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法的特质▪P4

  ..续本文上一页专心投入身、口之仪轨事行),与理中修一心精进(随时觉观当下一念心性,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一切所造之事与心性无别,亦无生灭,常住一相)两部份。第四章入忏,除总说忏仪行法之十项内容外,更于第一节中明示严净道场方法,期以身业实际之洒扫、严饰及供养等仪,达到预先消业、集福与息心、除障的目的[52]。第二节则在正入忏堂前,更加慎重地要求行者必须如法净身、换服,藉此以表征遣荡无明,覆空、有二边之丑陋[53]等意。以上内容是正式起忏前,五个重要的预行步骤,其中前三章,由于仍属正式入忏堂前之方便,故各自独立一章;后二节因为已「进入」道场[54],做起忏前最后的预备动作,故编入「正修」章中,各成一节。

  4·3·2修行事忏

  其次第二部份,即本忏仪正修中的「事忏」行法,一般所谓的「拜忏」,正是指这一部份。从「三业供养」、「奉请三宝」等,一直到「五悔」、「诵经」与「三皈」等,共有七小节,十多个项目。内容不外身礼敬、口唱念、意缘法等三业的运为,正属于「有相行[55]」之事修部份。此中最重要的,即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与发愿」等五悔忏法,行者必须运想「逆顺十心[56]」于此五悔之修持当中,方能与行法相应[57]。如《补助仪》云:

  凡宣悔词,须加事想,破于爱心[58]。

  此外,这部份虽是「事修」,但仍然是「事中带理」而修,并非徒有身、口之行礼如仪,而无心念的如理作意。如本忏法第三章所言「理中修一心精进」者,正是指行者必须配合忏仪事行,而内心同时修习止观的道理,在此部份中,几乎每一事行项目,皆有其相应的修观提示,即是最好的明证。前面所提「运逆顺十心」固是一例,其它如:初入忏时,修三业供养之前,智者大师即明文注有:

  应先慈念一切众生,欲兴救度。次当起殷重心,惭愧恳恻,存想如来、三宝,畟塞十方虚空,影现道场[59]。

  又于礼敬三宝中,亦指示用心方法云:

  心随身口,一心顶礼,无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实,于能礼、所礼,心无所得。一切众生,亦同入此礼佛法界海中,总礼十方佛……[60]。

  荆溪尊者更依此意,于礼敬三宝节中,另作说明并造礼敬偈云:

  当唱「一心」时,先专至敬礼,为「事一心」。次想能所〔皆空寂〕为「理一心」。应观想曰: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牟尼(此四字随文照改)影现中,我身显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61]。

  最后即如诵经一法,大师亦谆谆诱导行者须如理作观,如于第九节诵经方法中示云:

  夫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辨了,不宽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此云「诵」者乃是默背之故)不异,不得谬误(以上示事修,以下明理观)。当次静心,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虽不得音声,而心历历,照诸句义,言词辨了。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62]。

  综合以上诸文例可知,在这第二部份的所谓「事修」之中,其实是处处带有理观而修的。此中皆有着:「发菩提心,缘法界一实相境,而修中道观」的基本理观原则,在前后一贯地思惟进取,这是天台忏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此忏法原名「行事运想」,意正在此!缘于此,行者才能由一入忏开始,直到下一部份的正修止观,乃至出忏后的历境对缘,步步皆扣紧「中道实相理」而运心作观。也唯其如此,这部事理兼备的忏仪,方可名为「法华三昧[63]」。

  细论此第二部份之事忏,大略可再分为三个段落:

  1.供养、礼敬、赞叹等,即仪轨中第三至六节,共四节;

  2.运逆顺十心,修行五悔,正指第七节之内容;

  3.绕旋称名与诵法华经,含第八、九等两节。

  在第一段中,主要透过身、口的供养、赞叹和礼敬等积聚福德资粮的方式,来达到消业与除障的目的。

  第二段则是正修五种忏悔法门[64],以运用逆十善心的观想方式,确切地在行者身、心之上,引生忏罪、悔过的力量。藉此以翻转行者夙昔之恶业种子为善因缘,而成就以下第三部份正修圆顿止观时的助缘。另关于忏悔的义涵,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卷三〈灭业障品〉中多有提及,如云:

  忏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总此贤圣皆名人,第一义理名为天,约人天论惭愧忏悔[65]。

