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73]。
既然诸佛只为一佛乘(圆教法)而为众生说法,何以又要说二乘、三乘(藏、通、别等三教)呢?原来正是由于众生根机之不足,一时不能尽受,所以诸佛才需要先以二乘、三乘等佛法来调熟众生的,如同经卷二<譬喻品>云:
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能,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众生〕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74]。
以是义故,所以天台亦讲说前三教,为令学者能渐次地理解佛法的教、观二门,最后才导归圆教的究竟一佛乘中。
当然,这是就理解佛法的立场而说的,本文之所以要用极多的篇幅,来描述四教成立的教观内涵,乃是另有禅观实践上的现实考量。盖佛法的根本,固然在空性的见解与实践上,然而对于空性的见解与实践之不同,向来就是大、小,显、密各派之所以分张的根本原因所在。可见无论是解或行,对于一个佛教行者而言,于佛法空性的见解上,自来就是多元而极不易深刻把握的。既然理解都已困难了,何况还要依之而深修?《纲宗》云: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75]。因此以天台宗的立场看,吾人必须在空性的见解上先有深刻而精确的见地,方能正确地引生相应的实践并获得所要的成果。尤其在禅修的实践中,对于空性见的认识,及其相对应的修心方法,在大、小,权、实之间,是有非常多微细之分别的。此中若不能预先予以分辨清楚,则非常容易以少为足,甚至在实修的过程当中认错路头而误入歧途!缘于此,所以本文乃专从与实际修禅有关的「谛」与「观」两个角度,来对四教进行分判,其用意正是在此。《纲宗》卷末云: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圆教)[76],指的也正是这层道理。
以上所说,是以理解实践的角度而论其必须四教一一予以细说、细分,之后方才导归圆教之解、行的理由。然而,以天台判摄四教的最终旨趣说,其判摄四教的目的,正是要合会前三皆归入圆教。盖解前三教,乃是为了理解圆教而施设的,《玄义》<序王>中所谓「为实施权」正是此义[77]。然而当行者理解了圆教之后,当下前三教,也就都被认识为圆教了!所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78]正是此理。此外如《玄义》<序王>云:
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79]。
又,《法华经》<寿量品>亦云:
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80]。
既云「废权、立实」又云「法皆如是……皆实不虚」,故知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其实都是以究竟真实的一佛乘(圆教)为其本质的。在此意义下,曰藏、曰通、曰别,不过是对尚未了解圆教义的人而谈的,等到行者能妙解圆教之后,此四教的差别就完全泯除、合会了! 大师在《玄义》<四谛境>段即引《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品>之品意云:
<德王品>追泯众经,俱寂四种四谛(四教)。……如此追泯,何说而不寂耶?……如是等种种皆决了入妙,开权显实[81]!
透过这个「追泯四教[82]」的立场,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天台宗解说前三教,固然是为了正确理解及实践圆教而设。然而就天台判教的最终旨趣说,所谓的四教其实是唯有圆教一教而已,或藏、或通、或别,本质上最后都会入圆教,任修一教皆是圆教,除此之外已别无其它佛法可修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天台教法在本质上,对于藏、通、别等三教,是不会产生排斥或轻视的。天台宗与其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宗派,倒不如将之看做一种圆满融摄一切佛法的佛法认识论语方法论。因此天台佛法教必称圆、观辄依顿,除了有其自身教理的必然道理在以外,我们也会从历史上,看到天台宗融入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乃至华严宗的影子,这些也都表现出天台宗的这种融摄性与包容性来,在二十一世纪各地区佛法密切交流、激荡的今日,天台宗所具有的这种涵融性格,可说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与重视的。
三、天台圆教止观之观境
如前所述,教理—尤其是圆教之理—的预先理解,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佛法的最终目的,则是解脱的实践。而欲实践解脱道,则非实际的禅修无以竟其功!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地尝试探讨依于圆教的中道实相之最高佛教原理为基础,其所当采取的禅观方法为何?
