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法的特質▪P4

  ..續本文上一頁專心投入身、口之儀軌事行),與理中修一心精進(隨時覺觀當下一念心性,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一切所造之事與心性無別,亦無生滅,常住一相)兩部份。第四章入忏,除總說忏儀行法之十項內容外,更于第一節中明示嚴淨道場方法,期以身業實際之灑掃、嚴飾及供養等儀,達到預先消業、集福與息心、除障的目的[52]。第二節則在正入忏堂前,更加慎重地要求行者必須如法淨身、換服,藉此以表征遣蕩無明,覆空、有二邊之醜陋[53]等意。以上內容是正式起忏前,五個重要的預行步驟,其中前叁章,由于仍屬正式入忏堂前之方便,故各自獨立一章;後二節因爲已「進入」道場[54],做起忏前最後的預備動作,故編入「正修」章中,各成一節。

  4·3·2修行事忏

  其次第二部份,即本忏儀正修中的「事忏」行法,一般所謂的「拜忏」,正是指這一部份。從「叁業供養」、「奉請叁寶」等,一直到「五悔」、「誦經」與「叁皈」等,共有七小節,十多個項目。內容不外身禮敬、口唱念、意緣法等叁業的運爲,正屬于「有相行[55]」之事修部份。此中最重要的,即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與發願」等五悔忏法,行者必須運想「逆順十心[56]」于此五悔之修持當中,方能與行法相應[57]。如《補助儀》雲:

  凡宣悔詞,須加事想,破于愛心[58]。

  此外,這部份雖是「事修」,但仍然是「事中帶理」而修,並非徒有身、口之行禮如儀,而無心念的如理作意。如本忏法第叁章所言「理中修一心精進」者,正是指行者必須配合忏儀事行,而內心同時修習止觀的道理,在此部份中,幾乎每一事行項目,皆有其相應的修觀提示,即是最好的明證。前面所提「運逆順十心」固是一例,其它如:初入忏時,修叁業供養之前,智者大師即明文注有:

  應先慈念一切衆生,欲興救度。次當起殷重心,慚愧懇恻,存想如來、叁寶,畟塞十方虛空,影現道場[59]。

  又于禮敬叁寶中,亦指示用心方法雲:

  心隨身口,一心頂禮,無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實,于能禮、所禮,心無所得。一切衆生,亦同入此禮佛法界海中,總禮十方佛……[60]。

  荊溪尊者更依此意,于禮敬叁寶節中,另作說明並造禮敬偈雲:

  當唱「一心」時,先專至敬禮,爲「事一心」。次想能所〔皆空寂〕爲「理一心」。應觀想曰: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牟尼(此四字隨文照改)影現中,我身顯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61]。

  最後即如誦經一法,大師亦諄諄誘導行者須如理作觀,如于第九節誦經方法中示雲: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系緣經中文句,如對文(此雲「誦」者乃是默背之故)不異,不得謬誤(以上示事修,以下明理觀)。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谷響。雖不得音聲,而心曆曆,照諸句義,言詞辨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叁寶,普施衆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62]。

  綜合以上諸文例可知,在這第二部份的所謂「事修」之中,其實是處處帶有理觀而修的。此中皆有著:「發菩提心,緣法界一實相境,而修中道觀」的基本理觀原則,在前後一貫地思惟進取,這是天臺忏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此忏法原名「行事運想」,意正在此!緣于此,行者才能由一入忏開始,直到下一部份的正修止觀,乃至出忏後的曆境對緣,步步皆扣緊「中道實相理」而運心作觀。也唯其如此,這部事理兼備的忏儀,方可名爲「法華叁昧[63]」。

  細論此第二部份之事忏,大略可再分爲叁個段落:

  1.供養、禮敬、贊歎等,即儀軌中第叁至六節,共四節;

  2.運逆順十心,修行五悔,正指第七節之內容;

  3.繞旋稱名與誦法華經,含第八、九等兩節。

  在第一段中,主要透過身、口的供養、贊歎和禮敬等積聚福德資糧的方式,來達到消業與除障的目的。

  第二段則是正修五種忏悔法門[64],以運用逆十善心的觀想方式,確切地在行者身、心之上,引生忏罪、悔過的力量。藉此以翻轉行者夙昔之惡業種子爲善因緣,而成就以下第叁部份正修圓頓止觀時的助緣。另關于忏悔的義涵,智者大師在《金光明經文句》卷叁〈滅業障品〉中多有提及,如雲:

  忏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爲伏,順從爲首。……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棄往求來,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又忏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總此賢聖皆名人,第一義理名爲天,約人天論慚愧忏悔[65]。

  至于忏悔的種類,則依大、小乘分,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定心運想,相起爲期)及無生(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等叁類忏法[66],而此部份正屬「大乘作法忏」一類,至下一部份方是「大乘無生忏」所攝。

