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法的特质▪P5

  ..续本文上一页内涵中看出:一整部忏法的内容,以「慈念一切众生,欲兴救度[82]」的大悲菩提心为开始;以行事中「缘法界」而作事观[83],缘「中道实相」而作理观[84],为运想精进的重点,作「体事即理[85]」的事忏修持。之后则舍除一切方便,而于禅坐当中正修一心三观,以实证中道实相、「顿悟成佛[86]」为目标。可说一部《法华三昧忏仪》,自始至终,无论事修或理观,在在都是天台圆顿止观的法门施设!处处都是直指不可思议的中道实相!诚可谓天台修行法门精华中的精华,既契理亦契机。无怪乎宋朝四明知礼尊者在《修忏要旨》中赞此行法云:

  是法华三昧,亦称王三昧,统摄一切三昧故。亦号总持之主,出生一切总持故,功德甚深,叹莫能及!……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87]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88]!

  佛陀在《普贤观经》中亦劝佛子云: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89]!

  上来经、论共赞此法,正显此三昧行法在天台禅法中的殊胜之故,望来者多加注意焉。

  5结论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分两部份,前半段以天台各种止观概念之厘清,及主要禅法关系之建立为重点。透过对藏、通、别、圆等四教禅观法门的概要性比较(重点在别、圆二教),以彰显圆教三种止观的特色,最后则据此而独推「圆顿止观」之殊胜,以点出天台禅法的特质所在。后半段则以实践的立场,比较了四种修持圆顿止观的三昧行法,以导出「法华三昧忏仪」行法的适修性来。同时在第四章中更逐步而具体地,解析了此三昧行法各个项目的修持内涵及要点,以使行法的精神意义得以被正确的认识与把握。如此也使我们能以此忏仪行法为例,完整而有系统地了解到:在天台大师的思想中,所谓的「圆顿止观」最高法门,由初机到证悟,由外在到内心,由事修到理观,是如何运用身、口、意三业在具体修持的?这正是本文在讨论完天台禅法特质之后,要兼论法华三昧忏法的首要原因,毕竟理论的落实与实践,才是佛弟子所最关心的课题。相信这样的理解,不但能强而有力地导引吾等,真实而正确地走向实修之路,而且对于近两百年来,一直薄于实修、实证,乃至教理亦寡于理解、宏扬的中国佛教而言,应该也是非常有俾益的。尤其「拜忏」法门一向久兴于中国佛教的各个阶层,举凡「大悲」、「净土」、「占察」等天台系统的忏法,亦长期流传于教内。若能对于具有天台系统忏法之「母体」地位的「法华三昧忏仪」,进行较深刻的理解与宏扬,则必然能对拜忏法门的修持品质,产生决定性的提升作用!这也是本文要兼论此忏仪之修持方法的最主要用意所在。此文若能因此而稍有益于中国佛教,必定是三宝及护法龙天的加被使然,愿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云。

  初稿于和平本愿兰若

  定稿于台中南普陀佛学院

  附记:本文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当感谢主办单位的殷勤敦促,及南普陀常住大众、师生的费心担代,尤其几位比丘、沙弥的协助生活料理,更是功不可没,在此一并志谢云。

  参考书目:

  1、《妙法莲华经》(《大正》卷九)。

  2、《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同上)。

  3、《法华三昧忏仪》(《大正》卷四十六)。

  4、《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同上)。

  5、《法华经安乐行义》(同上)。

  6、《国清百录》(同上)。

  7、《修忏要旨》(同上)。

  8、《金光明经文句》〈忏悔品〉、〈灭业障品〉(《大正》卷三十九)。

  9、《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释法藏集,僧伽出版社。

  10、《摩诃止观》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印行。

  11、《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同上。

  12、《释禅波罗密》同上。

  13、《小止观、六妙门合刊》同上。

  14、《天台教学史》同上。

  15、《摩诃止观述记》止观弘法印经会印行。

  16、《天台宗入门》卷中,释法藏着,谛听文化出版。

  17、《大藏经索引》第26册,新文丰出版。

  18、《佛教青年论文集》元亨出版社。

  19、《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

  [1]《大正》卷17页908。

  [2]见《修定修观法要》页十七,福智之声出版。

  [3]例如华严宗的《圆觉经修证仪》卷二(《卍续》卷74页379~390;唐·宗密大师述)及《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卍续》卷74页369~373;宋·净源大师集)等皆是明显引用天台忏法的例子。

