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P3

  ..续本文上一页然而当分之别教人也只是知道「不执取空(当然也不执取有)」的中谛道「理」而已,并不了知此中谛即是诸法实相[52],既是诸法实相,则能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功德。今别教人只能于理上,知有双离于空、有二边所说中的「但中」谛,而不见不对二边说中的「圆中」谛,故文云「中,理而已」。反之,圆教人所见之三谛则是三谛圆融的,一方面固然中谛具足一切佛法功德,乃至真、俗二谛也具足一切佛法功德,文云「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同时随举一谛即摄余二,三谛即是一实谛,故文云「一三,三一」。

  以上是透过对三谛的把握不同,来了解别、圆二教的差别。同样的,我们仍然可以料想到,之所以会造成对三谛理解(或者说「把握」)的不同,也是由于别、圆二教人在运心作观上的不同所致。如《纲宗》云:

  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53]。

  又云:

  〔别教〕令修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54]涅槃[55]。

  又云:

  〔圆教〕令修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56]涅槃[57]。

  由引文可知,前面所谓的「别教别诠三谛之理」者,指的正是依别教所修的「次第三观」而成就的。亦即先修空观,再修假观,而后修中观。至于圆教,则由于是在一心中顿修三观,则是直接观一念心性当下三观圆融无碍,三谛圆妙,一切实相现前,文云「照性成修,称性圆妙」,此之三观则大不同于别教!如《四教义》卷十二云:

  约观心明别教者,观心因缘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无明阿梨耶识,分别无量四谛。一切别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

  又云:

  约观心明圆教者,观心因缘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无所积聚,不纵不横,不思议中道二谛之理。一切圆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如轮王顶上明珠[58]。

  上来别教说明中的「观心因缘所生,即是假名」其实就是空观,而「具足一切恒沙佛法」即是从空入假的假观,最后「依无明阿梨耶识,分别无量四谛」者乃是中观。关于这空、假、中三观在别、圆二教中分别的具体修相如何呢? 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卷二中,引《菩萨璎珞本业经》的<贤圣学观品>对别教的三观修相,有一段颇具体的说明云:

  次第〔三观〕者,如《璎珞》云:〔初地以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此之三观即是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种智……三、一切种智[59]。

  因此吾人可知,此中的三观,乃是对世俗谛的假名,起观空之智能,观见世间相幻有的当下即是空[60],因而证入真谛,文云「先空」,亦云「从假入空」。接着亦不住于此空性中,复于此因缘性空中,起观假之智能,观见「心因缘所生,具足一切恒沙佛法」[61]之理,更不可于此本质上平等的世间幻化诸法中妄起分别,于中渐断界外尘沙惑[62],因而证悟俗谛理,文云「次假」,亦云「从空入假」。最后更依此二种空观为本的空、假二观为方便,文云「二观为方便」,证得非空、非有的中道第一义谛,文云「后中」,亦云「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并因此而证得《大品般若经》中所说的「三智」。又因为此别教所证之中道谛,乃是对先前次第而得之真、俗二谛两边的遮、照[63]之对立而建立的,因此只可名之为「但中」中道谛一义谛。且因为此教人所修的三观是次第成就的,且所证之三谛也是各别独立,隔别不融的,因此乃名之为「别」教!

  《摩诃止观》(下简称《止观》)卷五<第三释止观体相>中,大师于此段别教次第三观之文亦有进一步的解释:

  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64]。

  这是就所谓的「从假入空观」的进一步解释,亦即行人当就世俗中所存在一切假合之相中,观察其当体是空,此中「观假」是手段、是能诠,解其「性空」为结果、为所诠,能所合说,所以才将三观之首的空观,命名为「二谛观」。接着又解释假观,文云:

  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谛〕非真〔空〕,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假〕药〔假〕病,而无差谬,故言「入假」。

  平等者,望前〔二谛观〕称平等也。前〔之二谛观〕观破(除)假病,〔而〕不〔能〕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为平等。后〔之平等观〕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65]。

