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P2

  ..续本文上一页,故言无谛。亦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故《涅槃经》云:如出世人心所见,故名为第一义谛[17]。

  换言之,若能依于三乘人所修的空观,了知上来俗谛不过是五阴假合之相[18],从而认识其缘起无相而不可得的性(真)空本质,则名此认识的真实之理为「真谛」。彼文续云:

  中道第一义谛者,遮二边说名中道。言遮二边者,遮凡夫爱见有边,遮二乘所见无名无相空边,遮俗谛、真谛之二边,遮世谛、第一义谛之二边。遮如此等之二边,名为不二,不二之理目之为「中」;此理虚通无拥(壅)名之为「道」;最上无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为「谛」,故言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一实谛也,亦名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来藏也[19]。

  凡夫取着世间为实有,以取着故乃于世间妄起分别,造人我之是非,广行非法,故落于轮回六道之苦中。因此佛陀大圣乃为说解空之法,令彼人了知世间之法无非缘起性空,无有实性,不可取不可着,从而证入空性出离三界生死。另一方面,缘起空性见的建立,其本意乃是为了对治凡夫执着世谛为实有的妄见而方便设立的,若又执取此空见,而不见不空之理,则虽有出离三界之能,却不能再上一层楼彻见诸佛所见之甚深妙理,故而亦须遮止。如此既遮于凡夫之有见,亦遮于二乘人之空见,而入于双遮空有的道理,则名之为「中谛」。因此 大师乃续于文中引《涅槃经》之文,而指出三谛之道理各别不同,而菩萨之法不同于二乘法的事实,文云:故《涅槃经》云:凡夫者着有,二乘者着无,菩萨之法不有不无。〔此〕即是三谛之理不同之义[20]。

  此外 大师更引《中观论》之「空假中偈」而证明三谛的存在,如《四教义》卷二云: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21]。

  2.依真俗二谛及空观而建立藏通二教

  三谛的建立已如上说,然而藏等化法四教又是如何依之而各别建立其教理内涵的呢?《四教义》卷二<约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段云:

  三藏教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22]犹存灰断[23]之果也。

  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灰断之果也[24]。

  由引文可知,虽说有真、俗、中三谛,然而藏、通二教其实只能诠释(理解)真、俗二谛之理,所谓不闻「佛性常住涅槃」者,即是指此二教人皆不了中道第一义谛(以下简称「中谛」)之理[25]。然而此二教人既然都只是理解二谛,那么藏、通二教又当如何分别呢?这必须再以二教对二谛法认知的深浅内容及方法等两方面来理解。《玄义》卷二下的二谛段文云:

  所言七种二谛者:一者实有为俗〔谛〕,实有灭为真〔谛〕。二者幻有为俗〔谛〕,幻有空为真〔谛〕[26]。

  湛然大师于《法华玄义释签》(以下简称「释签」)卷六解释指出,此中第一类二谛乃是指藏教人所认知的二谛;而第二类则为通教人所认识者[27]。

  何以藏、通二教人对于二谛的认知会有所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此二类人修空观的方法各有不同的方式所使然[28]。如《四教义》卷十二<约观心明四教>段云:

  约观心明三藏教相者,即是观一念因缘所生之心生灭相,析假入空。约此观门,起一切三藏教也[29]。

  又云:

  约观心明通教者,观心因缘所生一切法,心空则一切法空,是为体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30]。

  此外《教观纲宗》(下简称「纲宗」)亦云: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31]。

  所谓析空为观(以下简称「析空观」),即是上引中的「析假入空」;所谓的体空为观(下称「体空观」),即是上引中的「体假入空」。《纲宗》更对此二者的具体内容有略示云:

  令修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32]。

  又云:

  令修体空观,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33]。

  依上来的引文可知,正由于藏、通二教人对于俗谛的用心观法不同,才会形成了二教的差别。《玄义》于此则更进一步地说明此二教人的认知差别云:

  实有二谛者(此指藏教),阴、入、界等,皆是实法。实法所成,森罗万品,故名为俗〔谛〕。方便修道,灭此俗已,乃得会真[34]。

  可见藏教人既执取一切世间森罗万物皆是实有的,则必须起析空观之修道方便,以照见此执取之俗谛境为缘起性空[35],了知不但能取之人不可得,即便所取之境亦不可,如此方能灭去对于此一俗谛的妄想取着之心,从而会入灭俗之空性真谛理中。至于通教人对于二谛的理解,则于真谛上的理解固同为了解其为缘起性空之义,然于俗谛上的见解则与藏教人不同,《玄义》卷二下云:

  幻有空二谛者[36],斥前意也[37],何者?实有时无真〔谛〕,灭有时无俗〔谛〕,二谛义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则二谛义成〕[38]。