  [4]见《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章安大师撰,《大正》卷50页191下~192上。

  [5]见〈法华三昧忏仪勘定元本序〉,遵式尊者述,《大正》卷46页949上。文云:「天台大师瓦官亲笔」。

  [6]见《天台教学史》页135,慧岳长老撰。

  [7]相关资料见〈释禅波罗密概说〉、〈六妙门概说〉、〈小止观概说〉及〈摩诃止观概说〉等文,皆慧岳长老着,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出版。又可参考〈智者大师年谱〉,释法藏编,收录于《天台宗入门》中卷,谛听文化出版。

  [8]指《释禅波罗密》、《六妙门》及《小止观》三部。

  [9]见〈释禅波罗密概说〉页一及五。

  [10]《大正》卷46页1下。

  [11]见《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大正》卷46页142上。

  [12]《大正》卷46页1下。

  [13]同前注。

  [14]同前注。

  [15]见《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大正》卷46页150中。[16]《大正》卷46页1下~2上。

  [17]见《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大正》卷46页150上~150中。

  又「二十五法」者,即二十五方便,《释禅波罗密》、《小止观》与《摩诃止观》中皆有论及,寻文易解。

  「十法成观」者,又名「十法成乘」,乃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正修〉章中,首次提出之十种禅观方法,略谓:一、观不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

  ,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见《大正》卷46页52中)。行人具此十观,可运载至大般

  盘岸,故名为乘。

  [18]同注14。

  [19]但如前引文所述,仍须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

  [20]此十种修观之境,乃是《摩诃止观》所特别提出之观念,彼卷五上(《大正》卷46页49上~49中)云:「开止观(所观)为十:一、阴界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

  [21]见注16。

  [22]《大正》卷46页24上。

  [23]见《摩诃止观述记》上册439页。

  [24]此处所提之「次第三观」与前一节所说之「渐次止观」名相近,而义则全然不同,学者当善于分别。「次第」属「别」教观法,而「渐次」则是「圆」教观法,不可混淆。

  [25]天台将一代时教分为〝拙度〞与〝巧度〞两大类,拙度指藏、通二教而言,巧度则是别、圆二教。

  [26]以上各段所引,见《大正》卷46页24上~25中。

  [27]《大正》卷46页25中。

  [28]《大正》卷46页25中。此中〝圆顿教〞者,通含「圆顿」、「渐次」与「不定」三种圆教止观行法,非单指〝圆顿〞止观而言,学者望勿混淆。

  [29]即具缘、诃欲等二十五方便。见《摩诃止观》卷四上,《大正》卷46页36上。

  [30]主要是〈安乐行品〉所示之教理,《法华三昧忏仪》证相分别第五云:

  若欲一心常寂,入深三昧。即须废前所行(指忏法事修部份),直依「安乐行」,常好坐禅,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起内外诸过。(见《大正》卷46页955中)。

  [31]所谓「事法」即指「法华三昧忏仪」正修中十法之前九法。

  [32]《大正》卷46页955中。

  [33]《大正》卷46页14上。

  [34]见《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卷46页11上。又见《天台教学史》〈四种三昧法表〉页137。

  [35]有关《法华经》与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可见〈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一文(圣严长老·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之说明。

  [36]见《法华三昧忏仪》劝修第一,《大正》卷46页949中~949下。

  [37]《大正》卷46页697下。

  [38]如荆溪大师为本忏法撰写两卷《补助仪》(《大正》卷46页955下·页956下),四明尊者亦为本忏专写一部《修忏要旨》(《大正》卷46页868上),甚至本忏乃是天台大师自所亲修、亲证、与亲撰的忏法,其在天台教学当中的地位可知。

  [39]这点可由之后的各类天台系统修忏仪轨如「大悲忏」、「净土忏」、「占察忏」等,均以「法华三昧忏仪」为蓝本而编造看出,甚至华严宗的忏法亦如是(见注3),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40]见《法华三昧忏仪》之附题,《大正》卷46页949中。

  [41]以上见《天台九祖传》三祖传,宋·沙门士衡撰(《大正》卷51页98下~99上)及《智者大师别传》(《大正》卷50页192上)。

  [42]《大正》卷46页700中。

  [43]见《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57页首段「编按」之说明。

  [44]《大正》卷46页954中。

  [45]理解了本忏仪修…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