  别教人知「观空」乃为治凡夫「执有」之病,但二乘人执空而不能生起利他及向上更求佛法的大心大行,亦是不了佛法的真义。因此乃在知空非真空的观境下,文云「从空」,更观察一切世间之假病,而投以适当之对治,文云「入假」,从而更完成一切自利利他之功德。又前之二谛观,只能以「空观」照破幻有即空而得空观见,但不能更以「假观」照破「空」,因此幻有能破,空见不能破。然平等观则先用空观照破幻有假,复用幻有假来观破空,空假二观各有一破一用,所以云「破用既均」,以此对望之前的二谛观,其空、假二观破用不均等的情况而言,此观在空、假二观的破用上是平等的,故曰「平等观」。接着 大师更解释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观的具体内涵云:

  中道第一义谛观者,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亦〕空,是空涅槃。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66]。

  此段文说明中道观既照破世间如幻的生死相,亦照破藏、通二教人所认取的「空」相,乃是双遮于幻有假(俗谛)的空观及幻有空(真谛)的假观二边,既不落于有更不落于空,文云:「心心寂灭」,并以之为方便而趣入中道观的一切种智。文续云:

  又,初观用空〔观〕,后观用假〔观〕,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照二谛。故经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前之两观,为二种方便,意在此也[67]。

  前虽云双遮于空、有二边,然而因在趣入中道观之前,已用空观照破幻有,亦用假观照破空执,因而此后之中道观(三观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则能任运起空、假二观(文云「双照二谛」)而又不执取于真、俗二谛,故而「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原文中「二观为方便」的意思即在此!最后在结束本段说明之前, 大师更藉由三观的有无差别,而总括地分辨了,藏、通、别三教人是否能了见佛性的问题。从中我们可知道,藏、通二教由于不具三观之修持,所以不能见于佛性,从而凸显出大乘与小乘的教行因果差别。《玄义》文又云:

  〔别教〕次第三观,二乘及通〔教〕菩萨,有初观分,此属定多慧少,不见佛性(即是中道谛)。别教菩萨,〔虽〕有第二观分,此〔亦〕属定多慧少,亦不见佛性。〔须更以〕二观为方便,〔方〕得入第三观,则见佛性[68]。

  以上为别教三观之相貌。相对于此,则圆教的所谓一心三观,则非是以三观次第而修成的,乃是于一念心中,观察一切因缘生法(佛法,众生法及心法)当下皆「具足一切十法界」亦具足三谛之理,而且此三谛之理亦互相含摄,当下称其本性而圆融无碍,文云「无所积聚」,因此随举一法而含融余二。引文中既云「〔三观〕不纵(时间上的前后)不横(并排式的同时独立之存在)」,故修得之过程即非三观次第,文云「不前不后」。但虽不是前后相续的次第修法,然亦非各自独存而同时的齐修,所以云「亦不一时」。这是一种于一念心性中圆修三观、圆证圆融三谛,圆得一心三智[69]的圆顿修法[70]。依于此法,乃得以建立圆教属于唯一佛乘的最高教理及实践的境界。如《止观》卷九<正修止观>第七明修德不思议段云: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71]。

  又云: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72]。

  文中所谓的「一法」,此处指的可以理解为「缘起性空」的真谛之法,所谓的「一切法」,乃是「因缘所生」的缘起众俗谛之法,而「非一、非一切」正是双遮双照两边的中谛。但此三谛观却非是隔别不融的。盖圆教人所修空、假、中三观,虽有三观各别之名,然而真正于一心中作意观察时,则是三观等持而混融一体的。起空观时,假、中二观自在其中,文云:「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起假、中二观时,余二亦如是。因此非只是中道第一义谛具足一切佛法,乃至真谛、俗谛亦当下具足一切佛法,从而能证入三谛圆融之理中,所谓唯佛一乘的圆教最高境界正是指此。

  (三)天台推重圆教的旨趣

  以三谛三观而建立佛法四教差别的体系已如上说,然而以天台的判教立场看,既然佛法有四教的分别,自当依四种教而各别弘扬,何以天台却要特别推重圆教呢?当然,由于圆教之教理及止观之修持最为圆满,因此在求法乎上的一般性原则下,天台推重圆教自是必然的结果。然而以天台所根本依据的《法华经》及《涅槃经》之内容来考察,我们亦可以明白,事实上就此二部经的立场来说,所谓的佛法其实是只有唯一佛乘的佛法,并无所谓的二乘或三乘。诸佛出世不过是为了宣说此一究竟的佛法为目的,之所以还要宣说余三种佛法,无非都是为了调熟众生而做的方便施设。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如…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