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而當分之別教人也只是知道「不執取空(當然也不執取有)」的中谛道「理」而已,並不了知此中谛即是諸法實相[52],既是諸法實相,則能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功德。今別教人只能于理上,知有雙離于空、有二邊所說中的「但中」谛,而不見不對二邊說中的「圓中」谛,故文雲「中,理而已」。反之,圓教人所見之叁谛則是叁谛圓融的,一方面固然中谛具足一切佛法功德,乃至真、俗二谛也具足一切佛法功德,文雲「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同時隨舉一谛即攝余二,叁谛即是一實谛,故文雲「一叁,叁一」。
以上是透過對叁谛的把握不同,來了解別、圓二教的差別。同樣的,我們仍然可以料想到,之所以會造成對叁谛理解(或者說「把握」)的不同,也是由于別、圓二教人在運心作觀上的不同所致。如《綱宗》雲:
別以次第爲觀,圓以一心爲觀[53]。
又雲:
〔別教〕令修次第叁觀,先空、次假、後中,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54]涅槃[55]。
又雲:
〔圓教〕令修一心叁觀,照性成修,稱性圓妙,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56]涅槃[57]。
由引文可知,前面所謂的「別教別诠叁谛之理」者,指的正是依別教所修的「次第叁觀」而成就的。亦即先修空觀,再修假觀,而後修中觀。至于圓教,則由于是在一心中頓修叁觀,則是直接觀一念心性當下叁觀圓融無礙,叁谛圓妙,一切實相現前,文雲「照性成修,稱性圓妙」,此之叁觀則大不同于別教!如《四教義》卷十二雲:
約觀心明別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無明阿梨耶識,分別無量四谛。一切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又雲:
約觀心明圓教者,觀心因緣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無所積聚,不縱不橫,不思議中道二谛之理。一切圓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如輪王頂上明珠[58]。
上來別教說明中的「觀心因緣所生,即是假名」其實就是空觀,而「具足一切恒沙佛法」即是從空入假的假觀,最後「依無明阿梨耶識,分別無量四谛」者乃是中觀。關于這空、假、中叁觀在別、圓二教中分別的具體修相如何呢? 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卷二中,引《菩薩璎珞本業經》的<賢聖學觀品>對別教的叁觀修相,有一段頗具體的說明雲:
次第〔叁觀〕者,如《璎珞》雲:〔初地以上,有叁觀心入一切地,叁觀者:〕從假〔名〕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爲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此之叁觀即是大品所明叁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叁、一切種智[59]。
因此吾人可知,此中的叁觀,乃是對世俗谛的假名,起觀空之智能,觀見世間相幻有的當下即是空[60],因而證入真谛,文雲「先空」,亦雲「從假入空」。接著亦不住于此空性中,複于此因緣性空中,起觀假之智能,觀見「心因緣所生,具足一切恒沙佛法」[61]之理,更不可于此本質上平等的世間幻化諸法中妄起分別,于中漸斷界外塵沙惑[62],因而證悟俗谛理,文雲「次假」,亦雲「從空入假」。最後更依此二種空觀爲本的空、假二觀爲方便,文雲「二觀爲方便」,證得非空、非有的中道第一義谛,文雲「後中」,亦雲「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並因此而證得《大品般若經》中所說的「叁智」。又因爲此別教所證之中道谛,乃是對先前次第而得之真、俗二谛兩邊的遮、照[63]之對立而建立的,因此只可名之爲「但中」中道谛一義谛。且因爲此教人所修的叁觀是次第成就的,且所證之叁谛也是各別獨立,隔別不融的,因此乃名之爲「別」教!
