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念具十法界,爲作念具?爲任運具?
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138]。
所謂的心具十法界,並非妄心作意而具,乃是一念有心則任運現起,這是法性如此,前第叁章討論所觀境時,說所觀者即第六識「了別」之境,意即在此。
又,既然一心具足十法界,此心既是任運而具,則吾人可以很自然的知道,任一法界中的任一個五陰爲吾人所任取時,正于彼時該五陰亦是具足十法界的。換言之,當吾人認取其一法界之內容時,即是認取了該法界所具足的十法界,如是每一法界于吾人心中,其實是又具足十法界的,所以吾人真正所認取的法界,據實說來則有一百個法界!例如人見到狗時,狗正以對「人」的認知而表現其相狀,此時吾人所見其實爲「狗—人」法界,而不是單純「人」的法界,或狗的法界;又如人見到佛,而佛正以神力化現天界身而說法,則所見到的爲「佛—天」法界,如是等等輾轉共有一百法界在吾人心中所具足。如《止觀》卷九同上段雲:
問:十法界互相有,爲因?爲果?
答:俱相有,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又〕如未得〔授〕記菩薩,輕〔慢他人未〕得記者,若不生悔,無出罪期[139](二喻皆因譬)。
若于此界,而發彼界之心,如上慈童女,因損母並棄之而去,果報當入地獄,但發一念代衆生受苦之佛界心,當下得脫等。如此以地獄界而發佛界之因心,這是就「因」上說十界互具,比較容易知道。若就果上說,果具體而隔礙,因此較不易理解,但所謂的「十法界互具」其實是通于因心及果報兩者而說的。天臺山外派人認爲一念叁千[140]所具的是理具的叁千,而非事造(果上說)的叁千,也是明顯有違祖意的。
若更以叁世間而說,所謂的法界,其實是由叁種世間所組成,則十法界即有叁十世間。因此若說十法界乃至百法界于心中具,其實亦可說叁十世間乃至叁百世間于心中具!因此《止觀》卷九于<觀性德不思議>段總結于心雲:
此叁十種世間,悉從心造[141]。
百界、叁世間既如上說,進一步吾人當知,所謂的「世間」乃是由種種相而構成其內涵,雖說種種相,則無非是相、性、因、果等之流變生滅而已,因此天臺乃依《法華經》而以「十如」來描述世間的種種相貌,《止觀》卷九同上段說明十如的內涵雲:
又,十種〔界之〕五〔陰〕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性以據內,總有叁義:一、不改名性……(二、)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叁、)性是「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耳。……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具一切性。……「如是體」者,主質故名體。……「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是作」者,運爲建立名作。……「如是因」者,招果爲因,亦名爲業。……「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如是果」者,克獲爲果。……「如是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爲因,牽後世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爲本,報爲末,本末悉從緣生,緣生故空,……此就「空」論等也;又,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假,此就「假名」爲等。……〔雖〕相〔而〕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142]。
此之十如是雖各有其定義,然而其各別皆具空、假、中的叁種谛理已如引文所述。以下則引用 靜修大師所製「十界十如圖」,以爲參考:
臺宗一念理具事造十界十如圖:
若更以「心具」的角度看,由此十如是所描述的世間雖有種種相貌、性質、主體、力用、乃至因、緣、果等,但無非都是由一念介爾心的任運對緣而具現,彼等雖不由心生,卻不離心而有,一念心滅,則叁十如皆滅,故當體皆是空,空觀也;若一念心對緣生起,則叁十如皆任運現前,各種假名設施相、性、因、果等皆隨緣而生,故當體皆是假名,假觀也;此中,說有非實有,說空非真空,總一切法當體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必更待雙遮雙照空有二邊而說中道,乃是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143]。此之中道義,其實並非唯在「理性」上說對空、假二邊雙遮、雙照的中而已,乃是當下具足一切叁千諸法的中道,又因此叁千諸法當下叁谛圓融,故而皆與實相相應,以皆是覺悟之法,所以上第二章說,圓教之中道觀乃「具足一切佛法」(實則空、假二觀亦如是),而有別于別教不具一切佛法的中道觀,故而以「圓中」及「但中」來加以區別,其原因正是在此!
