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
提要
一、序 言
二、天臺圓教的理論與旨趣
叁、天臺圓教止觀之觀境
四、天臺圓教止觀的核心觀法
五、結 論
-------------------------------
提要
長期以來由于戰亂所造成的人才凋零、教典散失,加以祖師禅及淨土法門的盛行乃至各宗融合思想的提倡等原因,使得一向以教觀雙美著稱的天臺教學,逐漸地由于缺乏實踐與弘揚,而轉變成純教理的講說與研究,從而失去了其解行並進的原始風格。同時做爲中國如來禅代表的天臺禅法之不興,也造成了近代中國佛教禅法的普遍不振之窘境。尤其在少于實修的導引之下,不但逐漸地使得天臺教理的研究走向表面化,失去其宗教實踐的深刻內涵,亦因此使天臺圓教之妙義,在近代遭到了不少的誤解與質疑。如此將進一步地,從根上動搖了深受天臺教學所影響的中國佛教之基礎,就此意義上說,則天臺教觀的複興,其所關系的,已不再只是天臺一宗一派的興衰而已。
爲此,本文以止觀實踐的需要爲出發,首先就天臺判教,來理解天臺圓教的地位及其教、觀內涵,再依《法華》一佛乘以及《涅槃》追說追泯之立場,闡明天臺圓教在佛法上的重要性與所處之地位,以揭示出天臺教法的圓融性與包容性,從而建立出一種能平等總持一切佛法而無遺的大乘認知及心量來。以此認知及心量爲基礎,方足以進入天臺圓教止觀的修持!
其次則嘗試以《摩诃止觀》爲基礎,就天臺圓教止觀的核心課題,來加以厘清及簡化。希望從中能整理出一個精簡的修觀脈絡,以使有緣的修學者,能對天臺圓教止觀的具體下手處,有一比較完整具體而精要性的理解和把握。或能因此發揚實踐止觀修持的精神,從而更促成天臺教觀乃至中國佛教的複興,則正是本文所衷心期盼的。
一、序 言
佛法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之後,在經過了接納、翻譯、格義、理解、吸收與實踐等階段的五百多年之後,才由于天臺大師的出世,而將曆來西域所傳入的大、小,性、相等各乘、各系看似淩亂各異的佛法,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兩部份的總持概括與判攝整理[1],從而完成了中國佛教承先啓後的關鍵性工作。這項工作,不但是在佛法的教理上,完成了整理與統攝的目的,使人們得以用整體的眼光,來把握全體佛法的各個部門,並了解它們互相間的關系與位置[2]。同時最爲難能可貴的是,在相應的各個教理層次上,亦清晰井然而且對稱細致地,有著各別對應的實踐法門予以密切配合!這使得佛弟子們在研究佛法各個層次的理論之時,隨時都能把握住該層次理論的具體實踐方法及修行階位。如此不但能避免說食數寶光說不練的過失,同時也能明確地標示出佛法理論與實踐的各別及互相間之因果關系,從而避免了盲修、闇證以及未證言證、以少爲足等增上慢心的發生。因此古來天臺教學即有「教觀雙美」的雅稱,自立宗以來訖于今日,仍然能傳持不辍,蓋有其解行相應的必然原因。
然而由于千多年來的兵火戰亂,所造成的人才凋零與教典遺失,加上宋朝以降各宗融合思想的盛行,已使得天臺教理的研究與創發,只在純粹述古的氣氛之中,維系著一股存若遊絲的命脈,並且也漸漸地失去其理論的純粹性與實踐的獨特性[3]。另一方面則由于祖師禅的大興及念佛法門的普遍流行,也使得以如來禅爲主要實踐方法的天臺止觀,更加地缺乏被實踐乃至研究的因緣。明末 蕅益大師以降,乃至民初的 谛閑老法師,雖皆致力于天臺之教說。然 蕅祖以不作一宗一派之子孫自期[4], 谛老法師雖高舉天臺之幟,惜抗日軍興,人才栽培難以相續,而其後裔或多轉爲念佛之行,專弘天臺教理者或有之,然專修天臺止觀則鮮聞。但是教理必假實踐方能圓解深化,今既止觀不行,則教理之弘化與傳持必然羸弱不固,宋代以來天臺教法即呈衰退之勢,其原因正是在此!
