以爲道、滅爲實有,世間業已不實,故而抱持五分法身[39],而灰身泯智,不能更于解脫中起利生之大用。從而亦喪失了向上更求微妙佛法之大圓滿解脫的機會,因此大乘經中複譏之爲「焦芽敗種」。至于通教人,則由于了解即俗而真的道理,因此除了鈍根者,以未發大乘心之故,而落入與藏教人同樣的心態之外,由于此乃「正化菩薩」[40]之教,一方面于修持體空觀之中,不至于墮入小乘叁藏教人的心態及行爲中,另一方面,則在因緣成熟之時,亦有被大乘的別教或圓教所接入的機會[41]。

  這正是大、小乘人,因依于所聞教理及所修觀法不同,而産生不同之發心及修道風格的最佳例子。有學者雲大、小乘只依于「發心」不同而有分別,其所修、所證則無不同。今此例中藏、通二教所證固皆同爲真谛理,然其對空性之見解與修持卻已大不相同,藏、通二教之分別尚且如此,則圓教與藏教之教、理、行、果等差別,更是不可同日而喻。大乘經中所謂「共般若」與「不共般若」之義,亦是指此。持大小乘所見般若皆同之見解者,當可休矣!

  3.依真俗中叁谛及空假中叁觀以建立別圓二教

  藏、通二教依于二谛及二種空觀之分別已如前述,今則更以叁谛叁觀之分別來建立別、圓二教。《四教義》卷二文雲:

  別教別诠叁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叁十心[42]但成二觀智之方便道,登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性流也。

  圓教圓诠叁谛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開佛知見,自然流入薩婆若[43]海也[44]。

  別圓二教雖同見叁谛之理,然而由于對叁谛理的把握方式不同,故而有二教的分別。別教對于叁谛乃是個個隔「別」而認取的,彼人在進入十住至十回向的叁十位之時,仍只是先個別的把握真谛與俗谛二種智能而已。以此爲方便(基礎),必須等到進入別教的初地之後,才能進一步的把握中谛的真理,並依此而入于與佛平等的法性智能之中。反觀圓教人則不如是,彼圓教人能于任一谛中即見余二谛之理,因此能同時圓滿地把握叁谛的真理。亦由于在初發心修行之時,即已開此圓融叁谛的佛法究竟之知見[45],因此彼人能在往後的一切修行當中(由薄地凡夫一直到成佛),依此叁谛圓融的智能,而任運地與諸佛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相應。

  關于別、圓二教對于叁谛理把握不同的部份,《玄義》卷二下亦有一段明文,其中先以二谛分辨別、圓二教雲:

  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不有不空爲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爲俗〔谛〕;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爲真[46]。

  大師依此二谛對別圓二教所做的定義爲基礎,乃于稍後而開展其叁谛說,文雲:

  別〔教〕叁谛者,開彼俗〔谛〕爲兩谛,〔相〕對真爲中〔谛〕[47]。中〔谛〕,理而已雲雲。

  又雲:

  圓〔教〕叁谛者,非但(只)中道具足佛法[48],真、俗〔二谛〕亦然。叁谛圓融,一〔谛而〕叁〔谛〕、叁〔谛而〕一,如《止觀》中說雲雲[49]。

  由上兩段引文可知,別教叁谛乃是在原有的通教二谛之基礎上[50],另以雙遮的立場,于離空、有二邊而另立中谛之理[51]。換言之,通教人只見幻有即是空的空性理,而別教人則更知幻有固不可得,乃至空亦不可得,故而亦不執取于空。…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