  再者,忏悔六根業名之爲「忏悔」于理易明,而「勸請」等余四,何故而亦名之爲忏悔呢?四明(960~1028)尊者在《修忏要旨》中于此更有說明雲:

  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叁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67]。

  就事忏的角度視之,忏儀的重點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以下所起的第叁小段,則是繞佛與誦《法華經》(或單誦〈安樂行品〉[68]),此時誦經當有兩種用意:一者,前已供養、禮敬乃至忏悔、發願等,身心漸獲清淨調熟,此時更加誦經,必容易達到隨文入觀圓解經意的效果,並可依此深解爲基礎,在往下「正修叁昧」中,深入思惟其義理,可說此段正是爲了以下進一步的修持而作准備。其次則是爲了攝受部份尚不能久坐禅觀的初修行人[69],大師乃依《普賢觀經》「不入叁昧,但誦持故,見上妙色[70]」之文意,而令彼人增加誦經之修持,同樣能達到修忏之利益。

  4·3·3正修叁昧

  第叁部份的「正修叁昧」,即事忏之後的「理忏」,屬于「無相修」的部份[71],《修忏要旨》雲:

  上諸觀想(指前九節之事忏),雖皆稱理,而帶事修。蓋欲行人涉事之時,體事即理,心無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設。今之禅法(指第十節之「正修叁昧」)乃是正修,純用理觀[72]。

  就忏儀原意,這一部份的禅觀正是本忏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73]。如遵式大師在本忏勘定序文中即明白地指出:

  十科行軌,理觀爲主(指第十節正修叁昧),傥一以誤,九法(指前九節之事行)徒施[74]。

  《法華叁昧忏儀》以正修叁昧的理觀爲重心,這正是天臺教法之理論與實踐,始終緊密結合的最佳寫照!

  行者在忏壇修事忏完畢之後,即進入緊鄰之觀堂[75],依二十五方便所示而調身、心、息,之後則依本文第2·2·2小節中所示一心叁觀之觀法而修持止觀。智者大師在本忏「正修叁昧」中示觀法雲:

  雲何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不住使海[76],觀一切法空,如實相[77],是名正觀。

  又行者當如何才能「觀一切法空」呢?大師續雲:

  行者當谛觀現在一念妄心(此即「介爾現前一念妄心」,具叁千性相,當觀其皆是「如實相」),隨所緣境〔而生其心〕。如此之心,爲因心故心?爲不因心故心?爲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爲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爲在叁世?爲在內外?兩中間?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雖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即假)。……諸法解脫,滅谛寂靜[78](即中)。

  能如是作觀,即入中道實相,這也正是忏悔的最高境界!如《普賢觀經》之偈誦雲: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79]。

  大師在「正修叁昧」文中亦直接說明,若行此理觀即是真實之「忏悔」法門:

  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莊嚴忏悔,名無罪相忏悔,名破壞心識忏悔[80]。

  由此可知,本忏儀行法中,無論是事修或理觀,其本質皆具有「忏悔」的義涵,這也正是此儀軌之所以名之爲「忏儀」的原因所在。

  4·3·4隨緣止觀

  原則上本忏儀爲「半行半坐」叁昧,已如3·2節中所示,因此行法至正修

  叁昧部份,即可算忏法圓滿。然而爲了達到隨時皆能「理一心精進」的禅修境界,因此大師更在正修叁昧之末提示我們:在正修各種行法以外的其它時間中,無論行、住、坐、臥,大小便利,出堂入堂,乃至一切飲食起居等,皆要遠離世俗欲想,念念與圓頓止觀相應,而精進修持一心叁觀。其文雲:

  複次行者于叁七日中修忏悔時,若行若坐、若住若出入,大小便利、掃灑洗澣,運爲舉動、視眴俯仰,應當心心存念叁寶,觀心性空。不得于剎那頃,憶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及與外人言語論議,放逸眠臥、戲笑,視色聽聲,著諸塵境,起不善、無記、煩惱、雜念,乖〈四安樂行〉中說。若能如是心心相續,不離實相,不惜身命,爲一切衆生行忏悔法(以菩提心爲本故),是名叁七日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81]。

  廣義的說,這種隨時的用心修觀,已屬「隨自意叁昧」(非行非坐叁昧)的修行內涵,然而這也正是一切行法(通含常行、常坐、及半行半坐叁昧)的共通修行理念。由于它的重要性,雖然本忏中並未單立一項而行持之,但爲彰顯其確實之存在,故仍另立一節于此。

  4·4總歸圓頓

  整部《法華叁昧忏儀》的行法重心與精要,大體已如上述諸文所說,我們可以從這些行法的用心…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