回忆前章所谈,天台的最高佛教原理既然是圆教,而支持圆教的主要理论正是「圆融三谛」,至于把握此圆融三谛所运用的修心方法,正是所谓的「一心三观」前已述及。此中,一心三观是能观之行,而圆融三谛则是观后所得到的宇宙人生万法之真理(谛)。然而这要由一心三观对什么样的「所观境」进行观察,才能得到这样的真理呢?前一章中,为了讨论上的方便,我们分别以「三谛」和「三观」两个主题来说明四教的成立。但据实而论,真理(三谛)的发现与建立,是必须透过观察与思惟之过程的,不同的观察与思惟,将产生对所谓「真相」的不同认知结果,因此谈三谛是无法独立于三观之运作的。而三观既然代表着一种理解真理的内心之作意观察与思择过程,则三观的运作,就势必要有被其观察的「观境」,藉此境界的观察,吾人乃得以发生「智能」,从而掌握宇宙人生的「谛理」,行者再依此所得之谛理将之内化、外弘,而完成了自他道德与解脱的建立,从而圆满了佛法的修行。其过程或可依下图加以略示:
一心三观
外弘 自他圆满解脱
→ 所观之境 → 佛法之智慧 → 圆融三谛之中道实相理 →
观于境 依境发智 以智证谛 内化
此中最为关键的,正是以三观观于境而发智解的过程,这也正是禅修止观所要努力的地方。换言之,禅观最重要的,便是观境的建立,以及对此观境的正确理解!因为什是佛法所说的「观」呢?其实就是指一种对所观境所进行的一连串符合佛法规范(三法印、一实相印)的观察及理解过程而言。但我们又要如何才能在禅修当中,正确地观察和理解我们所要观察的境界呢?其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于禅修之外,直接对于所欲观察的境界,进行理论性的理解,上一章最后一节的所谓「先开圆解」正是指这种事先的努力而言。
(一)十种观境之提出
天台圆教止观所观之境界,依于其生起之次第而列,主要有十种境,《止观》卷九<正修止观>第七开章明见段云:
开止观〔所观之境〕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倒〕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二乘〕菩萨[83]。
此之十境以阴、界、入列为最前,乃是由于大乘经中如此教示,凡列法门,无不皆以五阴等为首之故。其次则是因为此五阴等,随时现前,一方面行者不必因此而另觅观照之对象,同时,依于这阴、界、入为根本,方有以下九境之生起,有此二义之故,立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为吾人修观最初,同时也是最根本的所观境。故《止观》续云:
此十境,通能覆障,「阴〔界入〕」在初者,二义:一、现前;二、依经。
《大品》云:声闻人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违经。
又,行人受身,谁不〔有〕阴入〔之〕重担现前?是故〔列为〕初观。后发异相,别为次耳[84]。
复云:
阴入一境,常自现前,若发〔余境〕不发〔余境〕,恒得为〔所〕观。余九境〔若〕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85]?
此外当知,如是十境,由于是属于凡夫入圆教止观修持时之所观境,因此皆属于凡夫之位。《止观》卷九判示段云:
此十种境,始自凡夫正报,终至圣人〔之〕方便[86]。
也正因是凡夫位,所以前之引文方云「此十境,通能覆障」,如彼文更自释此云:
通言烦恼者:见、慢〔二境〕同〔于〕烦恼〔之异名〕;阴入病是烦恼果;业是烦恼因;禅是无动业,业即烦恼〔所起之〕用;魔即统欲界,即烦恼主;二乘菩萨,即别烦恼[87]摄[88]。
由引文我们可以明白,此十境是通指凡夫之烦恼境而言的。然而虽此十境皆是凡夫之烦恼所摄,但这是就未修之前吾人所对待的事相而说的,若就其理体而言,则理体唯有一中道实相,故而一一境皆与不思议中道相应,其当体即是解脱,这也正是下一章中所欲谈及的[89]。
至于观境遍于法界有无量无边,何以却偏以此十境为修持圆教止观的所观境呢?这主要有三项原因:一者,以五阴为吾人现前最为必然存在的境界之故,其余境界或不必然发生、现前,或必须另外他求,于修观之时或有不相续、不熟悉,乃至不方便的缺失,而观于五阴则反此。彼文云:「受身之始,无不有身(义通五阴等),诸经说观,多从色起,故以阴为初耳[90]」。二者,五阴为吾人一切烦恼、苦患之根本,修行离苦亦以观此苦本为先。三者,以修道的立场出发,初从观己五阴入手,次必见三毒烦恼之病心,再次则可能有脉脏不调之病患生起等,如此乃至到最后,则因不了究竟佛乘,而偏入二乘菩萨之修行因地之中为止。如此从最初至第十,恰好是一个凡夫道人在修行始末之中,大体上所会「次第」发生的境界[91]。因为有以上三个原因之故,所以在所观境中,具列这十项内容,行者若能于此十项观境中,一一以圆教一心三观的观法,观彼当下皆是三谛圆融之境,则必能直证天台圆教唯佛一乘的果位。所谓天台圆教的四部止观,其内容所说,虽有浅深、广略乃至顿渐不定[92]等之差别,然其所观之境则皆以此为根本。
(二)拣取识心为主要之观境
以十境为所观大抵已如上说,然而若论实际之修观,则十种境互发不定,且对境非一,为了禅观专门深入的理由,初修之时则…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