  至于忏悔的种类,则依大、小乘分,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定心运想,相起为期)及无生(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等三类忏法[66],而此部份正属「大乘作法忏」一类,至下一部份方是「大乘无生忏」所摄。

  再者,忏悔六根业名之为「忏悔」于理易明,而「劝请」等余四,何故而亦名之为忏悔呢?四明(960~1028)尊者在《修忏要旨》中于此更有说明云:

  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67]。

  就事忏的角度视之,忏仪的重点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以下所起的第三小段,则是绕佛与诵《法华经》(或单诵〈安乐行品〉[68]),此时诵经当有两种用意:一者,前已供养、礼敬乃至忏悔、发愿等,身心渐获清净调熟,此时更加诵经,必容易达到随文入观圆解经意的效果,并可依此深解为基础,在往下「正修三昧」中,深入思惟其义理,可说此段正是为了以下进一步的修持而作准备。其次则是为了摄受部份尚不能久坐禅观的初修行人[69],大师乃依《普贤观经》「不入三昧,但诵持故,见上妙色[70]」之文意,而令彼人增加诵经之修持,同样能达到修忏之利益。

  4·3·3正修三昧

  第三部份的「正修三昧」,即事忏之后的「理忏」,属于「无相修」的部份[71],《修忏要旨》云:

  上诸观想(指前九节之事忏),虽皆称理,而带事修。盖欲行人涉事之时,体事即理,心无倚着,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设。今之禅法(指第十节之「正修三昧」)乃是正修,纯用理观[72]。

  就忏仪原意,这一部份的禅观正是本忏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73]。如遵式大师在本忏勘定序文中即明白地指出:

  十科行轨,理观为主(指第十节正修三昧),傥一以误,九法(指前九节之事行)徒施[74]。

  《法华三昧忏仪》以正修三昧的理观为重心,这正是天台教法之理论与实践,始终紧密结合的最佳写照!

  行者在忏坛修事忏完毕之后,即进入紧邻之观堂[75],依二十五方便所示而调身、心、息,之后则依本文第2·2·2小节中所示一心三观之观法而修持止观。智者大师在本忏「正修三昧」中示观法云:

  云何正观?如菩萨法不断结,不住使海[76],观一切法空,如实相[77],是名正观。

  又行者当如何才能「观一切法空」呢?大师续云:

  行者当谛观现在一念妄心(此即「介尔现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性相,当观其皆是「如实相」),随所缘境〔而生其心〕。如此之心,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在三世?为在内外?两中间?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种种因缘中,求心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虽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即假)。……诸法解脱,灭谛寂静[78](即中)。

  能如是作观,即入中道实相,这也正是忏悔的最高境界!如《普贤观经》之偈诵云: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79]。

  大师在「正修三昧」文中亦直接说明,若行此理观即是真实之「忏悔」法门:

  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80]。

  由此可知,本忏仪行法中,无论是事修或理观,其本质皆具有「忏悔」的义涵,这也正是此仪轨之所以名之为「忏仪」的原因所在。

  4·3·4随缘止观

  原则上本忏仪为「半行半坐」三昧,已如3·2节中所示,因此行法至正修

  三昧部份,即可算忏法圆满。然而为了达到随时皆能「理一心精进」的禅修境界,因此大师更在正修三昧之末提示我们:在正修各种行法以外的其它时间中,无论行、住、坐、卧,大小便利,出堂入堂,乃至一切饮食起居等,皆要远离世俗欲想,念念与圆顿止观相应,而精进修持一心三观。其文云:

  复次行者于三七日中修忏悔时,若行若坐、若住若出入,大小便利、扫洒洗澣,运为举动、视眴俯仰,应当心心存念三宝,观心性空。不得于剎那顷,忆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及与外人言语论议,放逸眠卧、戏笑,视色听声,着诸尘境,起不善、无记、烦恼、杂念,乖〈四安乐行〉中说。若能如是心心相续,不离实相,不惜身命,为一切众生行忏悔法(以菩提心为本故),是名三七日中,真实一心精进修也[81]。

  广义的说,这种随时的用心修观,已属「随自意三昧」(非行非坐三昧)的修行内涵,然而这也正是一切行法(通含常行、常坐、及半行半坐三昧)的共通修行理念。由于它的重要性,虽然本忏中并未单立一项而行持之,但为彰显其确实之存在,故仍另立一节于此。

  4·4总归圆顿

  整部《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重心与精要,大体已如上述诸文所说,我们可以从这些行法的用心…

《天台禅法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