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核心精神,即把握了圆顿止观的修习善巧。
[46]参考《忏仪辅行集注》之目录,唯此中标题曾稍作更动,已稍异于原忏本所列,已于《集注》中有所声明当知。
[47]见《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大正》卷46页949上)。
[48]本表录自〈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释法藏述,收录于《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
[49]指「忏坛(以普贤菩萨为主尊)之外」见《忏仪》敬礼三宝段中,大师之注文。《大正》卷46页952上。
[50]「堂内」乃是指「观堂之内」而言,盖修天台忏法时,除了〝忏堂(坛)〞以外,还有〝观堂〞,忏堂用来修「事忏」之用,而观堂则类似后世「禅堂」之作用,乃用来正修(坐中修)止观之用。一般两堂皆相连,亦有二堂合并者。见《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附录十,天台忏法道场配置略图及护净方法。
[51]主要是生重惭愧心,并对忏仪中的忏悔文句,预先讽诵通利等。
[52]此法与藏密中的「四加行」或各类修法之「前行」等,颇有异曲同功之妙。
[53]见《国清百录》卷一「方等忏仪」,表法第五之说明(《大正》卷46页798中)。
[54]前说「坛外」者,乃就一往而说,是指尚未正式入坛起忏而言,非指完全未入忏堂也,读者勿执文句。
[55]《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卷46页14上)云:
特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虽但指六根忏,义含其它),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
[56]文见《摩诃止观》卷四上。所谓「顺十心」者,乃是指顺于生死流的十种恶心,即:一、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二、外加恶友,三、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四、唯
三业广作众罪,五、事虽不广恶心
布,六、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十、拨无因果。由于有这十种恶心,方才使吾人流转生死穷劫难出,今当更求十种对治之善心,以逆于生死流,亦即:一、深信因果,二、生重惭愧,三、生大怖畏,四、发露忏悔,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断恶修善,七、劝策三业翻昔重过,八、随喜凡圣一毫之善,九、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十、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
断众恶。(以上通见《大正》卷46页39下~40中)。
[57]《摩诃止观》卷四上云:
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终无大益,是名忏悔事中重罪也。(《大正》卷46页40下)。
[58]《大正》卷46页956上。
[59]《大正》卷46页950中。
[60]同前。
[61]见《补助仪》(《大正》卷46页956上)。
[62]《大正》卷46页954上。
[63]冠以「法华」之名,乃因此忏仪依《法华经》之义理与文句而立行事运想之行法故。
[64]「五悔」法门之提出,主要见于《摩诃止观》卷七下,至于经论中亦有提到此五悔的前四悔,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合部金光明经》卷二、《占察善恶业报经》、《菩萨藏经》与《大乘三聚忏悔经》等经,及《十住毘婆沙》等论,皆有提及,只是顺序或有部份不同罢了。又「发愿」一科,实从「回向」中别立而出,用以凸显发心之归向,并非大师妄立。因此五悔法门,实可说是深合各大乘经论的修持方法。
[65]《大正》卷39页59上,其它尚有忏悔处所、忏悔方法、忏悔阶位(分「藏」等四教说明之)乃至无生忏悔之功德等,于该文中皆有详实之说明,需者当披文自寻。
[66]见前注及《修忏要旨》(《大正》卷46页868中)。
[67]《大正》卷46页869中。
[68]《法华三昧忏仪》「诵经方法」一节中说明云:
〔若〕行者本未曾诵《法华经》,今为三昧故,当诵〈安乐行品〉,极令通利。(见《大正》卷46页953下~954上)。
[69]「诵经方法」中说明云:
若人本不习坐,但欲诵经忏悔,当于行坐之中,久诵经,……亦不乖行法。(《大正》卷46页953下)。
[70]经中具云:
此观(指「正念思惟一实境界」)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得见普贤。(《大正》卷9页389下)。
[71]见前注30正文所引之文。
[72]《大正》卷46页870上。
[73]见前注43正文所引之文。
[74]见《大正》卷46页949上。
[75]回忆注46所说。
[76]《大正》卷9页389下,《普贤观经》云:
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义该六根),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77]《大正》卷9页37中,《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78]《大正》卷46页954上。
[79]《大正》卷9页393中。
[80]同注72。
[81]同前。
[82]见注55正文所引之文。
[83]见注56正文所引之文。
[84]见注57正文所引之文。
[85]见注68正文所引之文。
[86]见注33正文所引之文。
[87]见注16之说明。
[88]《大正》卷46页870中。
[89]《大正》卷9页389下。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