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法的特質▪P6

  ..續本文上一頁法的核心精神,即把握了圓頓止觀的修習善巧。

  [46]參考《忏儀輔行集注》之目錄,唯此中標題曾稍作更動,已稍異于原忏本所列,已于《集注》中有所聲明當知。

  [47]見《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大正》卷46頁949上)。

  [48]本表錄自〈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釋法藏述,收錄于《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

  [49]指「忏壇(以普賢菩薩爲主尊)之外」見《忏儀》敬禮叁寶段中,大師之注文。《大正》卷46頁952上。

  [50]「堂內」乃是指「觀堂之內」而言,蓋修天臺忏法時,除了〝忏堂(壇)〞以外,還有〝觀堂〞,忏堂用來修「事忏」之用,而觀堂則類似後世「禅堂」之作用,乃用來正修(坐中修)止觀之用。一般兩堂皆相連,亦有二堂合並者。見《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附錄十,天臺忏法道場配置略圖及護淨方法。

  [51]主要是生重慚愧心,並對忏儀中的忏悔文句,預先諷誦通利等。

  [52]此法與藏密中的「四加行」或各類修法之「前行」等,頗有異曲同功之妙。

  [53]見《國清百錄》卷一「方等忏儀」,表法第五之說明(《大正》卷46頁798中)。

  [54]前說「壇外」者,乃就一往而說,是指尚未正式入壇起忏而言,非指完全未入忏堂也,讀者勿執文句。

  [55]《摩诃止觀》卷二上(《大正》卷46頁14上)雲:

  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雖但指六根忏,義含其它),爲悟入弄引,故名「有相」。

  [56]文見《摩诃止觀》卷四上。所謂「順十心」者,乃是指順于生死流的十種惡心,即:一、由愛見故內計我人,二、外加惡友,叁、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四、唯

  叁業廣作衆罪,五、事雖不廣惡心

  布,六、晝夜相續無有間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十、撥無因果。由于有這十種惡心,方才使吾人流轉生死窮劫難出,今當更求十種對治之善心,以逆于生死流,亦即:一、深信因果,二、生重慚愧,叁、生大怖畏,四、發露忏悔,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斷惡修善,七、勸策叁業翻昔重過,八、隨喜凡聖一毫之善,九、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衆生,十、今知空寂,爲求菩提、爲衆生故,廣修諸善,

  斷衆惡。(以上通見《大正》卷46頁39下~40中)。

  [57]《摩诃止觀》卷四上雲:

  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雲何忏悔?設入道場,終無大益,是名忏悔事中重罪也。(《大正》卷46頁40下)。

  [58]《大正》卷46頁956上。

  [59]《大正》卷46頁950中。

  [60]同前。

  [61]見《補助儀》(《大正》卷46頁956上)。

  [62]《大正》卷46頁954上。

  [63]冠以「法華」之名,乃因此忏儀依《法華經》之義理與文句而立行事運想之行法故。

  [64]「五悔」法門之提出,主要見于《摩诃止觀》卷七下,至于經論中亦有提到此五悔的前四悔,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合部金光明經》卷二、《占察善惡業報經》、《菩薩藏經》與《大乘叁聚忏悔經》等經,及《十住毘婆沙》等論,皆有提及,只是順序或有部份不同罷了。又「發願」一科,實從「回向」中別立而出,用以凸顯發心之歸向,並非大師妄立。因此五悔法門,實可說是深合各大乘經論的修持方法。

  [65]《大正》卷39頁59上,其它尚有忏悔處所、忏悔方法、忏悔階位(分「藏」等四教說明之)乃至無生忏悔之功德等,于該文中皆有詳實之說明,需者當披文自尋。

  [66]見前注及《修忏要旨》(《大正》卷46頁868中)。

  [67]《大正》卷46頁869中。

  [68]《法華叁昧忏儀》「誦經方法」一節中說明雲:

  〔若〕行者本未曾誦《法華經》,今爲叁昧故,當誦〈安樂行品〉,極令通利。(見《大正》卷46頁953下~954上)。

  [69]「誦經方法」中說明雲:

  若人本不習坐,但欲誦經忏悔,當于行坐之中,久誦經,……亦不乖行法。(《大正》卷46頁953下)。

  [70]經中具雲:

  此觀(指「正念思惟一實境界」)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得見普賢。(《大正》卷9頁389下)。

  [71]見前注30正文所引之文。

  [72]《大正》卷46頁870上。

  [73]見前注43正文所引之文。

  [74]見《大正》卷46頁949上。

  [75]回憶注46所說。

  [76]《大正》卷9頁389下,《普賢觀經》雲:

  如來滅後,雲何衆生起菩薩心,……正念思惟一實境界。……雲何複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義該六根),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77]《大正》卷9頁37中,《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雲: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78]《大正》卷46頁954上。

  [79]《大正》卷9頁393中。

  [80]同注72。

  [81]同前。

  [82]見注55正文所引之文。

  [83]見注56正文所引之文。

  [84]見注57正文所引之文。

  [85]見注68正文所引之文。

  [86]見注33正文所引之文。

  [87]見注16之說明。

  [88]《大正》卷46頁870中。

  [89]《大正》卷9頁389下。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