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73]。
既然諸佛只爲一佛乘(圓教法)而爲衆生說法,何以又要說二乘、叁乘(藏、通、別等叁教)呢?原來正是由于衆生根機之不足,一時不能盡受,所以諸佛才需要先以二乘、叁乘等佛法來調熟衆生的,如同經卷二<譬喻品>雲:
初說叁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能,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衆生〕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74]。
以是義故,所以天臺亦講說前叁教,爲令學者能漸次地理解佛法的教、觀二門,最後才導歸圓教的究竟一佛乘中。
當然,這是就理解佛法的立場而說的,本文之所以要用極多的篇幅,來描述四教成立的教觀內涵,乃是另有禅觀實踐上的現實考量。蓋佛法的根本,固然在空性的見解與實踐上,然而對于空性的見解與實踐之不同,向來就是大、小,顯、密各派之所以分張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見無論是解或行,對于一個佛教行者而言,于佛法空性的見解上,自來就是多元而極不易深刻把握的。既然理解都已困難了,何況還要依之而深修?《綱宗》雲:未開圓解,不應辄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75]。因此以天臺宗的立場看,吾人必須在空性的見解上先有深刻而精確的見地,方能正確地引生相應的實踐並獲得所要的成果。尤其在禅修的實踐中,對于空性見的認識,及其相對應的修心方法,在大、小,權、實之間,是有非常多微細之分別的。此中若不能預先予以分辨清楚,則非常容易以少爲足,甚至在實修的過程當中認錯路頭而誤入歧途!緣于此,所以本文乃專從與實際修禅有關的「谛」與「觀」兩個角度,來對四教進行分判,其用意正是在此。《綱宗》卷末雲:又複應知,說前叁教,爲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于此(圓教)[76],指的也正是這層道理。
以上所說,是以理解實踐的角度而論其必須四教一一予以細說、細分,之後方才導歸圓教之解、行的理由。然而,以天臺判攝四教的最終旨趣說,其判攝四教的目的,正是要合會前叁皆歸入圓教。蓋解前叁教,乃是爲了理解圓教而施設的,《玄義》<序王>中所謂「爲實施權」正是此義[77]。然而當行者理解了圓教之後,當下前叁教,也就都被認識爲圓教了!所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78]正是此理。此外如《玄義》<序王>雲:
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79]。
又,《法華經》<壽量品>亦雲: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爲度衆生皆實不虛[80]。
既雲「廢權、立實」又雲「法皆如是……皆實不虛」,故知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其實都是以究竟真實的一佛乘(圓教)爲其本質的。在此意義下,曰藏、曰通、曰別,不過是對尚未了解圓教義的人而談的,等到行者能妙解圓教之後,此四教的差別就完全泯除、合會了! 大師在《玄義》<四谛境>段即引《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品>之品意雲:
<德王品>追泯衆經,俱寂四種四谛(四教)。……如此追泯,何說而不寂耶?……如是等種種皆決了入妙,開權顯實[81]!
透過這個「追泯四教[82]」的立場,則我們可以了解到,天臺宗解說前叁教,固然是爲了正確理解及實踐圓教而設。然而就天臺判教的最終旨趣說,所謂的四教其實是唯有圓教一教而已,或藏、或通、或別,本質上最後都會入圓教,任修一教皆是圓教,除此之外已別無其它佛法可修矣!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天臺教法在本質上,對于藏、通、別等叁教,是不會産生排斥或輕視的。天臺宗與其被視爲一種獨立的宗派,倒不如將之看做一種圓滿融攝一切佛法的佛法認識論語方法論。因此天臺佛法教必稱圓、觀辄依頓,除了有其自身教理的必然道理在以外,我們也會從曆史上,看到天臺宗融入淨土宗、禅宗、律宗、密宗乃至華嚴宗的影子,這些也都表現出天臺宗的這種融攝性與包容性來,在二十一世紀各地區佛法密切交流、激蕩的今日,天臺宗所具有的這種涵融性格,可說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與重視的。
叁、天臺圓教止觀之觀境
如前所述,教理—尤其是圓教之理—的預先理解,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佛法的最終目的,則是解脫的實踐。而欲實踐解脫道,則非實際的禅修無以竟其功!因此本文將進一步地嘗試探討依于圓教的中道實相之最高佛教原理爲基礎,其所當采取的禅觀方法爲何?
