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法的特質▪P5

  ..續本文上一頁內涵中看出:一整部忏法的內容,以「慈念一切衆生,欲興救度[82]」的大悲菩提心爲開始;以行事中「緣法界」而作事觀[83],緣「中道實相」而作理觀[84],爲運想精進的重點,作「體事即理[85]」的事忏修持。之後則舍除一切方便,而于禅坐當中正修一心叁觀,以實證中道實相、「頓悟成佛[86]」爲目標。可說一部《法華叁昧忏儀》,自始至終,無論事修或理觀,在在都是天臺圓頓止觀的法門施設!處處都是直指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誠可謂天臺修行法門精華中的精華,既契理亦契機。無怪乎宋朝四明知禮尊者在《修忏要旨》中贊此行法雲:

  是法華叁昧,亦稱王叁昧,統攝一切叁昧故。亦號總持之主,出生一切總持故,功德甚深,歎莫能及!……當知止觀一部,即「法華叁昧」之筌蹄,一乘十觀[87]即法華叁昧之正體。圓頓大乘,究竟于此[88]!

  佛陀在《普賢觀經》中亦勸佛子雲: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切衆生,誦大乘經者,修大乘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89]!

  上來經、論共贊此法,正顯此叁昧行法在天臺禅法中的殊勝之故,望來者多加注意焉。

  5結論

  本文所探討的內容主要分兩部份,前半段以天臺各種止觀概念之厘清,及主要禅法關系之建立爲重點。透過對藏、通、別、圓等四教禅觀法門的概要性比較(重點在別、圓二教),以彰顯圓教叁種止觀的特色,最後則據此而獨推「圓頓止觀」之殊勝,以點出天臺禅法的特質所在。後半段則以實踐的立場,比較了四種修持圓頓止觀的叁昧行法,以導出「法華叁昧忏儀」行法的適修性來。同時在第四章中更逐步而具體地,解析了此叁昧行法各個項目的修持內涵及要點,以使行法的精神意義得以被正確的認識與把握。如此也使我們能以此忏儀行法爲例,完整而有系統地了解到:在天臺大師的思想中,所謂的「圓頓止觀」最高法門,由初機到證悟,由外在到內心,由事修到理觀,是如何運用身、口、意叁業在具體修持的?這正是本文在討論完天臺禅法特質之後,要兼論法華叁昧忏法的首要原因,畢竟理論的落實與實踐,才是佛弟子所最關心的課題。相信這樣的理解,不但能強而有力地導引吾等,真實而正確地走向實修之路,而且對于近兩百年來,一直薄于實修、實證,乃至教理亦寡于理解、宏揚的中國佛教而言,應該也是非常有俾益的。尤其「拜忏」法門一向久興于中國佛教的各個階層,舉凡「大悲」、「淨土」、「占察」等天臺系統的忏法,亦長期流傳于教內。若能對于具有天臺系統忏法之「母體」地位的「法華叁昧忏儀」,進行較深刻的理解與宏揚,則必然能對拜忏法門的修持品質,産生決定性的提升作用!這也是本文要兼論此忏儀之修持方法的最主要用意所在。此文若能因此而稍有益于中國佛教,必定是叁寶及護法龍天的加被使然,願將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皆共成佛道雲。

  初稿于和平本願蘭若

  定稿于臺中南普陀佛學院

  附記:本文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完成,當感謝主辦單位的殷勤敦促,及南普陀常住大衆、師生的費心擔代,尤其幾位比丘、沙彌的協助生活料理,更是功不可沒,在此一並志謝雲。

  參考書目:

  1、《妙法蓮華經》(《大正》卷九)。

  2、《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同上)。

  3、《法華叁昧忏儀》(《大正》卷四十六)。

  4、《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同上)。

  5、《法華經安樂行義》(同上)。

  6、《國清百錄》(同上)。

  7、《修忏要旨》(同上)。

  8、《金光明經文句》〈忏悔品〉、〈滅業障品〉(《大正》卷叁十九)。

  9、《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釋法藏集,僧伽出版社。

  10、《摩诃止觀》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

  11、《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同上。

  12、《釋禅波羅密》同上。

  13、《小止觀、六妙門合刊》同上。

  14、《天臺教學史》同上。

  15、《摩诃止觀述記》止觀弘法印經會印行。

  16、《天臺宗入門》卷中,釋法藏著,谛聽文化出版。

  17、《大藏經索引》第26冊,新文豐出版。

  18、《佛教青年論文集》元亨出版社。

  19、《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

  [1]《大正》卷17頁908。

  [2]見《修定修觀法要》頁十七,福智之聲出版。

  [3]例如華嚴宗的《圓覺經修證儀》卷二(《卍續》卷74頁379~390;唐·宗密大師述)及《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卍續》卷74頁369~373;宋·淨源大師集)等皆是明顯引用天臺忏法的例子。