  由文可知,通教人所见到的二谛,乃是对藏教人依析空观而建立的二谛见所进行的批判与修正,所以文云「斥前意也」。盖藏教人既认知世俗诸法为「实有」之体,则此中即不符缘起性空之真谛见,因此在未修方便以证诸法不可得之前,则真谛是不存的,所以文云「实有时无真」。反之,若证入真谛之时,则又灭去世俗诸法之实有性,从而失去了本所认知的俗谛,故文云「灭有时无俗」,因此藏教人的二谛其实是不并存的,故文云「二谛义不成」。反观通教则不如是,彼人虽亦只见性空之理,然即于世俗诸法中,依体空观了解彼等当体是「幻有」不实的性空本质。因此不必于修空观的方便中,灭去俗谛之存在性,方才得到真谛理,乃是在俗谛的当体,即认取其性空不可得的本质,故文云「即俗而真」。既然是幻有,则必不会于幻有之中妄生分别;既然是即俗,则不必舍俗方能得真,这与藏教人在现实世间的修道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藏教人在未证析空观之前,因为执着世间苦、集之相为实有,故急于求脱,而视众生、及利生之尘劳等世间诸法皆如怨家,避之唯恐不及,因此于现实中,则多少必然会表现出自私求脱的行为及心态,而为大乘行者所病。复在修证析空观之后,又以为道、灭为实有,世间业已不实,故而抱持五分法身[39],而灰身泯智,不能更于解脱中起利生之大用。从而亦丧失了向上更求微妙佛法之大圆满解脱的机会,因此大乘经中复讥之为「焦芽败种」。至于通教人,则由于了解即俗而真的道理,因此除了钝根者,以未发大乘心之故,而落入与藏教人同样的心态之外,由于此乃「正化菩萨」[40]之教,一方面于修持体空观之中,不至于堕入小乘三藏教人的心态及行为中,另一方面,则在因缘成熟之时,亦有被大乘的别教或圆教所接入的机会[41]。

  这正是大、小乘人,因依于所闻教理及所修观法不同,而产生不同之发心及修道风格的最佳例子。有学者云大、小乘只依于「发心」不同而有分别,其所修、所证则无不同。今此例中藏、通二教所证固皆同为真谛理,然其对空性之见解与修持却已大不相同,藏、通二教之分别尚且如此,则圆教与藏教之教、理、行、果等差别,更是不可同日而喻。大乘经中所谓「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之义,亦是指此。持大小乘所见般若皆同之见解者,当可休矣!

  3.依真俗中三谛及空假中三观以建立别圆二教

  藏、通二教依于二谛及二种空观之分别已如前述,今则更以三谛三观之分别来建立别、圆二教。《四教义》卷二文云:

  别教别诠三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三十心[42]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地方乃见佛性入法性流也。

  圆教圆诠三谛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开佛知见,自然流入萨婆若[43]海也[44]。

  别圆二教虽同见三谛之理,然而由于对三谛理的把握方式不同,故而有二教的分别。别教对于三谛乃是个个隔「别」而认取的,彼人在进入十住至十回向的三十位之时,仍只是先个别的把握真谛与俗谛二种智能而已。以此为方便(基础),必须等到进入别教的初地之后,才能进一步的把握中谛的真理,并依此而入于与佛平等的法性智能之中。反观圆教人则不如是,彼圆教人能于任一谛中即见余二谛之理,因此能同时圆满地把握三谛的真理。亦由于在初发心修行之时,即已开此圆融三谛的佛法究竟之知见[45],因此彼人能在往后的一切修行当中(由薄地凡夫一直到成佛),依此三谛圆融的智能,而任运地与诸佛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相应。

  关于别、圆二教对于三谛理把握不同的部份,《玄义》卷二下亦有一段明文,其中先以二谛分辨别、圆二教云:

  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谛〕;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46]。

  大师依此二谛对别圆二教所做的定义为基础,乃于稍后而开展其三谛说,文云:

  别〔教〕三谛者,开彼俗〔谛〕为两谛,〔相〕对真为中〔谛〕[47]。中〔谛〕,理而已云云。

  又云:

  圆〔教〕三谛者,非但(只)中道具足佛法[48],真、俗〔二谛〕亦然。三谛圆融,一〔谛而〕三〔谛〕、三〔谛而〕一,如《止观》中说云云[49]。

  由上两段引文可知,别教三谛乃是在原有的通教二谛之基础上[50],另以双遮的立场,于离空、有二边而另立中谛之理[51]。换言之,通教人只见幻有即是空的空性理,而别教人则更知幻有固不可得,乃至空亦不可得,故而亦不执取于空。…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