(叁)觀不思議境的運心方法
雖然以十法界的心具之觀念即可得十界互具乃至叁谛圓融之理,然而若不綜合運用「法界」、「叁世間」、「十如」及「叁谛」的概然來總括一切事、理、因、果及依、正等,則仍不能將一念叁千的不思議正觀完整的呈現。故《輔行》卷九<釋十如>段雲:
于一念心,〔若〕不約十界,〔則〕收事不;〔若〕不約叁谛,〔則〕攝理不周;〔若〕不語十如,〔則〕因果不備;〔若〕無叁世間,〔則〕依正不盡[144]。
再者,上小節中雖已談及「心具」不同于「心生」之理,但仍未直顯心具之相。本節將以上節爲基礎,而徹顯以一心叁觀觀一念理具事造叁千性相爲不思議圓融叁谛的圓教止觀核心。《止觀》卷九<明性德不思議>結成理境段雲:
夫一德(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共成〕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叁世間各十如故),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意在于此[145]。
上文即是觀性德不思議境之文,正是圓教一心叁觀的核心觀法!所謂一德者,乃是指不假造作而性具之功德,因其非造作生滅而有,乃理性本然之性分,故言「性」,叁谛圓融無有虛妄,具足一切佛法自行化他之能,故名之爲「德」,亦可名之爲「心」。十法界互具共成百法界,收盡一切法界事相,已如上節所說,又一法界具叁世間,每一世間複有十如是以總攝一切事造因果,及依正諸法等,亦如上節所明。如是則吾人現前剎那生起相續無間之一念陰妄識心,當下即具如上所說百界叁千種世間。略可以下所示,「一念叁千叁谛圓融觀法示意圖」而做爲參考:
若無心則已,只要一念心起,則此叁千世間冷然現前,任運遷流不假作造,譬如明鏡照物,鏡現物現,既非鏡生物,亦非物生鏡,唯鏡、物緣對和合則能照叁千性相。《止觀》卷九<明化他不思議境>雲:
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千相性,皆從心起[146]!
明鏡喻心,物喻叁千,介爾有心,譬如鏡現,鏡中之物任運現前,譬一念具叁千。此中不可說因鏡而有物(縱),此譬一念不在前,而叁千法亦不在後;亦不可說此鏡含有諸物,以鏡中之物不實故(橫),因此縱橫皆不可得。又望于物時,物不離鏡;望于鏡時,則物不相離,即物是鏡,故言「祇心是一切法,祇一切法是心」。此中當知祇心是一切法者,非心能生一切法,亦非心與緣和合能生一切法。反之,祇一切法是心者,亦非一切法生心,或一切法與緣和合而生心。《止觀》自問雲:
心起必托緣,爲心具[147]叁千法?爲緣具(生)?爲〔心、緣〕共具?爲離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緣(無緣豈能自生?);若緣具者,緣具不關〔乎〕心;若共具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若離具者,既離心、離緣,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雲何具(生)叁千法耶[148]?
上文乃是依《中觀論》的「無生偈」[149]而推論此一念心不能做爲叁千世間之生因的道理。有雲天臺具「唯心論」傾向,觀此文以及前注145所引之觀心文,可以知所言不確矣!既然諸法無生,而卻又叁千相性冷然現前,雖冷然現前,卻又不能離心自有,故只能以「祇心是一切法,祇一切法是心」之語而勉強描述之。心與一切法,既非相同(非一),亦非不相同(非異),此之存在即是總體法界,而此總體法界又不出一心,但不出一心又不可說彼爲心所生。此乃非分別識心所能識的存在境界,所以言「不可思」,亦非凡夫語言概念所能表述者,所以說「不能議」。此一境界既不離吾人當下這一念介爾妄心,所以吾人所觀的,正可名之爲「不思議境」!故《止觀》卷九自雲:
〔橫與縱求叁千法不可得〕亦縱亦橫,求叁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叁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150]!
上引文所說的「橫」是指由法性(真如清淨心),及阿賴耶識(通染淨)兩處來探討叁千相性的生處,「縱」是指由一念心的生滅性來探討,如是縱橫皆四句推求,而皆不可得出叁千諸法爲彼等所生的結論。故知在緣起空性的原理之下檢視,雖前文說「心與緣合,叁千相性,皆從心起[151]」,然而卻不可將之誤解爲是心能「生」諸法,或心爲叁千諸法的所依,就像鏡子只是與緣合而影現諸物,然而卻不能說鏡子能生諸物,或鏡爲諸物所依一般,所以只說是「心具叁千」。如此心具叁千的境既是言語所不能說的,也是識心的分別所無法緣想的,所以…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