回憶前章所談,天臺的最高佛教原理既然是圓教,而支持圓教的主要理論正是「圓融叁谛」,至于把握此圓融叁谛所運用的修心方法,正是所謂的「一心叁觀」前已述及。此中,一心叁觀是能觀之行,而圓融叁谛則是觀後所得到的宇宙人生萬法之真理(谛)。然而這要由一心叁觀對什麼樣的「所觀境」進行觀察,才能得到這樣的真理呢?前一章中,爲了討論上的方便,我們分別以「叁谛」和「叁觀」兩個主題來說明四教的成立。但據實而論,真理(叁谛)的發現與建立,是必須透過觀察與思惟之過程的,不同的觀察與思惟,將産生對所謂「真相」的不同認知結果,因此談叁谛是無法獨立于叁觀之運作的。而叁觀既然代表著一種理解真理的內心之作意觀察與思擇過程,則叁觀的運作,就勢必要有被其觀察的「觀境」,藉此境界的觀察,吾人乃得以發生「智能」,從而掌握宇宙人生的「谛理」,行者再依此所得之谛理將之內化、外弘,而完成了自他道德與解脫的建立,從而圓滿了佛法的修行。其過程或可依下圖加以略示:
一心叁觀
外弘 自他圓滿解脫
→ 所觀之境 → 佛法之智慧 → 圓融叁谛之中道實相理 →
觀于境 依境發智 以智證谛 內化
此中最爲關鍵的,正是以叁觀觀于境而發智解的過程,這也正是禅修止觀所要努力的地方。換言之,禅觀最重要的,便是觀境的建立,以及對此觀境的正確理解!因爲什是佛法所說的「觀」呢?其實就是指一種對所觀境所進行的一連串符合佛法規範(叁法印、一實相印)的觀察及理解過程而言。但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在禅修當中,正確地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要觀察的境界呢?其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于禅修之外,直接對于所欲觀察的境界,進行理論性的理解,上一章最後一節的所謂「先開圓解」正是指這種事先的努力而言。
(一)十種觀境之提出
天臺圓教止觀所觀之境界,依于其生起之次第而列,主要有十種境,《止觀》卷九<正修止觀>第七開章明見段雲:
開止觀〔所觀之境〕爲十:一、陰界入,二、煩惱,叁、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倒〕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二乘〕菩薩[83]。
此之十境以陰、界、入列爲最前,乃是由于大乘經中如此教示,凡列法門,無不皆以五陰等爲首之故。其次則是因爲此五陰等,隨時現前,一方面行者不必因此而另覓觀照之對象,同時,依于這陰、界、入爲根本,方有以下九境之生起,有此二義之故,立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爲吾人修觀最初,同時也是最根本的所觀境。故《止觀》續雲:
此十境,通能覆障,「陰〔界入〕」在初者,二義:一、現前;二、依經。
《大品》雲: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菩薩初觀色,乃至一切種智。章章皆爾,故不違經。
又,行人受身,誰不〔有〕陰入〔之〕重擔現前?是故〔列爲〕初觀。後發異相,別爲次耳[84]。
複雲:
陰入一境,常自現前,若發〔余境〕不發〔余境〕,恒得爲〔所〕觀。余九境〔若〕發可爲觀,不發何所觀[85]?
此外當知,如是十境,由于是屬于凡夫入圓教止觀修持時之所觀境,因此皆屬于凡夫之位。《止觀》卷九判示段雲:
此十種境,始自凡夫正報,終至聖人〔之〕方便[86]。
也正因是凡夫位,所以前之引文方雲「此十境,通能覆障」,如彼文更自釋此雲:
通言煩惱者:見、慢〔二境〕同〔于〕煩惱〔之異名〕;陰入病是煩惱果;業是煩惱因;禅是無動業,業即煩惱〔所起之〕用;魔即統欲界,即煩惱主;二乘菩薩,即別煩惱[87]攝[88]。
由引文我們可以明白,此十境是通指凡夫之煩惱境而言的。然而雖此十境皆是凡夫之煩惱所攝,但這是就未修之前吾人所對待的事相而說的,若就其理體而言,則理體唯有一中道實相,故而一一境皆與不思議中道相應,其當體即是解脫,這也正是下一章中所欲談及的[89]。
至于觀境遍于法界有無量無邊,何以卻偏以此十境爲修持圓教止觀的所觀境呢?這主要有叁項原因:一者,以五陰爲吾人現前最爲必然存在的境界之故,其余境界或不必然發生、現前,或必須另外他求,于修觀之時或有不相續、不熟悉,乃至不方便的缺失,而觀于五陰則反此。彼文雲:「受身之始,無不有身(義通五陰等),諸經說觀,多從色起,故以陰爲初耳[90]」。二者,五陰爲吾人一切煩惱、苦患之根本,修行離苦亦以觀此苦本爲先。叁者,以修道的立場出發,初從觀己五陰入手,次必見叁毒煩惱之病心,再次則可能有脈髒不調之病患生起等,如此乃至到最後,則因不了究竟佛乘,而偏入二乘菩薩之修行因地之中爲止。如此從最初至第十,恰好是一個凡夫道人在修行始末之中,大體上所會「次第」發生的境界[91]。因爲有以上叁個原因之故,所以在所觀境中,具列這十項內容,行者若能于此十項觀境中,一一以圓教一心叁觀的觀法,觀彼當下皆是叁谛圓融之境,則必能直證天臺圓教唯佛一乘的果位。所謂天臺圓教的四部止觀,其內容所說,雖有淺深、廣略乃至頓漸不定[92]等之差別,然其所觀之境則皆以此爲根本。
(二)揀取識心爲主要之觀境
以十境爲所觀大抵已如上說,然而若論實際之修觀,則十種境互發不定,且對境非一,爲了禅觀專門深入的理由,初修之時則…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