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
提要
一、序 言
二、天台圆教的理论与旨趣
三、天台圆教止观之观境
四、天台圆教止观的核心观法
五、结 论
-------------------------------
提要
长期以来由于战乱所造成的人才凋零、教典散失,加以祖师禅及净土法门的盛行乃至各宗融合思想的提倡等原因,使得一向以教观双美著称的天台教学,逐渐地由于缺乏实践与弘扬,而转变成纯教理的讲说与研究,从而失去了其解行并进的原始风格。同时做为中国如来禅代表的天台禅法之不兴,也造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禅法的普遍不振之窘境。尤其在少于实修的导引之下,不但逐渐地使得天台教理的研究走向表面化,失去其宗教实践的深刻内涵,亦因此使天台圆教之妙义,在近代遭到了不少的误解与质疑。如此将进一步地,从根上动摇了深受天台教学所影响的中国佛教之基础,就此意义上说,则天台教观的复兴,其所关系的,已不再只是天台一宗一派的兴衰而已。
为此,本文以止观实践的需要为出发,首先就天台判教,来理解天台圆教的地位及其教、观内涵,再依《法华》一佛乘以及《涅槃》追说追泯之立场,阐明天台圆教在佛法上的重要性与所处之地位,以揭示出天台教法的圆融性与包容性,从而建立出一种能平等总持一切佛法而无遗的大乘认知及心量来。以此认知及心量为基础,方足以进入天台圆教止观的修持!
其次则尝试以《摩诃止观》为基础,就天台圆教止观的核心课题,来加以厘清及简化。希望从中能整理出一个精简的修观脉络,以使有缘的修学者,能对天台圆教止观的具体下手处,有一比较完整具体而精要性的理解和把握。或能因此发扬实践止观修持的精神,从而更促成天台教观乃至中国佛教的复兴,则正是本文所衷心期盼的。
一、序 言
佛法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在经过了接纳、翻译、格义、理解、吸收与实践等阶段的五百多年之后,才由于天台大师的出世,而将历来西域所传入的大、小,性、相等各乘、各系看似凌乱各异的佛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两部份的总持概括与判摄整理[1],从而完成了中国佛教承先启后的关键性工作。这项工作,不但是在佛法的教理上,完成了整理与统摄的目的,使人们得以用整体的眼光,来把握全体佛法的各个部门,并了解它们互相间的关系与位置[2]。同时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相应的各个教理层次上,亦清晰井然而且对称细致地,有着各别对应的实践法门予以密切配合!这使得佛弟子们在研究佛法各个层次的理论之时,随时都能把握住该层次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及修行阶位。如此不但能避免说食数宝光说不练的过失,同时也能明确地标示出佛法理论与实践的各别及互相间之因果关系,从而避免了盲修、闇证以及未证言证、以少为足等增上慢心的发生。因此古来天台教学即有「教观双美」的雅称,自立宗以来讫于今日,仍然能传持不辍,盖有其解行相应的必然原因。
然而由于千多年来的兵火战乱,所造成的人才凋零与教典遗失,加上宋朝以降各宗融合思想的盛行,已使得天台教理的研究与创发,只在纯粹述古的气氛之中,维系着一股存若游丝的命脉,并且也渐渐地失去其理论的纯粹性与实践的独特性[3]。另一方面则由于祖师禅的大兴及念佛法门的普遍流行,也使得以如来禅为主要实践方法的天台止观,更加地缺乏被实践乃至研究的因缘。明末 蕅益大师以降,乃至民初的 谛闲老法师,虽皆致力于天台之教说。然 蕅祖以不作一宗一派之子孙自期[4], 谛老法师虽高举天台之帜,惜抗日军兴,人才栽培难以相续,而其后裔或多转为念佛之行,专弘天台教理者或有之,然专修天台止观则鲜闻。但是教理必假实践方能圆解深化,今既止观不行,则教理之弘化与传持必然羸弱不固,宋代以来天台教法即呈衰退之势,其原因正是在此!