在這樣天臺之教、觀皆長期不振的時代背景下,近十多年來,尤其是在藏傳與南傳佛教大量傳入臺灣之後,透過比較,天臺宗總給年輕一代的佛子有一種在理論上總是以「圓」教爲最高,如此要不就失之籠統,要不就無法兼及其它根機等,似有好高骛遠的感覺。乃至在止觀的實踐上,也多少存在一種過于龐大(無論是在理論內容或具體操作上),次第不明顯,不知要從何下手,因此難以得力、得受用的問題[5]。爲此,本文首先擬就天臺判教的角度,來理解天臺圓教理論的教、觀內涵及其所處之地位,再依《法華經》唯一佛乘及《涅槃經》追說追泯的角度,來說明天臺之所以唯一推重圓教的理由,以及其所代表的佛法意義。同時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從一個實踐的層面,透過對天臺主要的禅學著作《摩诃止觀》所揭示的圓教止觀[6]修持法門之精簡爬梳,嘗試去整理出圓教止觀修持的核心觀法,藉此不但可以使學者了知圓教止觀的産生來由,避免走入小或偏的歧路中,同時也能精確而又簡要地,使行者掌握其觀心之法要,從而能使行者立于圓教一乘的教理基礎上,依于自己的根機,無有錯亂而循序漸進地,修證大乘至圓至頓的中道實相禅觀。經由這樣的修證,將能具體地展現出大乘了義佛法不共余乘的究竟真義,如此不但是天臺宗教學得到了中興,乃至中國佛教亦得以再次光大其內涵。
二、天臺圓教的理論與旨趣
透過天臺的判教立場看,純以佛陀的教法內容之深淺而論,一代時教的內容,無非以藏、通、別、圓四類攝盡。而長期以來天臺宗的學者,也一直以理解圓教、實證圓解爲學修天臺宗的最高目標。然而肇自民國以來,即一直有人對于天臺宗的這種「解必稱圓」、「行必依頓」的態度提出反省與質疑,認爲:獨尊圓教無疑有排斥前叁之嫌,而且既然諸法皆圓,則很容易造成教理解釋上含混籠統的情況,同時也會有失于次第、好高骛遠乃至眼高手低的缺失。何況佛教終極的真理,是否即是所謂的天臺圓教所述者?乃至佛法建立的次第,是否即如天臺所言,以圓教爲實、爲根本,而後才漸次開展藏、通、別等各個權教?抑或佛法乃是以《阿含》之「藏」教或其它如華嚴宗所說的「圓」教爲根本(實),方于後代漸次引申與轉化,而逐漸地發展出各種系統之大、小乘法的?對于後兩類疑問,古來天臺與他宗即互有論述,這多少與各人的宿緣有關,因此其討論並非本章之目的。此處乃是希望透過對天臺圓教內涵的把握,嘗試以天臺宗自身的角度,來闡述天臺之所以解行必以圓教爲依據的理由及必然性。同時也指出這種率以圓教爲依准的立場,不但不具有對于其它佛法體系的排他性,而且就在圓教思想的本身來說,對于他系佛法是具有完全之融攝性與包容性的。
(一)化法四教之比較
天臺的教學大抵可分爲教與觀兩部份,「教」屬教義的理論門、教相門,乃是天臺對于全體佛法的總體把握與诠釋之內容說明。其主要就是以判教[7]的方式來總攝一切佛法之綱領,藉此不但得以了解佛陀一代時教的施教脈絡及用心所在,同時也可明白佛陀教化衆生所用的方式,以及教法的內容淺深等。通過這樣的判攝,一方面可以使一切佛法得以圓融的整合成一個整體的思想體系,同時也可以從中擇取吾人實踐佛法的方式、心態與途徑。至于「觀」則屬佛法的實踐門、修持門,正是依于前述教相門所示的內容,而提出相應于該理論的具體修持方法。
此中天臺的判教,主要分「五時化導」、「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等叁大部份。所謂五時化導,是指佛陀爲了調熟不同根器與程度的衆生,而在教化弟子之時所施設的五個教化階段[8]而言;化儀四教乃是指佛陀施教的四種形式方法[9];而化法四教則是指佛陀一期所說之教法,依于衆生根器與宿世因緣之不同,所說之教理內容由淺至深、由小到大、由權至實的四種不同教義之分類而言[10]。這其中所謂的天臺圓教,正是指化法四教中,屬于大乘最終極究竟的教理而言,這同時也是天臺教理與觀行的最高目標。
若約圓教的內容說,則須透過與藏、通、別叁教的教義內涵之相互比較論述來加以建立。這方面一般皆以教、理、智、行、斷、位、因、果等八法而比較、析論,今則以簡要表列方式分別列出四教內容的主要差別如下[11]:
四教八法比較表:
由上述之表列可知,四教的差別可由多個面向來加以討論,但若以核心的差別而論,則當以對「叁谛」教理之認識的有無及淺深爲最根本!相對于此的禅觀實踐,則是以「叁觀」的有無及圓頓與否爲內容。換言之,吾人若能針對叁谛之教理內容及叁觀之實踐方法進行理解,則必能從根本上把握天臺的教、觀二門的核心思想。
(二)以叁谛叁觀來理解圓教的建立
1.叁谛之成立
所謂「叁谛」乃是指描述或認識世間諸法之本質的叁種真理而言,它們分別是「俗谛」(亦名有谛、世俗谛)、「真谛」(亦名無谛、真谛、第一義谛)及「中道第一義谛」(亦名中谛、一實谛)。《法華玄義》(下略稱《玄義》)卷二下雲:
明叁谛者,衆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璎珞》[12]、《仁王》[13],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14]。
又《四教義》卷二<第二約叁谛明四教所诠之理>段, 智者大師更于此有詳細的定義及說明,文雲:
一者有谛,二者無谛,叁者中道第一義谛。所言有谛者,二十五有[15]世間衆生,妄情所見名之爲「有」,如彼情見審實不虛名之爲「谛」,故言有谛。亦名俗谛、亦名世谛。如《涅槃經》雲:如世人心所見者名爲世谛[16]。
可見,依于六道衆生妄情所見的世間諸法,從而執取彼等爲「審實不虛」的真實之「有」相,則名此以凡夫世間之經驗概念爲基礎所表述的有相真理爲「俗谛」。彼文續言:
無谛者,叁乘出世之人所見真空,無名無相故名爲「無」,審實不虛名之爲「谛」…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