《摩诃止觀》(下簡稱《止觀》)卷五<第叁釋止觀體相>中,大師于此段別教次第叁觀之文亦有進一步的解釋:
所言二谛者,觀假爲入空之诠;空由诠會,能所合論,故言「二谛觀」[64]。
這是就所謂的「從假入空觀」的進一步解釋,亦即行人當就世俗中所存在一切假合之相中,觀察其當體是空,此中「觀假」是手段、是能诠,解其「性空」爲結果、爲所诠,能所合說,所以才將叁觀之首的空觀,命名爲「二谛觀」。接著又解釋假觀,文雲: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若是入空,尚無空可有,何假可入?當知此觀,爲化衆生,知真〔谛〕非真〔空〕,方便出假,故言〔從空〕;分別〔假〕藥〔假〕病,而無差謬,故言「入假」。
平等者,望前〔二谛觀〕稱平等也。前〔之二谛觀〕觀破(除)假病,〔而〕不〔能〕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爲平等。後〔之平等觀〕觀破空病,還用假法,破用既均,異時相望,故言「平等」也[65]。
別教人知「觀空」乃爲治凡夫「執有」之病,但二乘人執空而不能生起利他及向上更求佛法的大心大行,亦是不了佛法的真義。因此乃在知空非真空的觀境下,文雲「從空」,更觀察一切世間之假病,而投以適當之對治,文雲「入假」,從而更完成一切自利利他之功德。又前之二谛觀,只能以「空觀」照破幻有即空而得空觀見,但不能更以「假觀」照破「空」,因此幻有能破,空見不能破。然平等觀則先用空觀照破幻有假,複用幻有假來觀破空,空假二觀各有一破一用,所以雲「破用既均」,以此對望之前的二谛觀,其空、假二觀破用不均等的情況而言,此觀在空、假二觀的破用上是平等的,故曰「平等觀」。接著 大師更解釋所謂中道第一義谛觀的具體內涵雲:
中道第一義谛觀者,前觀假空,是空生死;後觀空〔亦〕空,是空涅槃。雙遮二邊,是名「二空觀」,爲「方便道」。得會中道,故言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66]。
此段文說明中道觀既照破世間如幻的生死相,亦照破藏、通二教人所認取的「空」相,乃是雙遮于幻有假(俗谛)的空觀及幻有空(真谛)的假觀二邊,既不落于有更不落于空,文雲:「心心寂滅」,並以之爲方便而趣入中道觀的一切種智。文續雲:
又,初觀用空〔觀〕,後觀用假〔觀〕,是爲雙存方便,入中道時,能照二谛。故經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前之兩觀,爲二種方便,意在此也[67]。
前雖雲雙遮于空、有二邊,然而因在趣入中道觀之前,已用空觀照破幻有,亦用假觀照破空執,因而此後之中道觀(叁觀是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則能任運起空、假二觀(文雲「雙照二谛」)而又不執取于真、俗二谛,故而「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原文中「二觀爲方便」的意思即在此!最後在結束本段說明之前, 大師更藉由叁觀的有無差別,而總括地分辨了,藏、通、別叁教人是否能了見佛性的問題。從中我們可知道,藏、通二教由于不具叁觀之修持,所以不能見于佛性,從而凸顯出大乘與小乘的教行因果差別。《玄義》文又雲:
〔別教〕次第叁觀,二乘及通〔教〕菩薩,有初觀分,此屬定多慧少,不見佛性(即是中道谛)。別教菩薩,〔雖〕有第二觀分,此〔亦〕屬定多慧少,亦不見佛性。〔須更以〕二觀爲方便,〔方〕得入第叁觀,則見佛性[68]。
以上爲別教叁觀之相貌。相對于此,則圓教的所謂一心叁觀,則非是以叁觀次第而修成的,乃是于一念心中,觀察一切因緣生法(佛法,衆生法及心法)當下皆「具足一切十法界」亦具足叁谛之理,而且此叁谛之理亦互相含攝,當下稱其本性而圓融無礙,文雲「無所積聚」,因此隨舉一法而含融余二。引文中既雲「〔叁觀〕不縱(時間上的前後)不橫(並排式的同時獨立之存在)」,故修得之過程即非叁觀次第,文雲「不前不後」。但雖不是前後相續的次第修法,然亦非各自獨存而同時的齊修,所以雲「亦不一時」。這是一種于一念心性中圓修叁觀、圓證圓融叁谛,圓得一心叁智[69]的圓頓修法[70]。依于此法,乃得以建立圓教屬于唯一佛乘的最高教理及實踐的境界。如《止觀》卷九<正修止觀>第七明修德不思議段雲: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71]。
又雲: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曆一切法亦如是[72]。
文中所謂的「一法」,此處指的可以理解爲「緣起性空」的真谛之法,所謂的「一切法」,乃是「因緣所生」的緣起衆俗谛之法,而「非一、非一切」正是雙遮雙照兩邊的中谛。但此叁谛觀卻非是隔別不融的。蓋圓教人所修空、假、中叁觀,雖有叁觀各別之名,然而真正于一心中作意觀察時,則是叁觀等持而混融一體的。起空觀時,假、中二觀自在其中,文雲:「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起假、中二觀時,余二亦如是。因此非只是中道第一義谛具足一切佛法,乃至真谛、俗谛亦當下具足一切佛法,從而能證入叁谛圓融之理中,所謂唯佛一乘的圓教最高境界正是指此。
(叁)天臺推重圓教的旨趣
以叁谛叁觀而建立佛法四教差別的體系已如上說,然而以天臺的判教立場看,既然佛法有四教的分別,自當依四種教而各別弘揚,何以天臺卻要特別推重圓教呢?當然,由于圓教之教理及止觀之修持最爲圓滿,因此在求法乎上的一般性原則下,天臺推重圓教自是必然的結果。然而以天臺所根本依據的《法華經》及《涅槃經》之內容來考察,我們亦可以明白,事實上就此二部經的立場來說,所謂的佛法其實是只有唯一佛乘的佛法,並無所謂的二乘或叁乘。諸佛出世不過是爲了宣說此一究竟的佛法爲目的,之所以還要宣說余叁種佛法,無非都是爲了調熟衆生而做的方便施設。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雲: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如…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