在这样天台之教、观皆长期不振的时代背景下,近十多年来,尤其是在藏传与南传佛教大量传入台湾之后,透过比较,天台宗总给年轻一代的佛子有一种在理论上总是以「圆」教为最高,如此要不就失之笼统,要不就无法兼及其它根机等,似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乃至在止观的实践上,也多少存在一种过于庞大(无论是在理论内容或具体操作上),次第不明显,不知要从何下手,因此难以得力、得受用的问题[5]。为此,本文首先拟就天台判教的角度,来理解天台圆教理论的教、观内涵及其所处之地位,再依《法华经》唯一佛乘及《涅槃经》追说追泯的角度,来说明天台之所以唯一推重圆教的理由,以及其所代表的佛法意义。同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一个实践的层面,透过对天台主要的禅学著作《摩诃止观》所揭示的圆教止观[6]修持法门之精简爬梳,尝试去整理出圆教止观修持的核心观法,藉此不但可以使学者了知圆教止观的产生来由,避免走入小或偏的歧路中,同时也能精确而又简要地,使行者掌握其观心之法要,从而能使行者立于圆教一乘的教理基础上,依于自己的根机,无有错乱而循序渐进地,修证大乘至圆至顿的中道实相禅观。经由这样的修证,将能具体地展现出大乘了义佛法不共余乘的究竟真义,如此不但是天台宗教学得到了中兴,乃至中国佛教亦得以再次光大其内涵。
二、天台圆教的理论与旨趣
透过天台的判教立场看,纯以佛陀的教法内容之深浅而论,一代时教的内容,无非以藏、通、别、圆四类摄尽。而长期以来天台宗的学者,也一直以理解圆教、实证圆解为学修天台宗的最高目标。然而肇自民国以来,即一直有人对于天台宗的这种「解必称圆」、「行必依顿」的态度提出反省与质疑,认为:独尊圆教无疑有排斥前三之嫌,而且既然诸法皆圆,则很容易造成教理解释上含混笼统的情况,同时也会有失于次第、好高骛远乃至眼高手低的缺失。何况佛教终极的真理,是否即是所谓的天台圆教所述者?乃至佛法建立的次第,是否即如天台所言,以圆教为实、为根本,而后才渐次开展藏、通、别等各个权教?抑或佛法乃是以《阿含》之「藏」教或其它如华严宗所说的「圆」教为根本(实),方于后代渐次引申与转化,而逐渐地发展出各种系统之大、小乘法的?对于后两类疑问,古来天台与他宗即互有论述,这多少与各人的宿缘有关,因此其讨论并非本章之目的。此处乃是希望透过对天台圆教内涵的把握,尝试以天台宗自身的角度,来阐述天台之所以解行必以圆教为依据的理由及必然性。同时也指出这种率以圆教为依准的立场,不但不具有对于其它佛法体系的排他性,而且就在圆教思想的本身来说,对于他系佛法是具有完全之融摄性与包容性的。
(一)化法四教之比较
天台的教学大抵可分为教与观两部份,「教」属教义的理论门、教相门,乃是天台对于全体佛法的总体把握与诠释之内容说明。其主要就是以判教[7]的方式来总摄一切佛法之纲领,藉此不但得以了解佛陀一代时教的施教脉络及用心所在,同时也可明白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方式,以及教法的内容浅深等。通过这样的判摄,一方面可以使一切佛法得以圆融的整合成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同时也可以从中择取吾人实践佛法的方式、心态与途径。至于「观」则属佛法的实践门、修持门,正是依于前述教相门所示的内容,而提出相应于该理论的具体修持方法。
此中天台的判教,主要分「五时化导」、「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等三大部份。所谓五时化导,是指佛陀为了调熟不同根器与程度的众生,而在教化弟子之时所施设的五个教化阶段[8]而言;化仪四教乃是指佛陀施教的四种形式方法[9];而化法四教则是指佛陀一期所说之教法,依于众生根器与宿世因缘之不同,所说之教理内容由浅至深、由小到大、由权至实的四种不同教义之分类而言[10]。这其中所谓的天台圆教,正是指化法四教中,属于大乘最终极究竟的教理而言,这同时也是天台教理与观行的最高目标。
若约圆教的内容说,则须透过与藏、通、别三教的教义内涵之相互比较论述来加以建立。这方面一般皆以教、理、智、行、断、位、因、果等八法而比较、析论,今则以简要表列方式分别列出四教内容的主要差别如下[11]:
四教八法比较表:
由上述之表列可知,四教的差别可由多个面向来加以讨论,但若以核心的差别而论,则当以对「三谛」教理之认识的有无及浅深为最根本!相对于此的禅观实践,则是以「三观」的有无及圆顿与否为内容。换言之,吾人若能针对三谛之教理内容及三观之实践方法进行理解,则必能从根本上把握天台的教、观二门的核心思想。
(二)以三谛三观来理解圆教的建立
1.三谛之成立
所谓「三谛」乃是指描述或认识世间诸法之本质的三种真理而言,它们分别是「俗谛」(亦名有谛、世俗谛)、「真谛」(亦名无谛、真谛、第一义谛)及「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中谛、一实谛)。《法华玄义》(下略称《玄义》)卷二下云:
明三谛者,众经备有其义,而名出《璎珞》[12]、《仁王》[13],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14]。
又《四教义》卷二<第二约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段, 智者大师更于此有详细的定义及说明,文云:
一者有谛,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谛。所言有谛者,二十五有[15]世间众生,妄情所见名之为「有」,如彼情见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故言有谛。亦名俗谛、亦名世谛。如《涅槃经》云:如世人心所见者名为世谛[16]。
可见,依于六道众生妄情所见的世间诸法,从而执取彼等为「审实不虚」的真实之「有」相,则名此以凡夫世间之经验概念为基础所表述的有相真理为「俗谛」。彼文续言:
无谛者,三乘出世之人所见真空,无名无相故名为「无」,审实不虚名之为「谛」…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