  [4]見《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章安大師撰,《大正》卷50頁191下~192上。

  [5]見〈法華叁昧忏儀勘定元本序〉,遵式尊者述,《大正》卷46頁949上。文雲:「天臺大師瓦官親筆」。

  [6]見《天臺教學史》頁135,慧嶽長老撰。

  [7]相關資料見〈釋禅波羅密概說〉、〈六妙門概說〉、〈小止觀概說〉及〈摩诃止觀概說〉等文,皆慧嶽長老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又可參考〈智者大師年譜〉,釋法藏編,收錄于《天臺宗入門》中卷,谛聽文化出版。

  [8]指《釋禅波羅密》、《六妙門》及《小止觀》叁部。

  [9]見〈釋禅波羅密概說〉頁一及五。

  [10]《大正》卷46頁1下。

  [11]見《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大正》卷46頁142上。

  [12]《大正》卷46頁1下。

  [13]同前注。

  [14]同前注。

  [15]見《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大正》卷46頁150中。[16]《大正》卷46頁1下~2上。

  [17]見《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大正》卷46頁150上~150中。

  又「二十五法」者,即二十五方便,《釋禅波羅密》、《小止觀》與《摩诃止觀》中皆有論及,尋文易解。

  「十法成觀」者,又名「十法成乘」,乃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正修〉章中,首次提出之十種禅觀方法,略謂:一、觀不思議境,二、起慈悲心,叁、巧安止觀,四、破法

  ,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無法愛(見《大正》卷46頁52中)。行人具此十觀,可運載至大般

  盤岸,故名爲乘。

  [18]同注14。

  [19]但如前引文所述,仍須以「二十五法」爲前方便。

  [20]此十種修觀之境,乃是《摩诃止觀》所特別提出之觀念,彼卷五上(《大正》卷46頁49上~49中)雲:「開止觀(所觀)爲十: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叁、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

  [21]見注16。

  [22]《大正》卷46頁24上。

  [23]見《摩诃止觀述記》上冊439頁。

  [24]此處所提之「次第叁觀」與前一節所說之「漸次止觀」名相近,而義則全然不同,學者當善于分別。「次第」屬「別」教觀法,而「漸次」則是「圓」教觀法,不可混淆。

  [25]天臺將一代時教分爲〝拙度〞與〝巧度〞兩大類,拙度指藏、通二教而言,巧度則是別、圓二教。

  [26]以上各段所引,見《大正》卷46頁24上~25中。

  [27]《大正》卷46頁25中。

  [28]《大正》卷46頁25中。此中〝圓頓教〞者,通含「圓頓」、「漸次」與「不定」叁種圓教止觀行法,非單指〝圓頓〞止觀而言,學者望勿混淆。

  [29]即具緣、诃欲等二十五方便。見《摩诃止觀》卷四上,《大正》卷46頁36上。

  [30]主要是〈安樂行品〉所示之教理,《法華叁昧忏儀》證相分別第五雲:

  若欲一心常寂,入深叁昧。即須廢前所行(指忏法事修部份),直依「安樂行」,常好坐禅,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起內外諸過。(見《大正》卷46頁955中)。

  [31]所謂「事法」即指「法華叁昧忏儀」正修中十法之前九法。

  [32]《大正》卷46頁955中。

  [33]《大正》卷46頁14上。

  [34]見《摩诃止觀》卷二上,《大正》卷46頁11上。又見《天臺教學史》〈四種叁昧法表〉頁137。

  [35]有關《法華經》與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的深厚關系,可見〈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一文(聖嚴長老·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之說明。

  [36]見《法華叁昧忏儀》勸修第一,《大正》卷46頁949中~949下。

  [37]《大正》卷46頁697下。

  [38]如荊溪大師爲本忏法撰寫兩卷《補助儀》(《大正》卷46頁955下·頁956下),四明尊者亦爲本忏專寫一部《修忏要旨》(《大正》卷46頁868上),甚至本忏乃是天臺大師自所親修、親證、與親撰的忏法,其在天臺教學當中的地位可知。

  [39]這點可由之後的各類天臺系統修忏儀軌如「大悲忏」、「淨土忏」、「占察忏」等,均以「法華叁昧忏儀」爲藍本而編造看出,甚至華嚴宗的忏法亦如是(見注3),其對後世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40]見《法華叁昧忏儀》之附題,《大正》卷46頁949中。

  [41]以上見《天臺九祖傳》叁祖傳,宋·沙門士衡撰(《大正》卷51頁98下~99上)及《智者大師別傳》(《大正》卷50頁192上)。

  [42]《大正》卷46頁700中。

  [43]見《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57頁首段「編按」之說明。

  [44]《大正》卷46頁954中。

  [45]理解了本忏儀修…

《天臺禅法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